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披星戴月、風雨兼程;三十年搶修一線、保電前沿;三十年大街小巷、田野山崗……他們的足跡遍布昌州大地,裡程多達14萬多公裡;他們對每條配電線路和周邊環境爛熟於心,連有多少路口、多少電纜井,多少高壓電線桿都了如指掌;他們紮根電力一線,是點亮萬家燈火的「電力人」。
在國網重慶永川供電公司榮昌客服中心,51歲的廖偉始終致力於安全生產、應急保電、創新創效、傳道授業等工作,通過不斷摸索創新,攻克了許多技術性難題,培養了配網生產運維技術骨幹,以責任和擔當完美詮釋社會主義新時代工匠精神。
埋頭苦幹 30年打磨練就一身過硬本領
1988年,廖偉來到國網重慶永川供電公司,從事配電線路檢修和線路運行維護工作。「那時候條件艱苦,交通也很不方便,絕大多線路都在荒郊野外,車輛根本無法到達,平常遇到線路檢修和故障搶修時,我們只有五六點鐘起床,負重幾十斤,徒步幾十裡才能到達現場。」廖偉回憶,到現場時,他們甚至連中午飯都吃不上,單靠兩個幹饅頭充飢。
由於野外施工條件惡劣,檢修過程也遭遇了各種幹擾。夏天,檢修隊不但要忍受蚊蟲的叮咬,還要防毒蛇和惡狗;冬天,再冷也不能穿棉衣,因為登杆作業會導致行動不便。「所以在施工過程中,我們手和腳都凍出了冰口,經常痛得眼淚直流,但縱使條件再艱苦,線路組裝、放線、收線等工作還是一個都不能落下!」廖偉說,由於每天回到家中都筋疲力盡,一身汗臭,遇到有人介紹對象時,姑娘們一聽是外線電工都直搖頭,所以父母急得團團轉,天天為他的終身大事犯愁。
往後幾十年,廖偉遇到鑽電纜溝作業時,只能貓腰側身匍匐前進;遇到整改老街區線路時,只能克服下水道洩露臭氣,爭分奪秒進行檢修;由於在配電線路檢修和管理工作中的經驗積累,他便從一個「電力小工」蝶變為「巴渝工匠」。
衝鋒在前 經驗積累成配電網絡「活地圖」
以天為蓋,以地為廬,廖偉在一線班組一待就是13年。「雖然工作很辛苦,但苦中也有歡樂。」廖偉回憶,「那時師傅們給我取了個外號叫』讓我來』,因為不管是故障、保電還是搶險救災現場,我總是衝鋒在最前方。
」去年年初,榮昌城區因線路故障出現大面積停電,上萬戶居民受到影響。廖偉接到消息後,立馬組織值班人員進行故障查找和搶修工作。「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需要第一時間查找故障點,找到後立即搶修,爭取在最短的時間恢復送電。」廖偉告訴記者。
由於那時已是深夜11點,故障電纜線路又位於地下通道內,截面僅1.2平方米,再加上10餘條高壓電纜線路及幾十條弱電線路,導致故障地點環境錯綜複雜。「一旦環境複雜,我們就得藉助故障探測儀查找故障的大致範圍,從而判定故障點位置。」正是憑藉廖偉多年的工作經驗,僅用40分鐘就找到了故障點。「在這個行業幹了幾十年,大街小巷的電纜線路都非常熟悉了,腦海裡就好比存了一份電纜圖,隨時都能報出搶修路線,縮短搶修時間。
」多年來,他組織開展配電線路「排雷」專項行動,累積治理配網線路隱患缺陷3400餘個,消除「三跨」隱患100餘處,利用工程項目、負荷調整、二改三、三改四等措施,消除「低電壓」問題500餘個,高質量完成1500多項年度預防性檢修試驗工作,使榮昌區配網故障率連續保持30%左右下降率。同時主動開展屬地協調,積極對接客戶,推進榮昌第一座110千伏智能變電站廣順站、10千伏南拓開閉所、盈田實業、渝瀚科技等72項輸配電工程新投建設和榮昌重點工程項目,為榮昌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電力保障,獲榮昌區第三屆「棠城工匠」榮譽稱號。
不斷創新 突破技術為百姓點亮燈火
隨著人們對供電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對電能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為減少停電時間,提高通電可靠性,帶電合環操作對提高供電可靠性與經濟性有著重要意義。
「合環換電技術主要就是採用不停電作業進行電源倒供的操作模式。原來我們進行電源倒供,負荷轉移的時候都要進行短時間停電,合環換電技術就是實現帶電合環過程中使用戶不至於中斷供電,提高供電可靠性。」廖偉介紹。但由於榮昌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撐和條件,所以配電網合環換電技術一直沒有得到推廣運用。
如何才能突破這一技術難題?廖偉便領班組成員刻苦專研,對合環開關兩側電壓差、相角差、線路阻抗等因素進行反覆計算與核對。在順利完成多次模擬操作後,廖偉決定在實際操作中首次試用合環換電技術。「合環換電如果失敗,就會使合環操作中產生大環流,可能會引起線路過流保護誤動,影響客戶的正常供電,而嚴重一點的後果,則是衝擊變電站,造成主設備損壞,引起大面積停電,同時搶修難度大、時間長。」廖偉介紹。
通過近一年的努力,廖偉帶領班組成員實現了榮昌合環換電技術「零」的突破,這項技術將運用於榮昌全年上百次的負荷轉移操作中,為群眾帶來更加可靠的供電。
三十年如一日,廖偉用踏實勤懇的工作態度影響著所有人,他一直以「攀得半山修到遠,還需鍵履上高峰」為座右銘,用謙遜、好學、務實、勤奮的工作態度默默耕耘著,最終成長為平凡而不平庸的電力工匠,傳承技藝、服務家鄉……
上遊新聞 吳思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