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羅馬教皇之間的關係源遠流長,但是一直都不順利。主要責任在梵蒂岡。最重要的原因為它不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矛盾起始:中國、羅馬之間的「禮儀之爭」
中國與羅馬教皇之間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元朝,當時羅馬教皇曾經向蒙古帝國派出使臣,企圖勸說蒙古人皈依基督教。元朝滅亡之後,關係一度中斷。利瑪竇於1601年來到北京,1605年主持建造了宣武門大教堂。他博學多才,向中國人介紹數學、幾何學和力學等科學知識。他苦讀中國詩書,深入鑽研中國傳統文化,穿漢服,提出傳教要「入鄉隨俗」,使用漢語舉行宗教儀式,為基督教在中國傳播奠定了基礎。起初,傳教活動也進行的比較順利。如果羅馬教皇遵循利瑪竇提出的原則在中國傳教,天主教在中國絕非今日之局面。
然而,天主教內部卻產生了所謂「禮儀之爭」,爭論的焦點是如何翻譯「神」的稱謂和如何對待中國傳統習俗。利瑪竇認為,對於「神」的稱謂,除了用「天主」之外,亦可稱「天」或「上帝」並且同意中國信徒保留祭祖和祭孔的傳統習俗。而西班牙多明我會傳教士和方濟各會傳教士則認為,祭祖、祭孔屬於偶像崇拜,違反《聖經》規定並派人到羅馬教廷控告以利瑪竇為首的耶穌會。
1700年(清康熙39年)康熙皇帝介入。他嚴正指出,祭祖、祭孔屬於中國傳統習俗,不屬於宗教活動。1704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公然下令,禁止中國教徒舉行祭祖、祭孔等活動,禁止把「上帝」和「天」作為「天主」的別稱並派特使來華談判。1706年教皇特使鐸羅聲言,他來華的使命是禁止中國教徒祭祖、祭孔。康熙皇帝得知後大怒,認為此舉屬於幹涉中國習俗,派人將鐸羅送往南京暫住並下令驅逐反對中國禮儀的傳教士,同時派使節前往羅馬談判。1707年,鐸羅無視康熙的旨意,在南京宣布教皇禁令。於是,康熙下令把鐸羅押往澳門軟禁並降旨:「諭眾西洋人,自今以後,若不遵利瑪竇之規矩,斷不準在中國住,必逐回去。」
1715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重申1645年的禁令,違者以異端論處。康熙帝大怒,下令拘捕傳教士並禁止傳教。1719年,教皇又派使團來北京談判,康熙拒不接見並斥責說:「爾西洋人不解中國文字,如何妄議中國道理之是非。」「以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傳教,禁止可也。」於是康熙下令逐客。羅馬教皇被迫讓步,於1720年宣布「八項準許」,同意中國信徒舉行非宗教性的中國禮儀。康熙下令只準許尊重中國禮儀的傳教士居留中國並禁止公開傳教。一直到1939年,羅馬教廷才撤銷了有關禮儀的一切禁令,為這場持續了300多年的爭論畫上了句號。
由此可見,所謂「禮儀之爭」,完全是由羅馬教皇對中國文化無知造成的。其他外來宗教幾乎都在中國「生根落了戶」,「入鄉隨了俗」,唯獨天主教迄今不能面對和尊重中國現實。
鴉片戰爭之後,外國傳教士在西方列強的炮艦和不平等條約庇護下,紛紛進入中國,建造教堂,「自由」傳教,其中有些傳教士違背了上帝派他們來拯救中國人民「靈魂」的旨意,充當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幫兇。他們披著宗教外衣,幹了不少壞事,嚴重損毀了基督教的形象,引起中國人民憤慨。
中國天主教走上獨立辦教會的道路,「既愛上帝,也愛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梵蒂岡拒不承認並對中國內政進行粗暴幹涉。1952年我國中斷與梵蒂岡所有官方關係,取締天主教堂,教會財產被沒收,譴責其串通帝國主義勢力企圖顛覆新中國……梵蒂岡正式承認了臺灣。
中國廣大愛國天主教徒對梵蒂岡強烈不滿,決心走獨立自主辦教會的道路。我國先後建立了「天主教愛國會」、「基督教三自愛國會」等。這些組織得到政府承認、政府資助,也接受政府的行政管理。其根本宗旨是愛教愛國、遵紀守法。「既愛上帝,也愛國家」。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於1958年成立,1982年組建「中國天主教主教團」,為中國天主教各教區的領導機構。最重要的是「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有獨立任命主教的權力。
「基督教三自愛國會」的宗旨是:自治、自養、自傳,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原則,帶領全國基督徒愛國愛教、榮神益人,遵守憲法,弘揚高尚的道德風尚等。中國是一個世俗國家,各種宗教歷來都是依法管理,受到法律保護。
有人可能會疑惑:中國有辦理教會的自主權嗎?當然可以。英國國教就是明顯例證。英國興國明君——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父親亨利八世(Henry Ⅷ,1491—1547)因為不滿羅馬教皇不批准他與其西班牙妻子離婚(因為她沒有生育,英國王位的繼承權可能旁落到其對手西班牙王室的手中),他一氣之下,使英國脫離了羅馬教會,組建了英國自己的民族教會,即「英格蘭聖公會」或「安立甘教會」。這就是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的來歷。英國國王把自己封為教會的最高領導人。迄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還保留著「基督教保護者」頭銜。
梵蒂岡成了唯一一個未與中國建交的歐洲國家
梵蒂岡是唯一一個未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歐洲國家。中國政府對與梵蒂岡改善關係的立場是:梵蒂岡必須斷絕與臺灣的所謂「外交關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梵蒂岡不得幹涉中國內政,包括不以宗教事務為名幹涉中國內政。中梵雙方早有建交的意願,可是談來談去,至今尚未取得任何成果,原因何在?
梵蒂岡已經明確表示,一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達成建交協議,可以隨時把駐臺灣的代表調駐北京。目前,雙方爭論的焦點是中國大陸的主教任命權。梵蒂岡認為,主教任免歷來屬於教會的權力。政府無權幹預。而「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則堅持,自己擁有在中國大陸任命主教的權力。中梵雙方的立場截然不同,爭執不下。對於中國而言,主教任命權屬於國家內政,屬於國家主權,中國在主權問題上絕不讓步。而本篤十六世則指責中國政府「限制宗教自由」,甚至我方任命的主教,梵蒂岡威脅要開除其教籍,導致雙方當關係惡化。
近年來,梵蒂岡表示出了希望同中國改善關係。但是,2000年10月1日,梵蒂岡不顧中方的強烈反對,將近代史上曾經在中國犯下醜惡罪行的一些外國傳教士及其追隨者120人封為「聖人」,引起中國政府和人民以及天主教會的極大憤慨。但是,2001年10月24日,約翰·保羅二世(Pope John Paul II)在有關利瑪竇的研討會上發表書面致辭,就教廷在歷史上及近期對中國天主教會犯下的錯誤表示某種程度的歉意,但未就「封聖」事件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嚴重傷害做出明確道歉。
約翰·保羅二世是天主教歷史上最活躍的一位教皇。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訪問過100多個國家,其中不僅有天主教國家,還有伊斯蘭、東正教、猶太教和佛教國家。他積極倡導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與和解,2001年5月在訪問敘利亞期間,他作為教皇有史以來第一次進入伊斯蘭教清真寺。為了擴大天主教在青年中的影響,他於1985年倡導建立了世界天主教青年日。1992年10月,他宣布為蒙怨長達359年的著名科學家伽利略平反。2000年3月,他又對天主教會在過去兩千年中犯下的七大罪過進行懺悔並請上帝寬恕。七大罪行是:1、背離福音,強迫教徒懺悔罪惡;2、進行十字軍東徵等宗教戰爭和設立宗教裁判所審判異端;3、分裂基督教;4、敵視猶太教,對二戰時納粹分子殘害猶太人表示沉默;5、強行傳教;6、歧視婦女;7、對諸多社會問題漠不關心。
2005年4月2日,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去世後,新教皇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數次表示要與中國改善關係。2007年他向中國天主教徒發出一封不同尋常的公開信,呼籲與中國政府對話,並暗示梵蒂岡願與中國政府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於是中梵雙方進行了接觸,舉行了非正式會談。2008年「中國愛樂樂團」與「上海歌劇院合唱團」到梵蒂岡訪問。教皇本篤十六世和當時中國駐義大利大使孫玉璽均出席觀看了演出。雙方出現了從未有過的良好氣氛。
「條條大路通羅馬」,中梵關係新機遇
今年2月份,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宣布辭職,成為自1294年以來第一位主動退位的教皇。公開的理由是「年事已高,心力交瘁」。背後的原因可能與教會內政見不一、美國和歐洲牧師戀童癖以及梵蒂岡財務醜聞有關。目前,天主教面臨諸多挑戰,其影響力也江河日下。信教的人越來越少,教堂的上座率越來越低。例如,德國全國共有4500座教堂,其中1500即做將被迫關閉或出售,甚至教皇本篤十六世的家鄉巴伐利亞州的天主教堂現在也空空如也。許多美國天主教婦女使用避孕工具、墮胎,甚至興起了同性結婚等藐視天主教教義的行為。而梵蒂岡又不能與時俱進,頑固堅守古老的信條。
新教皇已經產生,而我國也選出了新一屆國家領導人。這為兩國之間重啟談判提供了一個新機遇。數日前,梵蒂岡重申2007年教皇本篤十六世向中國天主教徒發出的公開信仍然有效,希望重啟談判並建議雙方組建一個高級別的委員會。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接近14億。幾百年來,羅馬教廷一直企圖把「福音」賜予神州大地。由於這個外來宗教「水土不服」,一直未能在中國站穩腳跟。2013年2月25日,外交部發言人洪磊重申:中國願意發展與梵蒂岡的關係,但前提是梵蒂岡斷絕與臺灣的外交關係並且不要幹涉中國的內政。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中國的現狀絕不能與100年前相比,梵蒂岡不要再犯當年禮儀之爭之類的錯誤,要面對現實,與中國政府一道,共同努力尋找一條彼此都能夠接受的解決辦法。這對雙方都有益。
宗教幾乎是與人類誕生相伴隨的最為悠久的社會現象。古往今來,人類的一切文化幾乎都或多或少地與宗教有關。人類歷史數千年,千變萬化,宗教依然揮之不去,足見其生命力之強大。宗教勸人為善,做了令人崇敬的慈善事業。但是,宗教也以神的名義,為暴政和侵略助紂為虐。宗教既興辦教育、倡導科學、弘揚文學藝術,也禁錮過人們的思想、摧殘壓制科學發明和創造,如審判伽利略、火燒布魯諾等。宗教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興風作浪,捲起政治狂飆甚至戰爭和災難,也可以與政治結合,興國安邦。
總之,我們要了解一些有關宗教的知識,以便能夠比較客觀地看待宗教。(作者劉治琳是前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