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總有人說,玩收藏千萬不要抱著一顆「撿漏」的心,因為天上不會掉餡餅。但是,世上卻偏偏就有一些幸運的「撿漏王」,他們用白菜的價格,帶回天價的寶貝,轉手就賺翻了天……
01趙忠祥的玉墜
著名主持人趙忠祥是個收藏愛好者,非常喜歡收藏玉石,而且也有過「撿漏」這樣的神奇經歷。
當初他在地攤上花80元買了一個玉墜,後來行家鑑定說這居然是明代玉墜,有個人看上了,最終花高價買走了,據說趙忠祥甩手賺了一萬五,笑言是自己一輩子最大的一次「撿漏」。
02千元淘得百萬雞血石
幾年前,武漢一名「菜鳥級」收藏迷花1200元淘到一塊重達5500克的昌化雞血石,結果被專家鑑定為天價寶物。
玉器雜項鑑定專家、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宋海出具了鑑定證書。證書顯示,這塊昌化雞血石重達5500克,系民國時期的產物。而蔡華初則認為,應該更早一些,接近清末工匠的技藝,最少是200萬到300萬!
03撿漏雞缸杯
這件事發生在著名的古董商仇焱之的身上,此人早年師從晉古齋古玩店業主朱鶴亭,非常精於瓷器的鑑定。
1949年,仇焱之曾以1000港元的價格,購得一隻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到了1980年,這件雞缸杯上拍,竟然拍出528萬港元的價格,30年間價格上漲了5280倍。2014年4月,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這隻雞缸杯又以2.81億港元被上海藏家劉益謙購得。
04宣德雪花藍大碗
無獨有偶,仇焱之的撿漏還不止一次。抗戰期間,他在北平收了一隻宣德雪花藍大碗,這隻大碗原為晚清一位鹽運使所有。當時鹽運使家境敗落,這件古董以5元的價格賣出,中間幾經輾轉,最後轉到仇焱之手中,花費了800元。
直到1980年,香港蘇富比的仇焱之瓷器專場中,這個宣德雪花藍大碗拍價達到370萬港元。
05清末黃緞子袈裟
在2005年北京的一場拍賣會上,一件標價8萬元的清末黃緞子袈裟流拍,被一位工薪階層的秦先生看中,最後他花費了9萬元把這件袈裟拍回家。
回家後的秦先生好奇地拆開了袈裟,結果意外地在袈裟的夾層中發現了寶物!經鑑定,裡面夾的是一件緙絲陀羅尼經被,是清代皇帝、皇后等皇族葬祭的用品,價值連城。
之後不出意外,在2011年8月的拍賣會上,它被拍出了高價,以7205萬元的價格成交。從9萬到7200萬,這絕對是讓人目瞪口呆的撿漏了!
06朱雀鈕寶璽「叢雲」
它的故事要從2016年的西泠拍賣說起,當時它的亮相,因考據問題並未證實出它的「真實身份」,所以現場僅以1.8萬的價格成交。然而一年之後卻以380萬的價格落槌,價格在一年之間相差數百倍。
這枚寶璽,雖說是璽,但實際上就是一塊小印章,長相尺寸也是十分的小巧。當然這枚璽能拍出如此高價,肯定背景也不容小覷。因為它就是乾隆皇帝十分喜愛的璽印之一。
07拍賣軟體淘來和田籽玉
北京李先生經朋友介紹下載使用了拍賣軟體,2014年年底在上面以500元拍中一個和田玉籽料。
結果後來參加拍賣會,拿去專家處鑑定:玉質潤澤細膩,漢風十足的彰顯,刀刀沉澱在玉中,雖然有一點點瑕疵,但是市值至少是十幾萬。
李先生開心地回憶,當初只是好奇玩一下,沒想到500塊翻了200倍,真的撿到漏了。
08除了撿漏,還可以變廢為寶
2015年楊樹明先生在市場的閒逛,發現一塊被商家當做廢料處理的翡翠毛料。這塊料子裡有很多的「米芯子」和「綿」,整個料子的「種」也一般。後來他以100元的價格買了下來。
一放就是一年。某一天,楊樹明忽然有了一個靈感,想起了一首唐詩裡面的兩句「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又想起了那塊翡翠原石,當即就操起了手頭的工具,對那塊「廢料」雕琢起來。
經過近兩年時間,將這塊料子驚喜巧妙雕刻,將料子原本的雜質變成了天空中飄揚的風雪,同時根據料子的色彩差異,更是巧妙的將「樹」「帶著鬥笠的老人」「山體」栩栩如生的展現在眾多翡翠愛好者面前,這個已經雕刻完整的翡翠把唐詩裡的意境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後來以2萬的價格轉讓給他的朋友,最終,這件作品以360萬的價格在香港拍賣行被一翡翠愛好者買走。
看完別人撿漏的故事,難免心中會羨慕嫉妒恨?但撿漏就像中彩票,畢竟是小概率事件。
玩收藏還需要長久的學習和實踐,當機會真的來時,你會發現它還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
來源:曬石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