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村民表示,事故發生後的幾天裡,並沒有人告訴他造成汙染的物質有什麼危害、該如何防護
11月4日凌晨3點左右,肖清(化名)被一陣臭氣燻醒,他以為電器著火了,趕緊起來查看。家裡面沒有異樣,他又躺回了床上。肖清對異味習以為常。他家住肖厝村——泉州市泉港區南埔鎮東北海角上的一個小漁村,不遠處有座化工廠,村民說不清是村莊包圍著化工廠,還是化工廠包圍了村莊,「半夜聞到臭味是常事。」
但這次顯然與往常不同。一小時後,父親喊出的四個字再次把肖清從睡夢中驚醒:漁排沉了。
靠海吃海的人們有兩種選擇,要么正面搏擊兇險的大海,捕魚為業;要麼在安全的海域裡搭建網箱,花一兩年時間,把兩釐米長的魚苗飼養長大。肖家有70多個網箱,和其他三戶人家的網箱連接在一起組成漁排。漁排上鋪有木板,人可以走上去向網箱投餵飼料;底下是泡沫,支撐漁排浮在水面上。漁排和網箱裡的魚價值兩百萬元左右,幾乎是肖家的「全部身家」。
肖清事後才知道,這天凌晨,泉港區發生了一起碳九洩漏事件,自己的漁排遭受損壞,正是由於被碳九腐蝕。
福建省生態環境廳11月8日晚間發布的信息稱,11月3日16時左右,「天桐1」號油輪靠泊東港石化公司碼頭;19時20分左右,開始從東港石化碼頭輸油管道進行工業用裂解碳九的裝船作業;11月4日0時51分,輸油管出現跳管現象;1時13分,東港石化碼頭作業人員發現裝船過程中發生工業用裂解碳九化學品洩漏。
事故真相逐漸浮出水面,但時至今日,仍有幾個問題需要進行追問:為何事發第五天才公布洩漏危化品系裂解碳九?為何洩漏碳九多達7噸?此類事件中的受損居民該如何索賠?
為何事發第四天才公布是裂解碳九?
肖清的父親第一反應是:救漁排。
網箱裡的海水渾濁不堪,有的魚翻起肚子浮在水面上。4日凌晨,睡夢中醒來的肖厝村村民蹚進碳九瀰漫的海水裡,打撈沉下的漁排。
據《新京報》我們視頻報導,為了救漁排,部分漁民出現身體不適住進醫院治療。一名陳姓女子稱,她丈夫上漁排去查看鮑魚死了多少,結果被碳九的氣味嗆暈,掉到了海裡。救上來後,他感到胸悶,一直嘔吐,之後被送往泉港區醫院,CT報告顯示「考慮雙肺感染」。
官方通報稱,截至11月8日17時,泉港區醫院陸續接診來自南埔鎮、後龍鎮沿海一帶的52名疑似接觸碳九洩漏的群眾。此類患者的主訴為「接觸刺激性氣體後身體不適」,其主要症狀為頭暈、噁心、嘔吐、咽部不適。其中門診就診42名,留院觀察10名。目前,9名患者症狀較入院前有明顯好轉。
碳九是在石油提煉時獲得的一系列含碳數量在9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它的密度較小,沸點略高於汽油,氣味與汽油相似,揮發性強,可分為裂解碳九和重整碳九。兩類碳九的特性有很大差異。果殼網11日8日上午發布的文章解釋,裂解碳九長期健康風險不大,也沒有已知致癌風險,而重整碳九的毒性更高,在海洋這樣富含氯元素的環境,甚至會產生二噁英。
然而直到11月8日,也就是事故第四天,官方通報中才明確此次洩漏事件中的碳九系裂解碳九。
肖清告訴《財經》記者,事故發生後的幾天裡,並沒有人告訴他造成汙染的物質有什麼危害、該如何防護,直到11月8日他才聽到一位區領導在碼頭上說,不幸中的萬幸,這次是裂解碳九,毒性不像重組碳九那麼大。
公眾對碳九的認識來自於此次事件。危險化學品種類繁多,如果不是常見的種類,僅僅通過一個名稱,即便是化學專家也很難斷定它的危害特性。
在肖清看來,如果能夠及時掌握洩漏物的危害、相應的防護手段,漁民搶救漁排的行為也就不至於太莽撞,或許受到的身體損害就能少一些。
北京義派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恩澤稱,地方政府應該制定應急機制,協調各部門、制定具體方案和措施,同時應該及時對群眾科普洩漏物質的具體成分以及其危害性。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劉建國表示,危險化學品運輸,從法規上看基本是完善的,餘下的問題主要在技術和操作層面上,比如應急處置是否足夠及時、有無預案。類似於交通事故,交通法規是完備的,問題在於發生交通事故後如何處置。但不同的地方在於,長期以來交通事故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處置辦法,但危險化學品洩漏事故就不一樣了。
劉建國說,主要問題在於相關部門是否能夠及時、全面地掌握事發地點的危險化學品信息。
《財經》記者發現,危化品事故中,因信息不暢所導致的慘劇並非孤例。三年前,天津市濱海新區港務集團瑞海物流危化品堆垛發生火災,600餘名消防官兵趕赴現場救援,救援過程中發生第二次爆炸,造成人員傷亡。實際上,瑞海公司的危險品倉庫內存有680.5噸氰化鈉,這種物質遇水形成劇毒易燃的氰化氫氣體,這也就意味著,水槍不能起到滅火作用。
劉建國建議,危險化學品管理方面可以借鑑國外經驗。發達國家和地區建立有完善的資料庫,管理部門能夠及時掌握事發地點的情況,包括物質種類、危害特性及應急處置辦法等,在此基礎上,他們可以通過這個物質的性質找到應急預案,派遣相應的專業隊伍進行處置。
為何洩漏量多達近7噸?
據11月4日的泉港區環保局通報,此次洩漏共造成6.97噸碳九洩漏,「系其油船連接至碼頭的軟管法蘭墊片老化、破損,導致部分油品洩漏」。
法蘭墊片用於管道法蘭連接中,為兩片法蘭之間的密封件。有油品海運從業者稱,軟管法蘭墊片老化是常見事故,但並不至於洩漏近7噸化學品。
一位油船輪機長告訴《財經》記者,即便是原油儲油輪,如果其輸油管的管徑為80釐米,墊片厚度也不超過5毫米,而根據此次漏油事故的船型,估計管徑約20釐米左右,墊片尺寸厚度應在3毫米左右,根本不可能造成數噸碳九洩漏。裝油期間,必須有船員在甲板上進行觀察,一旦發現異常就需要啟動應急預案。他曾處理過一起大型液壓設備油管中法蘭墊片脫落導致的洩漏事故,從發現到處置完成幾乎沒有油品進到海裡。而此次洩漏的碳九味道刺鼻,如果有船員正常值班,不可能沒有及時發現。
11月8日晚間,官方最新發布的通報將事故原因改成了「跳管」,並進一步公布了碳九洩漏細節:11月4日凌晨0時51分,輸油管出現跳管現象;凌晨1時13分,東港石化碼頭作業人員發現裝船過程中發生工業用裂解碳九化學品洩漏。現場工作人員立即採取停泵關閥措施,並委託有資質的單位迅速到碼頭進行汙油回收。凌晨1時23分油品停止洩漏。——洩漏從停止到發生僅維持32分鐘。
上述輪機長稱,跳管導致的油品洩漏量不同於墊片老化,得按泵的流量和壓力來計算。輪船停靠到港口進行裝油作業時,一般港方會在輪船周圍布上圍油欄,以防發生溢油事故發生後油汙大面積擴散。如果及時發現,圍油欄是可以對跳管造成的油汙擴散起到作用的。
如何索賠?
每天,網箱裡都有魚在死亡。肖清不準父親去賣魚,「魚被汙染了,這不是害人嘛。」
洩漏事故當天,泉港區農林水局發布了一則緊急通知,要求「即日起暫緩起捕、銷售和食用肖厝村海域水產品」。11月8日泉州政府通報稱,省海洋與漁業監測中心於4日9時在養殖區抽取3個樣品進行初檢,根據檢測規程需連續兩周檢測無裂解碳九殘留物,方可解除管制。
肖清說,養魚的周期漫長,一般要兩三年,養殖行業是「高投入、低產出」,漁民需要在漁排、魚苗、飼料上投資上百萬,而每年的受益不過十幾萬元。現在村民最大的訴求就是儘快獲得賠償,「我們全部的家當都在裡面,我們拖不起。」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11月6日起,當地政府開始給養殖戶發放《養殖戶基本情況摸底表》以調查損失情況,但尚未對出海捕魚戶展開損失調查。此前,涉事企業福建東港石油化工實業有限公司曾發布承諾書,表示會配合調查,並承擔相關損失賠償責任。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徐昕認為,泉港碳九洩漏事件中,企業應當履行安全生產的責任,政府相關部門負有監管責任,包括許可是否合法,許可之後是否有效監督等。從民事角度看,受害群眾可以要求企業承擔侵權損害賠償。從行政法角度看,如果能夠認定政府在允許該企業進入當地的許可並不合法,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法務主任王文勇稱,受害群眾和企業、單位等可以分別或集體提起環境私益訴訟。被告不一定只是企業,具體要根據企業或者政府在事件形成過程中的責任而定。
王文勇說,目前受害群眾維護自己權益最應該做的就是儘量保留多一些的證據,為索賠、維權做好準備。具體包括汙染的範圍,個人身體或財產受損情況,養殖的動植物受損情況,企業或政府採取的措施、發布的公告等與事件有關的信息。
轉自《財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