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由智聯招聘發起的「內生力量 重塑新生」2020中國年度最佳僱主頒獎盛典中國人力資本管理論壇在無錫舉行。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中國人才研究會會長何憲,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尹建堃,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經濟及數學系教授埃裡克·馬斯金,2020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委會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紐約商品交易所理事會主席威廉·普爾普拉,國際僱傭與勞動關係協會執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曾湘泉,著名經濟學家任澤平,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中國保利集團原董事長陳洪生,英仕曼集團中國區前主席李亦非等出席了活動。
活動現場,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發表了「 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主題演講,他表示:人力資本重新配置為經濟增長主要貢獻,數字經濟時代,對人力資本的需求正在「從量轉質」。
王小魯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鎮化率與城鎮就業人口都經歷穩定上漲。城鎮化率到去年已經超過60%;而城鎮就業人口也由1億人以下,上升至2019年的4.42億。這期間,大規模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為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人力資本的重新配置在源頭上對經濟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通過人力資源的重新配置,勞動生產率全面提高,帶來了居民收入提高、工業服務業利潤增長、儲蓄提高,進而投資增加,形成一系列促進經濟增長的正循環。
拒絕產能過剩,人力資本亟待質量提升
數字經濟對過去的生產方式提出挑戰,過程中人力資本需求發生變化。教育程度較低、工作重複性高的勞動者面臨被替代的風險,經濟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強技能人才呈現較大人才缺口。王小魯強調,我們對人力資本的需求正在從「量」轉向「質」,如果忽視這一需求變化,可能會導致我們未來經濟增長喪失動力。
然而,當下中國經濟依然存在結構性失衡問題,具體表現在:產能過剩、房地產投資過度、債務槓桿率過高、效率降低等方面。在王小魯看來,關鍵因素之一是資本形成率過高而消費率過低,導致結構失衡。
此外,王小魯還表示,投資越多、經濟增速越高、發展越快——這可能是一個誤區。大量投資會帶來產能過剩、過度借債、投資效率下降等問題,同時也對普通居民消費需求形成「擠出效應」,而沒有消費就沒有人力資本的再生產。
目前問題在於,大量投資帶來的產能過剩,與人力資本積累不足的現象同時存在。政策調整,迫在眉睫。中國的經濟需要靠自主創新來推動增長,需要高質量的人力資本匹配。如果政策重心繼續停留在擴大固定資產的投資,忽略人力資本積累,我們會錯失未來發展機會。
此外,還需要提供全方位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在戶籍、社會保障、教育政策改革上加快步伐,加快對城鎮常住人口全覆蓋。同時,解決外來人口的住房、培訓教育、子女教育,中高考等問題。
編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