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看問題的角度,總是與眾不同,在科學研究上,他有無窮的想像力,並提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的觀點。在如何看待生活上,愛因斯坦也是個特別有想法的人。
一,
一個快樂的人總是滿足與活於當下,而非浪費時間揣想未來。我從不去想未來,因為它來得已經夠快的了。——愛因斯坦
迎面而來,觸手可及的,只有當下,所謂過去,只是完成了的當下,而未來,只是未曾完成的當下,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至少不是存在於此時此刻。
一個個過去,一個個現在,和緊接著的未來,那麼緊湊,那麼連貫,無懈可擊,沒有間隙,擁抱當下,已經足夠你用盡全力了,哪還有精力耗費在更多的他事上?
基於時間的連貫性,給未來分配的思考時間太多的話,如今所佔的比例,自然就少了,可以觸摸的沒有動靜,虛無縹緲的卻投入心力,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但古人又說「凡事預則立」,這難道不是為未來做準備嗎?是的,準備是必須的,但也是當下的行動,充實而豐盈的當下,就是映射出的未來結出的果實。
二,
一個從未犯錯的人是因為他不曾嘗試新鮮事物。——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曾說過,好奇心是科學研究最大的動力之源。人類的行為動機,很大程度在於對於好奇心的滿足,對於新鮮事物的探求和感知。
但人類文明在某種程度上,又限制了人性的某些方面的發揮,正如佛洛依德在其著作中所說,文明有時候和人性是相悖的。
所以從這個層面看,從未犯錯的人,在道德層面,文明的方向上,有自我的堅持,但往往會失去嘗試新鮮事物的樂趣,因為文明意味著約束。
這並不意味著文明與人性完全南轅北轍,而是說在文明的框架內,發揮一個人的天性,去探知未知的領域,做自己想做未做的事,哪怕犯一點小錯誤,都勝過一事不做。
過分的自我壓制,失去的只能是機會,得到的卻寥寥無幾,屈指可數。孰輕孰重,一目了然。穩健與發展,是一件事物的兩個方面,過於穩健未必可取。
三,
人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出自雄心壯志或單純的責任心,而是出自對人對客觀事物的熱心和專心。我喜歡旅遊,但不喜歡到達目的地。——愛因斯坦
興趣和愛,是最好的引導和老師。因為愛,因為單純的愛,所以熱心,因為熱心,所以專心。
雄心壯志和責任心,也是很好的情緒方式,但顯然都是後天理性思緒參與和自我提醒之後,生發出來的一種情感狀態。而愛,單純的熱愛本身,則是純粹的,最本真和最本質的東西,也是最牢靠的東西。
愛不釋手,樂此不疲,流連忘返,樂而忘憂,雖不甚貼切,卻也有幾分形象,這便是真正的喜歡一件事物的狀態。因為熱愛而全情投入,累也不說累,苦也不言苦,這其實恰恰也是最好的度過時間的方式。
當我們沉浸在生活中時,生活也給予同樣的回報。你愛生活多少,生活愛你多少,過程中點滴的感動和細節,皆是風景,而不是急著趕到目的地,而忽略了一路的山水景致,大好風光。
如何看待過程,既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智慧,過程和結果,方式和目的,都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看清的人,每一天都是風景。正如尼採所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