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農村廁所不叫廁所,它有個專用名詞叫「茅廁」(注意:不讀mao ce,讀mao si),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我家也有一個,而且使用至今。你別說,就是這種簡陋的農村茅廁,確實發生過很多尷尬的事情。
首先介紹下我們這裡的農村茅廁基本構造。這種農村茅廁非常簡陋,用土塊壘個1.5~2平方米的圈子,底下挖個蹲坑,蹲坑上面搭塊木板;茅廁頂棚直接修成敞篷式或者用茅草簡單搭建下;茅廁的門非常窄小,僅能容得下成年人側身出入。就是如此簡陋的農村茅廁,才為以後發生的許多尷尬事埋下了伏筆。
看到了鄰居家小姐姐幽怨的眼神
那時還是10幾歲的少年不懂事,愣頭愣腦,導致上茅廁時經常走錯地方,有一次竟然陰差陽錯去了鄰居家的茅廁。農村茅廁大多數都沒有封閉的門,等進去之後才發現,鄰居家的小姐姐正在「蹲坑」呢。
再看鄰家小姐姐,被我這個突然闖入的冒失鬼嚇得花容失色,我一時尷尬的不知如何是好,足足發呆了3秒鐘,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飛速逃離,只留下小姐姐幽怨的眼神。
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不敢直面小姐姐的眼睛。幸虧是從小玩到大的玩伴,小姐姐並不計較這些,大概也忘記了,可在我心裡,總感覺怪怪的,就好像做了一件不可寬恕的錯事。後來我才明白,農村上茅廁有它的特殊語言,比如提前乾咳幾聲,或者吭幾聲。如果裡面有人,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回應你;如果裡面不出聲,放心大膽進入。
新買的「小靈通」不慎跌入茅坑
大概在2003年,我剛從學校畢業,被安排到我們縣城的某個單位實習。由於工作需要,不得不節衣縮食花1000元買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步「小靈通」手機。那時候流行在皮帶上套個手機套子,既方便又美觀,還能滿足小小的虛榮心,反正大家都這麼做,我也照舊。
有一天單位放假,我抽空回了趟農村老家。中午吃過飯,肚子有點不舒服,就去上廁所。結果,非常尷尬的事情發生了:剛解開皮帶,裝「小靈通」的手機套子就順勢跌入了茅坑,而且還跌入了最裡面的位置。
我對著茅坑愣了半天,當時那個尷尬心情,真的不知道如何用語言來形容。最後思來想去做出一個大膽決定,背著父母偷偷找來鐵鍬,用鐵鍬把「小靈通」從茅坑裡面撈上來。大家可別笑話我,畢竟1000元的手機呀,咱也不是富裕家庭,可不敢隨意丟棄。後續的過程,為避免給讀者造成不適,就不具體細說了,自行腦補。
親戚家串門內急,偶遇瓢潑大雨
有次去農村親戚家串門,結果突然肚子疼,趕緊找來廁紙上廁所。親戚家的茅廁是那種沒有頂棚的露天茅廁,人要倒黴,上廁所都會被淋成落湯雞。恰巧天公不作美,廁所上到一半,一陣瓢潑大雨從天而降,上面下大雨,下面下「小雨」,這酸爽的滋味,我這輩子都不想體驗第二次。
有了這次的「酸爽」經歷,以後我會儘量避免發生諸如此類的事情。如果非要在大雨天不可避免上這種露天廁所,那麼我可以給出你如下建議:提前穿好雨衣或者帶一把雨傘,若條件允許最好穿上雨鞋,因為茅坑地面溼滑,有跌落茅坑的危險,把這些防護措施做到位之後方可如廁。
寫在最後
如今回過頭來看這些農村茅廁的尷尬場面,已經是老皇曆了,因為近幾年興起的「農村廁所革命」,已經實實在在解決了此類問題。再看現在的農村廁所,已不太適用「茅廁」這個詞了,是真正意義上的廁所,不僅乾淨環保,而且也避免了「碰見小姐姐」和「瓢潑大雨」式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