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粑粑藝術家」,大家可能想到今天的主角可能是屎殼郎,學名叫「蜣螂」,是一種把粑粑推成圓體的昆蟲。
但是今天我們要聊的可不是屎殼郎,而是一種拉出來的粑粑就自帶藝術感的澳大利亞特有動物:袋熊。
看圖片有沒有被這個小動物給萌化,特想領養一隻,這個想法也就是想想而已!
袋熊,是澳大利亞特有的一種動物,提到澳大利亞,大家一定能想到袋鼠和考拉,其實考拉又名「樹袋熊」,但是他並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袋熊,只是考拉和袋熊是屬於同一個祖先而已。
袋熊和考拉和袋鼠一樣,也有自己的育兒袋。
但是袋熊和他們不同之處在於,袋熊的育兒袋是衝下開口的。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小袋鼠漏出腦袋看到的是大千世界,而袋熊寶寶從育兒袋裡探出腦袋看到的會是——一坨碩大的屁股(袋熊媽媽的大屁股)。
袋熊的育兒袋和袋鼠、考拉不一樣也是經過一番進化而來的,袋熊本身是喜歡打洞的,如果育兒袋衝前開的話,打洞的時候勢必會影響到小袋熊,而且袋熊平常都是四肢著地走路,所以衝後開小袋熊並不會掉出來,而且也會避免打洞時土塊禍及小袋熊。
這些已經讓這個物種顯得很特殊,但是還有最重要的一個是讓你想像就很驚訝的事,袋熊拉出來的粑粑居然是立方體的。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種能拉出來這個藝術形狀粑粑的動物。
圓形粑粑很常見,但是這個方形的粑粑就太少見了。難不成袋熊的「小菊花」是方形的?不敢想像!
當人們見到這樣粑粑的時候一度認為是袋熊自己用爪子拍成立方體的,但是後來他們觀察到袋熊拉出來直接就是這樣的形狀,也就不得不信,不得不佩服這個粑粑藝術家了。
經過人們的研究發現,同時將豬和袋熊的腸子充氣比較後,發現豬的腸子整體來說充滿了彈性,所以排出來的東西會比較圓潤,相較來說,袋熊的腸子則是有些地方比較有彈性、有些地方比較硬,所以拉出來的粑粑就變成了我們看到的方形。
袋熊一般只吃輸液和樹根,很少喝水,而食物需要半個月左右才會消化完成,他們一次拉6-10顆粑粑,但有時一晚上也能拉出來100多顆粑粑。有時袋熊會把自己的粑粑像搭積木一樣放到樹枝上或者其他地方來宣示自己的領地。
估計小袋熊也發現方形的粑粑壘起來更加方便不易掉落。
如此可愛的小動物也曾遭受過一段不幸的歷史!
1906年,因為袋熊覓食而破壞了人類的農場和牧場,澳大利亞政府宣布袋熊為害獸,並鼓勵大家進行捕殺,一直到1965年共有六萬三千多袋熊被殺死。
現在雖然已經禁止了該行為,但是如今袋熊種類之一的昆士蘭毛吻袋熊卻已經被列為極危動物。
希望大家也能積極保護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