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認為黑洞太離奇了,不可能在自然界存在。而有人認為在黑洞的中心有蟲洞存在的可能性就更讓他反感。數學家將這些蟲洞稱為「多連通空間」。物理學家稱它們為「蟲洞」,因為它像鑽到地裡的一條蟲,在兩點之間鑽出一條可供選擇的捷徑,有時也將它們叫做「空間入口或通道」。不管將它們叫做什麼,也許有一天它們將成為星際間旅行的最後的途徑。
第一個普及蟲洞理論的人是查爾斯·道奇森,他寫作的筆名是劉易斯·卡羅爾。在《愛麗絲鏡中奇遇》一書中他引進蟲洞作為梳妝鏡將牛津的鄉村和仙境連接起來。 作為一位職業數學家和牛津先生,道奇森熟悉這些「多連通空間」。根據定義,多連通空間是一個不能縮減到一點的套索。通常,任何迴路可以毫不費力地收縮到一點。但是如果我們分析一個油炸圈餅,那麼就不可能將一個套縮成一點,最多只能收縮到孔的周圍。
數學家為這些事實而感到高興因為他們發現了一個完全不能用來描述空蟲洞理論引進物理世界。 但是在1935年愛因斯坦和他的學生內森·羅森把蟲洞理論引進物理世界。 他們試圖用黑洞解作為基本粒子的模型。愛因斯坦點也不喜歡在一個粒子附近引力變得無限大這個從牛頓時代就有的想法,因斯坦認為這個「奇點」應當去掉,因為它沒有意義。 愛因斯坦和羅森有了一個新的想法,通常認為電子是一個小點沒有有任何結構,他們用黑洞代表一個電子。用這種方式,廣義相對論可以用統一場論解釋量子世界的秘密。他們從標準黑洞解出發,它像一個「長喉嚨」的大花瓶。然後將喉嚨切掉,把它和另一個翻轉的黑洞解合併在一起。對愛因斯坦來說這個奇怪的但是光滑的結構在黑洞原點沒有奇異性,其行為像一個電子。
不幸的是,愛因斯坦用黑洞代表電子的想法失敗了。但是今天,宇宙學家推測愛因斯坦-羅森橋可以充當兩個宇宙之間的橋梁。 我們可以在我們的宇宙中自由地走來走去,直到有一天不巧掉進一個黑洞,我們會突然被吸到這個洞裡,並穿過這個洞出現在另一側(穿過一個白洞)。對愛因斯坦來說,他的方程的任何解,如果是從實際上似乎合理的出發點得出的,都應當與實際可能的物體相適應。但是,愛因斯坦不擔心有人掉進黑洞裡進入一個平行的宇宙。
黑洞的中心引力變得無限大,任何人不幸地掉進黑洞裡,他們身體的原子會被引力場撕開。愛因斯坦-羅森橋確實會即刻打開,但是又很快關閉,沒有物體能及時通過它到達另一側。愛因斯坦的態度是,儘管蟲洞可能存在,但生物絕不能通過它,也不能活著講述通過它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