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全集》:解讀愛因斯坦的生活和宇宙

2020-11-26 科學網

 

作為科學家,愛因斯坦無疑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人。作為人,卻很難有一個統一的看法。迄今為止,他作為兒子、學生、戀人、丈夫、父親、朋友和導師的形象,不說支離破碎,至少也是不完整的。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愛因斯坦的科學貢獻沒有徹底改變人類關於時間、空間、物質和輻射的看法,就不會有這麼多人關心他的私生活了。

 

一本暢銷的科學讀物

 

以往大多數愛因斯坦傳記出於各種不同的理由,或褒或貶,將愛因斯坦個人生活的某些層面過分放大,讓讀者無所適從。隨著一些相關文件的解密,《愛因斯坦全集》(目前已出版11卷)的不斷問世,愛因斯坦檔案向研究者的完全開放,有關愛因斯坦的「糗事」似乎也都暴露無遺了。儘管如此,每年還是有一批關於愛因斯坦的傳記問世。逢五逢十的愛因斯坦周年慶,集中出現的愛因斯坦傳記更多。在這一龐大的「愛因斯坦產業」(Einstein Industry)中,要想站得住腳,沒有點真功夫恐怕是不行的。

 

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的《愛因斯坦:生活和宇宙》(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出版於2007年,沒有趕上愛因斯坦的周年慶,出版後卻廣獲好評。據說本書初版即印了50萬冊。作者在20個城市的巡遊籤名演講更讓本書引人矚目。他在收視率極高的《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節目上頻頻露面,將全書首次在《時代》(Time)周刊上連載,更是讓本書幾乎家喻戶曉。全書的CD版也銷量不錯!我就花60多美元買過一套。一種非虛構(non-fiction)題材的書,能火成這樣,不能不讓人感慨。同樣題材的書,只有派斯(Abraham Pais)的《上帝難以捉摸——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活》賣過同一數目,但與沃爾特的全面開花架式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除了艾薩克森這一讓人羨慕的美國「學術超男」運氣好之外,恐怕與傳主的名聲也有關係。還能找到一個比愛因斯坦更能代表科學和科學家的人嗎?

 

沃爾特·艾薩克森是美國著名智庫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的執行總裁,美國有線新聞電視網(CNN)的前任主席。他是一個典型的科學作家(science writer)。在寫這本書之前,他寫過兩本暢銷書:《基辛格傳》(1992)和《富蘭克林傳》(2003)。艾薩克森極具敘事天才。看他的書,首先會想起莎士比亞的戲劇。一開始,他就對即將在書中出場的近40個主要人物作了簡短介紹,讓讀者忍不住想往下看。通過作者飽含同情的敘述,一個充滿魅力、激情四射、天性坦率、信念堅定的「性情中人」的愛因斯坦的形象出現了。作者在書中的一段話很好地刻畫了愛因斯坦的性格特徵:「他既為人和善又超然物外,既才華橫溢又有點摸不著頭腦。帶著一種心不在焉和冷嘲式的幽默感,愛因斯坦到處漂泊,四海為家。對於缺點和過錯,他表現得很誠實,有時(但並不總是)的確像他看起來那樣幼稚。他既掛心整個人類的命運,也關心具體的人。對宇宙真理和世界議題的專注使他顯得似乎不太關心眼前的事情。」「任何人,都不應該為了國家而放棄個人自由。」在愛因斯坦離我們而去50多年後,作者讓我們認識到為什麼愛因斯坦仍是20世紀最值得紀念的人。

 

一部綜合全面的愛因斯坦傳記

 

很難有一本愛因斯坦的傳記能如此綜合地將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在一起,而條理又如此清晰。在這本書問世前,無論是對愛因斯坦的科學、生活、政治傾向、民族認同,還是宗教態度,都有一兩本或幾本得到學界公認的傑出專著。有關愛因斯坦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界比較推崇派斯的《上帝難以捉摸——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活》;弗爾辛(Albrecht Flsing)的《愛因斯坦傳》則被視為對愛因斯坦在德國的政治、社會方面描述最為準確的書(可惜大部分內容集中在愛因斯坦被迫在美國定居之前)。關於愛因斯坦的創造性工作,尤其是他發現狹義相對論的經歷,米勒(Arthur Miller)的《愛因斯坦·畢卡索》有非常精彩的分析;雷恩(Jürgen Renn)的《站在巨人和侏儒的肩上——愛因斯坦未完成的革命》則從思想源流上對愛因斯坦的創造性過程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哲學探討;雅默(Max Jammer)則對愛因斯坦與宗教之間的關係,愛因斯坦的猶太身份的逐漸認同,有著令人信服的敘述。但能夠把所有這些因素都放在一本書中,而且用數條明確的線索貫穿全文,讓眾多人物圍繞著愛因斯坦依次、輪流或集體登場,把一個鮮活的愛因斯坦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恐怕並不多見。艾薩克森的這本書是其中的佼佼者。艾薩克森在牛津受過哲學訓練,他對愛因斯坦的哲學思想的介紹頗具功力。閱讀他關於休謨、馬赫和康德這些影響了愛因斯坦思想的哲學家的介紹,是一種思想的享受。儘管作者並非物理學家,但從「量子糾纏」那一章,可見作者的科學素養不差。有趣的是,科學作家們常比專業人士有更大的衝動向公眾介紹科學成就。其優勢在於,他們懂得如何做到這一點。

 

相比於科學方面的敘述,作者在作為人的愛因斯坦上著墨更多。在一些問題上,他糾正了人們的錯誤印象。比如,以往談到愛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愛爾莎去世時,總是說愛因斯坦一點也不悲傷,倒有點像鼓盆而歌的莊子。艾薩克森的書則以確鑿的證據表明,愛爾莎死後,愛因斯坦感到非常悲傷,以至於哭了。他與愛爾莎的結合絕不是愛情的典範,甚至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是一樁方便的婚姻。作為妻子,愛爾莎對丈夫既疼愛又苛求,既是保護傘,又受到社會欲望的驅使。經過一些艱難的磨合之後,他們後來已能和諧相處。

 

本書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作者對美國的所謂「自動復正」式的民主的稱讚,或許有點走過了頭。在第24章「紅色恐怖」中,作者在詳述了羅森伯格夫婦事件、弗勞恩格拉斯事件,尤其是在奧本海默事件中愛因斯坦強烈的反麥卡錫主義態度後,得出如下結論:「愛因斯坦不習慣於能夠自動復正的政治體制,也不能完全欣賞美國的民主及其對個人的自由的培養是多麼有彈性。」這讓人想起了愛因斯坦晚年的好朋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呆板的邏輯學教授哥德爾(Kurt G del)的著名軼聞。哥德爾經過嚴密的推理發現,由於一條規定的疏忽,美國的憲法有從民主制演變成獨裁制的邏輯可能性。後來無人記起哥德爾究竟指的是哪一條規定了。從美國歷史上不斷上演的由意識形態主導而導致的人間悲劇——從奧本海默到李文和來看,美國的民主絕非像作者所說的那樣能「自動復正」。不然的話,愛因斯坦絕對說不出「我寧願做一個管道工或小販」的話來了。

 

回想起愛因斯坦的第一本傳記問世時的情形,不禁讓人感慨萬千。1921年,柏林的出版商莫什科夫斯基(Alexander Moszkowski)通過愛因斯坦夫人愛爾莎的牽線搭橋,在與愛因斯坦多次交談的基礎上,寫出了第一本愛因斯坦傳。對於是否出這本書,愛因斯坦當時比較猶豫。自從1919年的日蝕觀測「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後,他已名震寰宇,但他所處的德國社會卻彌散著一種不健康的反猶主義氣氛。由於愛因斯坦率真的性格,他在書中對許多敏感的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好朋友玻恩(Max Born),尤其是其夫人黑蒂(Hedi)怕給愛因斯坦引來麻煩,同時給反猶主義平添口實,極力反對這本傳記出版。與當時的大多數德國教授討厭成為媒體的關注點不同,愛因斯坦一開始就深知現代傳媒的重要性。在他生前,他的兩個女婿各寫過一本有關他的傳記。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愛因斯坦並沒有制止這些傳記出版。愛因斯坦的名聲與傳媒的巨大作用是分不開的。

 

艾薩克森比以前的任何愛因斯坦傳記作家都幸運。他有太多的材料可用。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它幾乎適合於所有類型的讀者。譯文與原文一樣,讀起來都非常順暢。

 

《科學時報》 (2009-6-11 B2 科學 文化)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的初戀
    「在阿勞的那一年」可以說是愛因斯坦青年時代最快樂的時光——那種快樂既有學校方面的,也有生活方面的。在學校方面,阿爾高州立中學是愛因斯坦畢生懷念的學校。愛因斯坦本人對溫特勒的評價也非常高,在1901年4月10日給米列娃·瑪麗克 (Mileva Marić) 的信裡,稱他「無論說什麼都是智慧的,並且首先是沒有偏見的」。《愛因斯坦全集》的編輯在溫特勒夫婦的人物小傳中則提到,愛因斯坦對溫特勒在政治和宗教上的自由主義立場深懷敬意,並且認為他對德意志帝國的不信任是先知般的。
  • 愛因斯坦的初戀|昌海一述
    「在阿勞的那一年」可以說是愛因斯坦青年時代最快樂的時光——那種快樂既有學校方面的,也有生活方面的。在學校方面,阿爾高州立中學是愛因斯坦畢生懷念的學校。愛因斯坦本人對溫特勒的評價也非常高,在1901年4月10日給米列娃·瑪麗克 (Mileva Mari) 的信裡,稱他「無論說什麼都是智慧的,並且首先是沒有偏見的」。《愛因斯坦全集》的編輯在溫特勒夫婦的人物小傳中則提到,愛因斯坦對溫特勒在政治和宗教上的自由主義立場深懷敬意,並且認為他對德意志帝國的不信任是先知般的。
  • 《愛因斯坦的宇宙》:不懂相對論,愛因斯坦的這些話你也能受益
    這是200多名科研人員歷時10餘年,從四大洲八個觀測點獲得的「視覺實錘」,證實了百餘年來人類對宇宙的一大猜想。追根溯源,人們紛紛喊出:「愛因斯坦,你又對了!」1916年,愛因斯坦正式發表了他的「廣義相對論」。根據廣義相對論,在宇宙中,某些大質量恆星會終結為一種天體,光無法從這種天體中逸出。這個天體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黑洞」。
  • 愛因斯坦引力方程中的宇宙常數與暗能量的區別是什麼?
    ——愛因斯坦1915年末在愛因斯坦首次提出廣義相對論的時候,這個理論對宇宙時空的革命性構想就遭到了眾多同行的強烈懷疑。而在往後的科學發展中相對論是被人們檢驗和審查最嚴格的理論之一。廣義相對論改變了我們的宇宙圖景
  • 平行宇宙、愛因斯坦羅森橋
    在《愛麗絲鏡中奇遇》一書中他引進蟲洞作為梳妝鏡將牛津的鄉村和仙境連接起來。  作為一位職業數學家和牛津先生,道奇森熟悉這些「多連通空間」。根據定義,多連通空間是一個不能縮減到一點的套索。通常,任何迴路可以毫不費力地收縮到一點。但是如果我們分析一個油炸圈餅,那麼就不可能將一個套縮成一點,最多只能收縮到孔的周圍。
  • 愛因斯坦的初戀
    那一年,經梅爾的介紹,愛因斯坦寄宿在梅爾的朋友喬斯特·溫特勒 (Jost Winteler) 家。溫特勒是阿爾高州立中學的希臘語和歷史教師。「在阿勞的那一年」可以說是愛因斯坦青年時代最快樂的時光——那種快樂既有學校方面的,也有生活方面的。在學校方面,阿爾高州立中學是愛因斯坦畢生懷念的學校。
  • 宇宙膨脹背後的故事(之一):愛因斯坦無中生有的宇宙常數
    那年夏天,愛因斯坦去哥廷根大學訪問講學,與那裡的數學大師希爾伯特切磋。兩人都有直覺,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形式已經幾乎觸手可及,正等待著那最後的突破。回到柏林後,愛因斯坦進入近乎癲狂狀態。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打響,德國實行戰時管制,限量供應生活必需品。偏偏此時,他妻子帶了兩個兒子離家出走,讓他一個人在公寓中自生自滅,吃不上一頓可口飯菜。他們為了金錢和孩子不停地在通信中打著筆戰。
  • 愛因斯坦能量守恆定律解釋了鬼魂和輪迴
    愛因斯坦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了,他們的科學觀點和實驗一直被沿用至今,解答了各種科學難題。愛因斯坦在晚年的時候開始相信了神學,研究的方向也轉向了神學!他認為宇宙是上帝的傑作,死亡只是幻覺!而他的能量守恆定律也被稱作是對鬼魂以及輪迴的解釋中最靠譜的科學說法!宇宙最初的能量是怎麼來的?
  • 宇宙膨脹背後的故事之愛因斯坦無中生有的宇宙常數
    當時28歲的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剛剛從「三級技術專家」提升到「二級」,個人生活隨著工資的相應上漲而略有改善。但他對寫這篇綜述文章顯然比在專利局中的本職工作更為上心。假設宇宙質量均勻分布之後,整個宇宙的形狀便由一個變量決定:密度。愛因斯坦發現他的宇宙不是無限大的,而是有一個由密度決定的大小。但同時因為廣義相對論方程中空間和時間是緊密相連的四維時空,這個宇宙大小不是恆定的,而是隨時間演變,或者越來越小(塌縮),或者越來越大(膨脹)。無論他怎麼折騰,總也找不出一個不隨時間變化的、靜止的宇宙。
  • 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
    完整收錄愛因斯坦關於人生觀、世界觀的文章,有20多篇珍貴文章初次譯為中文:是愛因斯坦的自傳,也是獨特的科學史。本書編譯者方在慶博士,是國內著名的愛因斯坦研究專家,一直從事《愛因斯坦全集》的研究和翻譯工作,組織策划過大型愛因斯坦科普展覽,精通德文,在編譯中文版《我的世界觀》的過程中,與《愛因斯坦全集》主編、愛因斯坦研究專家羅伯特·舒爾曼博士保持密切聯繫,反覆討論內容的科學與準確性,力求最大程度上為中國讀者還原一位真實的愛因斯坦。我們這些活在世上的人真是奇怪!每個人來到世上都只是匆匆過客。
  • 人類生活在多維空間?科學家發現「宇宙牆」,愛因斯坦又說對了?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更是加緊了腳步。在科技還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只能通過仰望星空夜觀天象,來了解宇宙的秘密。隨著近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更加迫切。宇宙是無邊無際的嗎?這個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證實。
  • 愛因斯坦的少作
    愛因斯坦的晚年自述也印證了這一點,除了他父親那個很可能只是「誤打誤撞」的羅盤外,愛因斯坦就只提到過跟雅各布和塔耳玫有關的「生活瑣事」——實為智力啟矇事件。而愛因斯坦的智力發展是如此之快,使得童年親友對他的影響只限於童年。比如塔耳玫曾回憶說,向愛因斯坦推薦科學讀物之初他尚能與之討論,但很快就跟不上了。
  • 宇宙邊界問題再遭熱議,愛因斯坦認為宇宙有界無邊,霍金卻這樣想
    宇宙中存不存在邊界一直都是科學家爭論的熱點話題。早前,曾有科學家提出,宇宙一定是存在邊界,邊界可以對事物的範圍做出明確限定。宇宙若沒有邊界,宇宙之內的事物不會運行和發展得如此有規律。同時,這位科學家指出,宇宙目前是處於加速膨脹的狀態。如果說宇宙沒有邊界,以宇宙目前的膨脹趨勢,宇宙早就發生大爆炸了。但是若宇宙存在邊界的話,當宇宙膨脹至邊界時,宇宙便會出現收縮的傾向。而當宇宙收縮到一定程度時,又會呈現膨脹的跡象。
  • 愛因斯坦和費曼的「快速學習秘訣」
    Thomas Oppong 整理了愛因斯坦和費曼兩位偉人的學習方法,發布在 Medium 上,文章標題為「2 Secrets to Learning Anything Faster: Lessons From Albert Einstein and Richard Feynman」。活到老,學到老。
  • 宇宙究竟是怎樣的存在?愛因斯坦早已經給出了答案,宇宙是有限的
    卻又出現了「宇宙究竟有多大」、「宇宙究竟是怎麼來的」、「宇宙究竟長什麼樣子」的終極謎團,由於宇宙實在太大,以目前人類的科技根本無法去驗證,只能通過一些理論去推測宇宙的實際情況,對於「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等這些宇宙終極謎團,其實愛因斯坦等科學家早已經給出了理論上的答案。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時間是什麼?空間是什麼?宇宙又是什麼
    每個人的一生都只有短短幾十年,在宇宙的時間長河,我們生命的時長,甚至於人類的生命時長,都像是熒熒之火,弱之將熄。可就是這宇宙中連塵埃都算不上的生命,膽大到要窺探宇宙的全貌,揭示時間的真相。相對論最讓人震驚的就是關於時間的相對性,誰能想像生活在同一片時空下的我們,時間竟然是不同的。簡單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鍾,而每個人的時鐘走的快慢確是不同的,這種不同與我們的運動速度有很大的關係。你能夠想像,有一天和你同齡的哥哥,開著宇宙飛船以近光速飛行,等他環遊太陽系回來後,你驚然發現,你已經白髮蒼蒼,而你的哥哥卻青春依在。
  • 愛因斯坦引入宇宙常數到底是不是錯誤的
    在談到愛因斯坦犯下的錯誤時,人們立即想起愛因斯坦(在與喬治·伽莫夫的談話中)所說的他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錯誤:宇宙常數的引入。在愛因斯坦完成了他廣義相對論的空間、時間和引力理論的表述之後,他在1917開始考慮整個宇宙的時空結構。然後他遇到了一個問題。
  • 科學網—愛因斯坦曾支持定態宇宙理論
    圖片來源:加州理工學院檔案 本報訊 一份被科學家忽視數十年的手稿顯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經涉足一個宇宙大爆炸替代理論,他提出宇宙在穩定和無限地擴大。不過當時愛因斯坦很快就放棄了自己的觀點,但手稿顯示他仍對宇宙是在一次爆炸中形成的觀點猶豫不決。 上世紀20年代,大爆炸理論獲得了觀測數據的支持,當時美國天文學家Edwin Hubble等人發現,遙遠星系正在不斷遠離,並且宇宙本身也在膨脹。這似乎暗示著,在過去,宇宙是一鍋非常稠密炙熱的「原始肉湯」。
  • 愛因斯坦的少作|昌海一述
    愛因斯坦的晚年自述也印證了這一點,除了他父親那個很可能只是「誤打誤撞」的羅盤外,愛因斯坦就只提到過跟雅各布和塔耳玫有關的「生活瑣事」——實為智力啟矇事件。而愛因斯坦的智力發展是如此之快,使得童年親友對他的影響只限於童年。比如塔耳玫曾回憶說,向愛因斯坦推薦科學讀物之初他尚能與之討論,但很快就跟不上了。
  • 是牛頓還是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指出我們熟悉的時間觀念是錯誤的,在牛頓的鐘表宇宙中,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在北京還是紐約,地球還是太陽上,所有人都按照同一個宇宙時鐘生活。愛因斯坦說:「不,時間是變化的、因人而異的。」愛因斯坦時空中每個人都佩戴自己的手錶,顯示的時間不盡相同。當你坐在高鐵上從我身邊飛馳而過時,會看到我的手錶走得比你的手錶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