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大的垃圾場在廣袤的太平洋!
難以計數的垃圾漂浮在數百萬平方公裡的洋面,廣義上的面積幾乎與美國面積相當!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碎屑每十年增加一倍,卻幾乎是無法消除!
太平洋深海,蔚藍的水面漂浮的垃圾,包括漁網、繩索、塑料瓶等各種垃圾
你是否知道,除了被填埋、焚燒、或者散落在陸地各處,人類製造的各種垃圾都去了哪裡?答案是海洋。
比重較大的垃圾沉入不見天日的海底,輕質的塑料則漂浮在水面,年復一年,體積逐漸變成更小塑料碎屑,然而上百年都難以分解!潛水員在調查沉積在海床上的一堆馬桶,周圍分布著其他垃圾
大多數的塑料垃圾最終聚集在五個人跡罕至的海洋區域,這些區域分別落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赤道無風帶裡。其中最大的一個是「大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從北美洲海岸外幾百公裡處開始算起,一路延伸到日本海岸的數公裡外,垃圾最集中的區域則是在加州和夏威夷之間的海域。美國海洋學家 Charles Moore 在 1997 年發現北太平洋環流中充滿了塑料垃圾,後來將該區域稱為「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為數眾多的塑料垃圾,在這些大洋環流中永無止盡地漂浮並打轉,日積月累聚集在一起,或堆置在環流周圍的海島上。這個塑料碎屑聚集的區域包含兩個積累區塊:發生於日本外海的「西垃圾帶(Western Garbage Patch)」,和駐留於夏威夷和加州之間的「東垃圾帶(Eastern Garbage Patch)」,對應於北太平洋環流系統內的兩個子環流,由夏威夷群島北部的狹窄海洋垃圾帶連接。在太平洋上,北太平洋環流系統是相對靜止的區域,此區主要為副熱帶高壓帶,水流旋轉的方向將周圍的廢物帶進來,導致漂浮物和其破碎物的累積,形成太平洋垃圾旋渦。
塑料類因光而碎裂成細小的碎片後,這些碎片仍為聚合物,即使破碎得再小,依然很難分解掉。塑料碎片容易吸附及累積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質,並容易被當作食物進入食物鏈。目前有多項研究在水生生物體內發現塑料微粒,許多物種也已經有詳細報告指出,攝入塑料後對生物體造成的器官物理傷害。從吞食塑料碎屑的浮遊生物、魚類、鳥類,到物種的變異和遠洋漁業,作為食物鏈上的一環,人類不可避免將受到影響。
除了減少使用塑料製品,不隨意丟棄垃圾,減少不可生物降解的塑膠垃圾數量等措施,對廢棄物進行有效的處理和再次回收利用,是減少環境汙染的有效辦法。
用於處理廢舊塑料的回收生產系統,可以將各類塑料還原成可再次利用的塑料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