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全球在物理學、化學界影響巨大的學者中,在上世紀男尊女卑的年代,大多以男子為主,在多數人看來,能在一個世界頂尖領域取得非凡成就,只能是男人,女人,呵呵,只會洗衣做飯。然而就有這樣一位女人,打破了世界對女人的看法,她就是上世紀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雙重身份的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俗稱居裡夫人。
一聽居裡夫人這個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出過幼兒園小朋友),上學時,語文課本就有關於她的課文。由於她是上世紀的科學家,時間比較久遠,今天我就為大家剖析一下這個影響世界的女人傳奇一生——
01 瑪麗亞·斯克洛多夫斯卡-居裡,於上世紀1867年11月7日生於當時仍被沙俄統治下的華沙,也就是現在的波蘭的首都華沙,一個充滿文化氛圍的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師。從小就懂事的瑪麗亞就勤奮好學,16歲時就以全校金獎身份從中學畢業。因為在當時俄國沙皇統治下的華沙不允許女子上大學,瑪麗亞家庭經濟又十分困難,她只好終止學業回到華沙西北的一個鄉村做起了家庭教師。
02 1889年瑪麗亞從華沙西北農村回到華沙,繼續做家庭教師。有一次,她找一個朋友玩,在朋友那裡,朋友帶她去了實業和農業博物館的實驗室,在那裡,瑪麗亞一下子精神煥發,室分激動,感覺發現了一個新的天地,實驗室領她著迷。自此之後,只要有時間,她就來實驗室,沉醉在各種物理和化學的實驗中,無法自拔。她對實驗的強烈愛好和對各種實驗技巧的熟練,都是在這裡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
知識積累的開始
3年後,1892年,在父親和大姐的幫助下,她渴望已久去巴黎求學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她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到更多知識,學習認真勤奮用功。她每天都堅持不懈乘坐1個小時馬車早早就第一個先來到教室,選一個離講臺最近的座位坐下,以便使自己能清楚地聽到教授所講的全部內容。為了節省路上時間,也為了省下乘馬車的錢,入學4個月後,她從她姐姐家搬出,租住學校附近一住房的頂層閣樓。這裡沒有火,沒有燈,沒有水,只有屋頂那一扇小天窗,有它,屋子裡才會有一點光亮。一個月僅花40盧布的她,對這種居住條件已是非常心滿意足。在她心裡,只有學習,外在條件再苦也都不在乎。她一門心思將所有精力撲在學習上,雖然清貧艱苦的生活逐漸吞噬她的健康體質,然而擁有無窮力量的知識使她心靈日趨充實。1893年,她功課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物理系,第二年又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於該校的數學系,並且獲得了巴黎大學數學和物理的雙學士學位。短短3年時間,取得雙學士學位,真的不可思議!
開啟科學道路
03 1894年初,瑪麗亞接受了法蘭西共和國國家實業促進委員會提出的關於各種鋼鐵的磁性科研項目。在完成這個科研項目的過程中,她結識了理化學校教師皮埃爾·居裡,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學家,在用科學為人類造福的共同理想驅使下,他們走到了一起。瑪麗亞結婚後,組成一個志同道合、和睦相親的幸福家庭,人們都尊敬地稱她居裡夫人。繁忙的家務及1897年出生的女兒並沒有阻礙這對熱愛科學的夫婦,特別是作為母親和主婦的瑪麗亞,她一直堅持著不斷學習和科研。
1896年在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一種鈾鹽能自動地放射出一種性質不明的射線。這一發現引起居裡夫婦的極大興趣,這是一個極好的科學研究領域。在一間原本用於貯藏廢舊雜物的房子,室內閉塞潮溼,瑪麗亞利用極其簡單的裝置,開始向這個新的領域大刀闊斧。僅僅幾個星期,她便取得可喜的成果。她證明鈾鹽的這種驚人的放射強度與化合物中所含的鈾量成正比,而不受化合物狀況或外界環境(光線、溫度)的影響。她還認為,這種不可知的放射性是一種元素的特徵。難道只有鈾元素才有這種特性?遵循這一思路,她決定檢查所有已知的化學物質。通過繁重而又艱巨的普查,她發現了另一種元素釷的化合物也能自動地發出與鈾射線相似的射線,由此她深信具有放射現象決不只是鈾的特性,而是一種自然現象。對此她提議把這種現象叫作放射性,把鈾、釷等具有這種特性的物質叫作放射性物質。
04 她很快從鹽和氧化物擴展到一切礦物。毫不厭倦地用同一方法繼續研究大量的材料,終於有了新的發現:有些礦物的放射性強度比其單純由所含鈾或釷所產生的放射性強度要大得多。開始她還不敢確信這一測定,但是經過一二十次重複測量,不得不承認這是事實。這事實表明這些礦物中含有放射性比鈾、釷強得多的某種未知元素。這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吸引人的推斷。儘管一些同行勸她謹慎些,她還是深信自己的試驗沒有錯,並下定決心把這一新元素找出來。因為瑪麗亞的研究工作確實太重要了,作為丈夫的皮埃爾決定暫時停止自己在晶體方面的研究,協助妻子共同尋找這一未知的元素。丈夫的參與,對於瑪麗亞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勵和精神支持。從此,在那間潮溼的實驗室裡,兩個人夜以繼日忙碌著,這種齊心合力,一直持續了8年,直到有一天橫禍將至,意外的車禍奪去了丈夫皮埃爾的年輕的生命。傷心欲絕,失去丈夫的心痛,並沒有阻止她繼續研究下去。
經過不懈努力,終於發現了一种放射性比鈾強400倍的釙元素,然而這沒能讓她停止腳步,反而孜孜不倦繼續努力,終於在同年12月得到少量的不很純淨的白色粉末,她命名其為鐳。這兩種元素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放射性化學領域的大踏步進展。她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了分離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等。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領域。在巴黎和華沙建立居裡研究所,她一生共獲得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榮譽頭銜,她也是唯一一個兩次榮獲諾貝爾獎的人。折磨多榮譽在她看來: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由於長期工作在滿是放射性物質的實驗室中,久而久之,使得居裡夫人患上了再生障礙性貧血,最終在1934年倒下了。日前。諾貝爾獎官方推特發布了一條科普信息,聲稱居裡夫人曾經使用過的實驗室筆記本直到今天依然具有超強放射性,可將繼續持續至少1500年,真的領人毛骨雖然戰慄不安。我們可以想像,在當時居裡夫人十幾年如一日的待在那個環境下,簡直無法言語。這樣一位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女人,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科學事業,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後來評價她:唯一沒有被盛名所寵壞的人。她的一生是多麼的領人驚嘆,值得當下的我們學習。
後記:後來出版的《居裡夫人自傳》和《跨越百年的美麗》兩書,將其一生展現的淋淋盡致,書中有好多鼓舞人心的話語和勵志名言:
1.我以為人們在每一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有用的生活。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應該能夠說,「我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事」,人們只能要求我們如此,而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一點快樂;
2.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鮮血,他們的名字不是用筆而是用生命寫成的;
3.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
4.我要把人生變成科學的夢,然後再把夢變成現實
、、、、、、
而今,現實中,有多少年輕人沒有目標,沒有鬥志,碌碌無為,有時間多多看看名人傳記,遊走的少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