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光合作用(光合改變命運)

2020-12-03 青藤1021

早期的地球上並沒有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可能高達98%。但是地球上的微生物可能在40億年前就進化出了光合作用。早期地球最初的產生氧氣被海水和海底巖石吸附,並未進入大氣。

儘管在藍藻出現之前,地球的大氣中並沒有氧,但現在證據表明,那時海洋中有較豐富的有機物,而且有原始生命。藍細菌最早在30億年前出現,至少在23億年前藍細菌進化出了多細胞形式,更高的光合效率徹底改變了世界。

現今行使光合作用的葉綠體(Chloroplast)是生物合成的,但在生命起源之前的原始海洋中不可能有葉綠體這樣精細複雜的生物體結構與連續高效的能量轉換體系,而生命的起源及維繫必須有溫和、微觀、精細、連續的化學分子能驅動,除外核能,地球上所有的能源(包括地下經億萬年沉澱的各類碳氫能源)均來自陽光,將光能轉化為碳氫化合物能,需要光合作用;因此闡明生命起源應該先解釋原始海洋中光合作用和光合體系的起源。現代化學實驗證實進入化學世界的地球已經具備從無生命的體系中合成以碳氫氧氮為主的有機化合物世界。

從隕石中發現的有機化合物的複雜與豐富也佐證了早期地球可以存在胺基酸、多糖、成簇芳香雜環類化合物與核苷酸的現實性,參與碳同化(卡爾文循環)、糖酵解、三羧酸循環的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如丙酮酸、琥珀酸、甘油酸、乳酸等)都可在無生命體系的化學世界已合成。碳氫是地球表面最為豐富的元素。

早期地球有極高濃度的CO2存在,氫以水的形式覆蓋整個地球,陽光是最為穩定的能源,今天我們是可以從參與生命活動元素的自然習性和現代生物與光電子實驗研究結果,來分析與推測生命發生前,在以雙層脂膜組成的囊泡世界中,光合作用發生的機制與邏輯合理的進化歷程,來闡明光合反應與光合作用這個自然現象的發生,以及理解推動生命起源的偉大的光合作用是如何發生與起源。

從植物葉綠素光合作用原理中,可發現光電子能量轉移、水裂解(氫獲取)以及碳固定機制與過程分析,光合作用的關鍵步驟純屬量子物理與化學現象,整個過程並沒有顯示蛋白質的特殊功能,並不需要基因或酶等生物分子參與,在相關酶的參與下,可以提高效率與特異性。

光反應的平臺是雙層脂膜囊結構,在水的裂解中,插入膜內的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後奪取水分子中電子,釋放氧氣H+,膜內外跨膜H+梯度形成的電勢能將H+泵出膜外合成ATP,是一個釋能的過程,膜外NADP獲得色素分子傳遞的強勢電子後取H+還原成NADPH。

相關焦點

  • 2018教資物理:「總光合」、「淨光合」傻傻分不清楚?
    「總光合」、「淨光合」傻傻分不清楚?在教師資格生物學科筆試中,光合作用出簡答題(填空)的頻率非常高。做光合和呼吸方面題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公式:總光合速率=淨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如圖所示。公式本身很簡單,呼吸作用的量通常也都很容易判斷出來,但總光合與淨光合卻總是傻傻分不清楚,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一般來說,兩個部分會考察到總光合與淨光合的區分:第一種是在問題中,區分出題目要我們求的是什麼光合速率;第二種就是在題幹中,給的條件是淨光合速率還是總光合速率必須要明確,分析好後才能做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到底什麼是總光合速率,什麼又是淨光合速率。
  • 神奇的「光合動物」它們和植物一樣也能進行光合作嗎?
    地球上的生命依賴於太陽的能量,而光合作用是獲取這種能量的唯一重要的生物學途徑。光合作用是指植物、藻類和一些細菌在光照下利用葉綠素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世界上有「光合動物」嗎?人們在未來能否依靠無需進食的「光合動物」來緩解糧食短缺危機?
  • 「無光」也能生長 光合作用不止一種
    從17世紀中葉發現光合作用以來,有可見光才能轉換能量的定式思維已經存在數百年。然而,6月15日《科學》雜誌刊發的一項研究成果改變了這一傳統經典理論,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藍藻細菌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可以把「近紅外光」轉換成生命體所需要的化學能,而不是「可見光」。
  • 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效率大幅提升
    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效率大幅提升 原標題:   本報訊(首席記者許琦敏)移民火星,人類或許不需要帶去植物,只需帶上一方方人工光合作用系統就行了。這或許也將改變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
  • 氧電極應用-景天酸代謝途徑植物的光合研究
    景天酸代謝途徑植物的光合研究   背景資料:   景天酸代謝途徑(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pathway,CAM途徑),指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乾旱及半乾旱地區的一些肉質植物(早發現在景天科植物)所具有的一種光合固定二氧化碳的附加途徑。
  • 光合螢光儀 應用過程中的優缺點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現象,它是能把太陽能轉化為穩定的化學能貯藏在有機物中的過程,是維持地球上物質循環的關鍵環節,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提高光合作用對於提高作物產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光合作用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熱點。光合儀作為的測定光合速率的儀器之一,在農學,生理,園藝,林學等多個領域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 研究揭示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
    通過改變植株形態可以增加整體受光面積,改善通風狀況,從而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和生物量,但一直以來,對其中的精細分子的調控機制一直未能解析。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通過改變葉片形態建成揭示了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主流植物學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 美科學家成功模擬光合作用
    在農作物,如小麥,結出穀粒前,絕大部分被吸收的氮都變成了植物葉片中的用來促進光合作用的蛋白質。為此,研究人員們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能不能像植物那樣給不同的光合蛋白質準備一定數量的氮,甚至比植物做得更漂亮呢?」       首先,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可靠的光合作用模型,以便精確模擬植物對環境變化的光合反應。
  • 光合參數與螢光參數之間的關係
    光合參數與螢光參數之間的關係   光合參數和螢光參數往往會同時出現在光合研究的相關文獻中。一般來看研究光合生理的實驗都要有光合參數也有螢光參數,數據才顯得完整。甚有些不太清楚的人甚說螢光參數就可以完全代替光合參數,不用測定光合直接測定螢光參數就可以。然而光合和螢光之間究竟是怎麼樣的關係呢?我們實驗的時候怎麼選取呢?什麼時候用光合參數什麼時候用螢光參數呢?   葉綠素螢光產生的基本原理:
  • 光合作用研究:ATP合酶是什麼?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綠色植物(包括藻類)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其主要包括光反應、暗反應兩個階段,涉及光吸收、電子傳遞、光合磷酸化、碳同化等重要反應步驟,對實現自然界的能量轉換、維持大氣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 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率首破20%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換成電勢能,進而驅動一系列生化反應,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含碳的能量載體和氧氣,這是碳基生物利用能源和碳物質的核心基礎過程。但自然光合作用中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換效率太低,雖然理論值最高可達8%,但實際上一般小於1%,而人工光合作用的最高能量轉換效率也不到18%。
  • 碳4光合作用可促進植物生長
    碳4光合作用可通過改變植物葉片及根系的結構和大小來促進植物生長2016年4月18日      「其實,碳4光合作用對於人們並不陌生,它就好像代表了一個個不斷刷新植物生長記錄的代名詞,但是絕大多數的植物並不可能擁有如此迅猛的長勢,事實上不同物種的生長速度可能相差近十倍。我們的試驗通過對近400種禾草種類進行比較得到了足以改變我們碳4光合作用既有認識的發現。」
  • 我國人工光合研究獲突破 太陽能分解水制氫氣成功
    近日,由中科院李燦院士和「百人計劃」學者陳鈞研究員負責的人工光合研究項目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太陽能分解水制氫氣和氧氣。該研究成果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成為國際上首例研製成功的研究報導。  樹葉進行的光合作用是利用太陽能的「高手」,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所需的氧氣、食物和能源都來自於自然界的光合作用。
  • 果樹的光合作用,值得學習一下!
    在果樹管理中,經常聽到「增強果樹光合作用」的說法。那麼光合作用到底是什麼,應該如何增強呢?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合成二氧化碳和水來儲存能量有機物,主要是糖,並釋放氧氣,這一過程被稱為光合作用。可以看出,光合作用的本質包括兩個方面:(1)將簡單的無機物質轉化為複雜的有機物,並釋放出氧氣,這是光合作用的轉化過程;(2)利用太陽的光能使無機物質轉化為有機物,同時將光能轉化為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這就是光合作用的能量轉換過程。
  • 植物補光燈的光強(功率)會對植物光合作用產生影響
    表觀光量子效率反映葉片在較低光強下的光合能力,但其值越大並不代表Pn越大,而是表明植物吸收與轉換光能的色素蛋白複合體可能越多,利用弱光的能力越強。 ( Gortonetal,1993: Thomas et al.,2003),從而影響CO2的擴散速率和光合作用。
  • 綠色植物和它們的「光合工廠」
    太陽能是生物圈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光合作用是將太陽能轉換為化學能的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活動過程。
  •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易考點總結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易考點總結在生物學科筆試中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關計算題的頻率很高。做光合和呼吸方面題目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公式:實際光合速率=淨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我們可以通過有機物的產生和消耗這種直觀的現象來理解這個公式。
  • 為什麼綠色植物不能吸收綠光進行光合作用?
    作為生態系統的基石——生產者的重要組成,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並儲存在有機物中,不光用於自身生長、發育、繁殖,也為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所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主要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也是生物圈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
  • 我國學者揭秘古老光合細菌光合作用機理
    新華社杭州11月20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合作,解析了綠硫細菌古老光合反應中心的原子空間結構,揭示了獨特的色素分子空間排布及能量傳遞機制,有助於理解光合反應中心的起源和進化,為設計光敏器件、提升植物光能利用率提供借鑑。相關研究於2020年11月20日刊登在《科學》雜誌。
  • 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率首破20%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林柏霖課題組通過新型電極的構造和系統工程優化,首次開發出了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能量轉換效率超過20%的二氧化碳還原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材料化學雜誌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