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長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中有這樣一條那就是「知錯就改」,這條強調的是孩子的行為上的應急反應。家長們希望看到孩子行為上的轉變,但是也常因此而忽視了孩子改正錯誤的動機和出發點。顯然「知錯就改」並不能夠達到使孩子主觀上對錯誤進行更正的教育目的。孩子為了完成「知錯就改」的目標很可能是迫於父母的壓力。其實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羞愧感」帶給孩子的消極情緒感受反而值得家長們重視,這將會對孩子的錯誤言行規避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
日前,在網絡上有一則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在貴陽的大街上一位小男孩赤裸著上身站在馬路上扎馬步罰站,小孩的身上除了一條內褲,什麼衣服都沒穿。瞬間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圍觀,隨後大家從小男孩的母親處了解到,孩子之所以被懲罰,原來是因為他在學校犯了錯誤。
男孩母親說,孩子昨天在學校摸了女同學的屁股,老師發現後馬上打電話告訴了家長,並且強調說這種行為,現在還小,大一點的話就存在猥褻了。於是就有了母親要求兒子在大街上光著身子罰站的故事發生。男孩的母親想讓孩子體會到「羞愧感」,從而採取了這樣的方式。
什麼是羞愧感
前蘇聯教育學家庫爾奇茨·卡婭有這樣一個關於「羞愧感」的試驗,在試驗中研究人員把孩子們分成2組,將他們分別放在搭好積木的房間裡。並且叮囑孩子們不要把積木碰倒,然後研究人員便出去了。此後,孩子們很多都把積木碰倒了,研究人員對其中一組進行責備,對另一組進行安慰,結果孩子們的反應卻不相同,被責備的孩子有的開始號啕大哭,有的撒謊推卸責任,而被安慰的孩子中有的開始整理、有的若無其事。這也就說明孩子在受到大人的責備後開始有「羞愧感」。
專家認為孩子在3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羞愧感」的表現了,但是更多時候是與外界刺激相聯繫起來的。當孩子聽到父母的責備或者批評後,就會出現很消極的負面情緒,比如說有些慌張、大聲哭泣等等。
而到了學齡前,這時候孩子已經不需要將「羞愧感」與外界刺激相聯繫了。更多的時候是發自內心的覺得羞愧和內疚。這個階段孩子已經形成了自覺地「羞愧感」。在行為表達上會受到「羞愧感」的約束。比如說,孩子擔心不寫完作業會被老師當著全班同學面批評,這種羞愧感迫使孩子即便不想寫作業也不得不坐下來去完成作業。
適當的「羞愧感」讓孩子願意主動承擔責任和彌補錯誤
張姐家的孩子不小心把玩具弄壞了,孩子愣在原地有些尷尬。張姐剛要責備孩子,發現孩子滿臉通紅,眼睛裡蓄滿了眼淚。於是張姐替孩子開脫說「是不是玩具質量不好,太容易被弄壞了?」結果孩子哽咽著說「不是的,媽媽,是我不小心弄的,是我把玩具弄壞的!」張姐沒想到孩子居然也有了「羞愧感」,於是安慰孩子說「玩具壞了媽媽可以幫你再買一個!」孩子想了想說「媽媽,是我弄壞的,我來修好它!」
當孩子犯錯後,「羞愧感」會讓孩子更加主動的去彌補自己的錯誤。孩子的行為控制有限,並且尚處於發展的狀態,犯錯顯然是比較常見的行為表達。「羞愧感」可以讓孩子主動的去處理問題,而不是隱瞞、逃避或者推卸責任。
「羞愧感」使得孩子面對問題時更加積極主動有擔當。在孩子的性格形成方面,「羞愧感」會讓孩子更加的有責任心,並且表現出更加的自尊感。適當的利用孩子的「羞愧感」顯然有助於孩子擁有自立、自強的品質。
父母該如何讓孩子擁有「羞愧感」?
既表明孩子做錯了,又要表示會原諒他
指出孩子的錯誤表明的立場是不認同孩子的做法,而表示會原諒他,是表明父母願意接納他、並且依然愛他。這樣的處理方式會讓孩子更加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存在問題,同時,父母的包容也會讓孩子有勇氣去面對。讓孩子覺得又後悔,又慚愧,但是又有勇氣去承認和彌補。
不過高的提出要求
當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超過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孩子因為認知的局限性而不能夠完全理解父母的意圖,這在情感上也很難得到回應,就使得教育無法實現對孩子自我驅動力的培養。過高的要求顯然會使教育理念水土不服,無法得到孩子的反饋。
家長的言傳身教
如果家長的行為存在偏差,遇到問題傾向於逃避和隱瞞,孩子就會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應對方式,而不會覺得羞愧。內心的「羞愧感」缺少培養的機會和參照的模板。當家長具備「羞愧感」後,孩子才能夠對這種情感狀態有所認知。
「羞愧感」不是讓孩子自我懷疑
當家長在培養孩子「羞愧感」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讓孩子長時間的沉浸在負面的情緒裡,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切換回正常的狀態,這樣才能保障孩子「羞愧感」的健康培養。否則很容易因為過多的受到「羞愧感」的消極影響而產生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有過度自卑的情緒產生。
孩子犯錯了要接收懲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懲罰之後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讓孩子自覺的認知到自己的錯誤,有意識地在沒有監督的狀態下進行錯誤行為的規避,才是教育的最佳狀態。「羞愧感」就是孩子規避錯誤的內在驅動力,「羞愧感」讓孩子體驗到消極的情緒感受,因此有改正的行為發生。
孩子知錯就改是積極的應對錯誤的方式,但是有「羞愧感」作為情感基礎更加能夠看到孩子的行為轉變,以及自我心態的調整。那麼,各位家長朋友們,您對孩子的「羞愧感」培養有哪些想法呢?對於孩子知錯就改的應對態度又有哪些見解呢?歡迎大家留言與逗兒媽媽一起探討!
我是逗兒媽媽育兒師,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會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幫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本文由逗兒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