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犯錯在街上脫衣服被罰站,孩子擁有「羞愧感」比知錯更重要

2021-01-12 逗兒媽媽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長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中有這樣一條那就是「知錯就改」,這條強調的是孩子的行為上的應急反應。家長們希望看到孩子行為上的轉變,但是也常因此而忽視了孩子改正錯誤的動機和出發點。顯然「知錯就改」並不能夠達到使孩子主觀上對錯誤進行更正的教育目的。孩子為了完成「知錯就改」的目標很可能是迫於父母的壓力。其實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羞愧感」帶給孩子的消極情緒感受反而值得家長們重視,這將會對孩子的錯誤言行規避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

日前,在網絡上有一則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在貴陽的大街上一位小男孩赤裸著上身站在馬路上扎馬步罰站,小孩的身上除了一條內褲,什麼衣服都沒穿。瞬間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圍觀,隨後大家從小男孩的母親處了解到,孩子之所以被懲罰,原來是因為他在學校犯了錯誤。

男孩母親說,孩子昨天在學校摸了女同學的屁股,老師發現後馬上打電話告訴了家長,並且強調說這種行為,現在還小,大一點的話就存在猥褻了。於是就有了母親要求兒子在大街上光著身子罰站的故事發生。男孩的母親想讓孩子體會到「羞愧感」,從而採取了這樣的方式。

什麼是羞愧感

前蘇聯教育學家庫爾奇茨·卡婭有這樣一個關於「羞愧感」的試驗,在試驗中研究人員把孩子們分成2組,將他們分別放在搭好積木的房間裡。並且叮囑孩子們不要把積木碰倒,然後研究人員便出去了。此後,孩子們很多都把積木碰倒了,研究人員對其中一組進行責備,對另一組進行安慰,結果孩子們的反應卻不相同,被責備的孩子有的開始號啕大哭,有的撒謊推卸責任,而被安慰的孩子中有的開始整理、有的若無其事。這也就說明孩子在受到大人的責備後開始有「羞愧感」。

專家認為孩子在3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羞愧感」的表現了,但是更多時候是與外界刺激相聯繫起來的。當孩子聽到父母的責備或者批評後,就會出現很消極的負面情緒,比如說有些慌張、大聲哭泣等等。

而到了學齡前,這時候孩子已經不需要將「羞愧感」與外界刺激相聯繫了。更多的時候是發自內心的覺得羞愧和內疚。這個階段孩子已經形成了自覺地「羞愧感」。在行為表達上會受到「羞愧感」的約束。比如說,孩子擔心不寫完作業會被老師當著全班同學面批評,這種羞愧感迫使孩子即便不想寫作業也不得不坐下來去完成作業。

適當的「羞愧感」讓孩子願意主動承擔責任和彌補錯誤

張姐家的孩子不小心把玩具弄壞了,孩子愣在原地有些尷尬。張姐剛要責備孩子,發現孩子滿臉通紅,眼睛裡蓄滿了眼淚。於是張姐替孩子開脫說「是不是玩具質量不好,太容易被弄壞了?」結果孩子哽咽著說「不是的,媽媽,是我不小心弄的,是我把玩具弄壞的!」張姐沒想到孩子居然也有了「羞愧感」,於是安慰孩子說「玩具壞了媽媽可以幫你再買一個!」孩子想了想說「媽媽,是我弄壞的,我來修好它!」

當孩子犯錯後,「羞愧感」會讓孩子更加主動的去彌補自己的錯誤。孩子的行為控制有限,並且尚處於發展的狀態,犯錯顯然是比較常見的行為表達。「羞愧感」可以讓孩子主動的去處理問題,而不是隱瞞、逃避或者推卸責任。

「羞愧感」使得孩子面對問題時更加積極主動有擔當。在孩子的性格形成方面,「羞愧感」會讓孩子更加的有責任心,並且表現出更加的自尊感。適當的利用孩子的「羞愧感」顯然有助於孩子擁有自立、自強的品質。

父母該如何讓孩子擁有「羞愧感」?

既表明孩子做錯了,又要表示會原諒他

指出孩子的錯誤表明的立場是不認同孩子的做法,而表示會原諒他,是表明父母願意接納他、並且依然愛他。這樣的處理方式會讓孩子更加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存在問題,同時,父母的包容也會讓孩子有勇氣去面對。讓孩子覺得又後悔,又慚愧,但是又有勇氣去承認和彌補。

不過高的提出要求

當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超過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孩子因為認知的局限性而不能夠完全理解父母的意圖,這在情感上也很難得到回應,就使得教育無法實現對孩子自我驅動力的培養。過高的要求顯然會使教育理念水土不服,無法得到孩子的反饋。

家長的言傳身教

如果家長的行為存在偏差,遇到問題傾向於逃避和隱瞞,孩子就會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應對方式,而不會覺得羞愧。內心的「羞愧感」缺少培養的機會和參照的模板。當家長具備「羞愧感」後,孩子才能夠對這種情感狀態有所認知。

「羞愧感」不是讓孩子自我懷疑

當家長在培養孩子「羞愧感」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讓孩子長時間的沉浸在負面的情緒裡,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切換回正常的狀態,這樣才能保障孩子「羞愧感」的健康培養。否則很容易因為過多的受到「羞愧感」的消極影響而產生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有過度自卑的情緒產生。

孩子犯錯了要接收懲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懲罰之後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讓孩子自覺的認知到自己的錯誤,有意識地在沒有監督的狀態下進行錯誤行為的規避,才是教育的最佳狀態。「羞愧感」就是孩子規避錯誤的內在驅動力,「羞愧感」讓孩子體驗到消極的情緒感受,因此有改正的行為發生。

孩子知錯就改是積極的應對錯誤的方式,但是有「羞愧感」作為情感基礎更加能夠看到孩子的行為轉變,以及自我心態的調整。那麼,各位家長朋友們,您對孩子的「羞愧感」培養有哪些想法呢?對於孩子知錯就改的應對態度又有哪些見解呢?歡迎大家留言與逗兒媽媽一起探討!

我是逗兒媽媽育兒師,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會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幫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本文由逗兒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說說羞愧感
    在我剛開始學打羽毛球的時候,有一個球友,他水平比我略高,我們經常互為搭檔,在打球過程中,每次當我有失誤的時候,他就會提醒我哪兒錯了,有時候甚至會當面說我「真沒用」,而我自己本身也犯錯在先,也沒有作回應。
  • 抑鬱症導致內疚和羞愧感的原因和日常心理應對
    但是當涉及到抑鬱症時,由於錯誤的思維系統,這些感覺可能會變得更大和扭曲。在許多情況下,抑鬱的內疚和羞愧感會變得有害,威脅我們的心理健康。抑鬱症期間表現出有害的內疚和羞愧感是怎樣的?在身體上,情感上,特別是受過虐待的孩子,往往會因為這種內疚和羞愧感而受到傷害。一個孩子不明白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情,而人的反應是把責任歸咎於自己。可能有一種潛在的感覺:「這些不好的事情發生是因為我不夠好。」這些感覺可能非常「頑強」,並持續到成年後。除了生活經歷之外,抑鬱的內疚和羞愧感也有生物基礎。
  • 避無可避的羞愧感,或將成孩子一生難愈的傷
    可是事實是,孩子媽媽對於孩子的表現很不滿意,於是不顧孩子的懇求,堅持讓她「必須」完成。於是在猶豫再三後,小女孩的世界裡隨著完成作業時間的臨近開始了倒計時。最後孩子在紙條上歪歪扭扭地寫下:「我幹什麼都不行」、「媽媽對不起」,隨後從窗戶跳下。等媽媽發現情況時,一切都已經來不及挽回了。
  • 《靜觀自我關懷》:理解自身的羞愧感,與自我來次大和解
    成長的過程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比如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隔壁老王家孩子考進前十,於是家長開始嘮叨說:「看看老王家兒子的成績,再看看你......」無論表現得多好,在家長眼裡別人家孩子總是優秀的,而自家孩子真是哪哪都不如人家。這樣場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並不少見,而這種「比較式」的教育方式可謂是代代相傳。
  • 孩子燙傷,應該先脫衣服還是先衝水?做錯了孩子「扒層皮」
    所以,當孩子出現危險時,家長一定要重視,並且需要及時作出正確的急救措施,不要因為自己的疏忽,對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這可不是危言聳聽。那麼當孩子發生燙傷,家長應該怎麼做呢?是先脫衣服還是先衝水?做錯一步,孩子可能會「扒層皮」。1、水衝兒童發生燙傷,家長第一時間就要用冷水衝,最好衝夠30分鐘,注意!是第一時間!
  • 女孩算錯數學題 被母親打遍體鱗傷罰站馬路(圖)
    昨天下午4點多,太陽正大,泉州市區新華北路省五建門口,一個小女孩被媽媽罰站,汗水浸溼了她的頭髮。女孩穿著一身睡衣,低著頭,一動不動,掀開衣服,才發現她後背、雙臂滿是傷痕。  兩位過路的熱心阿婆見了心疼,一打聽才知道,這傷,竟是女孩的親媽打的。她的媽媽許女士到派出所後,解釋說,打女兒是因為女兒不肯午睡,還找藉口、撒謊。
  • 被燙傷後怎麼辦,「脫衣服」還是衝水?父母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總是會發生很多的小意外,可能並沒有對生命造成威脅,但是避免不了的會傷害到孩子的身體。燙傷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案例,孩子天生好動,如果趁家長不注意,麻煩可就大了。鄰居家樂樂是個五歲的小男孩。天生性格活潑可愛,雖然調皮但是也不招人煩氣。
  • 奧斯卡影片《月光男孩》:問題少年的自我蛻變
    《月光男孩電影海報問題少年都是小時候就經常犯錯的少年,多數是來自家庭親人的關係,或者在學校有不公的待遇《月光男孩》就是這樣全面展現一名兒童成長史的電影,但是主角奇倫又不是一個傳統意義的問題少年,他不同的地方在於,有強大的自制能力,能知錯就改,並且內心始終保持善良的本性。導致他犯錯的同樣有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不好影響,還有本身的性格,人際關係等常見因素。奇倫在家受吸毒的母親謾罵,家庭不和睦。在學校受同學欺負,性格沉默寡言,不善交際。
  • 孩子總是一錯再錯?建議父母利用「破窗理論」,讓娃變得有秩序
    文 | 小璐媽媽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一位網友提問,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屢教不改,每次犯錯都會認真地告訴爸爸媽媽,自己錯了,下次不會了,可是等到同樣的情況發生時,孩子依舊會做錯事。這是因為教育方式錯了,還是孩子沒有學好的天賦?
  • 一犯錯就躲起來?正向利用小孩的「羞恥感」,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幼兒園裡,經常調皮搗蛋的孩子都會被老師拉到講臺上面罰站,把頭埋得低低的,也不敢看人,但是時間久了孩子也就習慣了,到了上小學的時候,就覺得被老師罰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為什麼孩子一犯錯就喜歡躲起來、被罰站就會把頭埋的低低的呢?這是因為我們大人都善於用孩子的羞恥感來束縛孩子的言行。
  • 【家長學堂】教孩子失敗,比逼孩子成功更重要!
    的否定、斥責、情感壓力······父母對待孩子犯錯、失敗的態度,深刻影響著孩子對於失敗的認知。如果父母無法容忍孩子犯錯、失敗,鄙視失敗,就會在潛移默化中變為孩子的觀念,讓孩子覺得:失敗=自己不行=不值得被愛,進而影響自我價值感、存在感。
  • 睿智燈塔-比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毫無保留的愛
    父母對孩子毫無保留的愛,是孩子生命中最大的底氣。電影《奇蹟男孩》(同名暢銷書)中的小主人公奧吉,是一個天生臉部畸形的小男孩,在歷經27次手術後終於活下來了,卻不得不面對難以修復的「醜陋」容貌。即使如此,在他10歲以前,他一直活得很快樂。
  • 再愛自己的孩子,以下底線也得守住,不然真把孩子往火坑裡推
    孩子有錯不糾正,是「害」不是「愛」 如果是孩子犯錯了怎麼辦?而糊塗的家長會以孩子還小為藉口,縱容孩子身上不好的行為。但是,就像很多網友說的:「熊孩子,家長不教育,到了社會自然會有人出來教育他的。」 曾經老家鄰居一個男孩是家裡最小的孩子,自然很受全家人寵愛,而從小就是他說什麼就是什麼的家庭氛圍。而在學校惹了事兒,他把別的孩子打傷了,家長也總是悻悻地說:「孩子還小,等長大了就好了。」
  • 懲罰孩子的10個科學方法
    方式:依家庭的情況,在固定處擺放一張小桌子(此處罰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書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後使用到這些桌子時,會產生害怕、恐懼的心理);準備一本畫冊及顏色不同的畫筆,讓孩子畫出、寫出心中的想法。
  • 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後拋屍 比平庸更可怕的,是孩子的人性喪失
    今早一起床,本是睡眼朦朧的狀態,看到了朋友「西山寺家國」發布的微頭條#13男孩殺害10歲女孩後拋屍#,我一下就被驚醒,好似看到了驚天巨浪撲面而來,瞬間把我吞噬。13歲,也不過是一個剛上初一的孩子;10歲正是小學4年級,花兒一般的年紀。如今,一個入了牢籠,一個上了天堂。為什麼犯罪變得越來越年輕化?是社會的縱容,還是家庭的包庇?是老師的失職,還是父母的疏忽?
  • 一節車廂反映兩種家庭,孩子的未來讓人一眼看穿,家教真的太重要
    地鐵上的不文明現象由來已久,儘管被批判已久,但該犯錯的人還是會犯錯。網絡上曾經流傳出很多地鐵上的"經典一幕",在同樣的情況下人們做出的不同反應,也就體現出了素質對比。不知大家是否看到過這樣的兩張對比照片:同樣是在地鐵車廂裡,同樣是五六歲的小男孩,但是兩人乘車時的表現卻很大,可以說同一種車廂反映了兩種家庭。在第一張照片裡,一個女子帶著五六歲的孩子出行。
  • 小羊圈胡同裡光腳上學的孩子
    在北京有個胡同叫小羊圈胡同,這個胡同並沒有很多人知道,在當時,這個地方只是西城區裡一個特別不起眼的小胡同。而在這個地方居住的人們,家裡的條件都非常的艱難,房子也很殘破,更像是用草搭的低矮的棚子。冬天就更難熬,四處漏風,屋子裡就像冰窖一般。在這裡有個小名叫小狗尾巴的孩子,從小在這長大,經常光著腳上學。這個孩子就是老舍,對於老舍我們大家都十分熟悉,也多多少少讀過他的文章,老舍也是我們新中國首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就是在這小羊圈胡同裡長大的,因為家裡條件並不好,所以老舍上學的時候,穿的襪子都十分破舊。
  • 12歲男孩乳房長到桔子大小,原來是這個地方長了腫瘤
    但12歲的江西男孩小丁,胸部居然像女孩兒一樣變大,一直長到了桔子大小!最近,浙江大小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泌尿外科接診了好幾個小丁這樣發育異常的孩子。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腎上腺長了腫瘤。泌尿外科陳光傑副主任醫師告訴錢報記者,腎上腺位於腎臟上方,位置比較隱秘,所以很難察覺出異常。但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外在表現,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 14歲男孩被扇耳光事件:孩子的世界很小,愛恨都是一口氣
    視頻裡的男孩,14歲了,比媽媽都高出了小半頭。聽不到視頻的聲音,只能看到一直低著頭的男孩,伸手擋了一下,最後還是老老實實,像被霜打了的茄子,默不作聲。《少年說》裡提過一個問題:到底是大人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面子重要?媽媽說:「你不分場合地犯錯,媽媽能不糾正你嗎?即使在外面,難道孩子的面子比媽媽的還重要?」將大人的面子與孩子的面子對立,是很多父母沒有察覺到的事。為了維護大人的面子,而罔顧孩子的自尊,用當眾斥責他的方式,來緩解成年人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