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的公路更是扮演了重要角色。國道、省道、縣道,每一條路都十分重要。交通的便利與否,也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與人們的生活更是息息相關。
「要致富,先修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已經基本實現村村有瀝青馬路,進出不再是泥濘的坑窪土路,人們的生活條件也更上一層樓。但是人們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不怎麼過大車的路也會出現坑坑窪窪的情況,讓人十分頭疼。
而且,對比日本的馬路,大家發現,同樣都是瀝青鋪路,中國的馬路卻需要年年補,日本的馬路年年都是新的,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我國公路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在帝國主義虎視眈眈的注視下,迅速增強國力成了重中之重。經濟建設是立國之本,然而在有限的條件下迅速提升經濟實力必然要犧牲一些東西。
儘管條件艱苦,中國人卻在1950到1952年,用兩年多的時間,共計新建公路3846公裡,改建工程更是長達18931公裡,這樣的速度,在當時的條件看來,已經十分迅速。
到了1978年,我國公路總裡程更是達到了89萬多公裡,儘管質量並不達標,卻解決了許多地區進出貨物的大部分運輸問題。
公路年年補,與環境汙染,同樣是經濟發展的遺留問題。為了迅速發展經濟,修路是先行條件,但是當時由於受各方面因素制約,很難達到日本公路的水平。
交通運輸促進一方經濟,經濟發展起來,再繼續修路。也許這樣的反覆還要持續一段時間,但是許多地方的新修公路已經達到了較高的質量。
新中國成立短短70餘年,已經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公路體系,經濟更是蓬勃發展,未來,在公路建設方面,也必將邁進新的臺階。
對於中日公路之間的差距問題,相信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必將慢慢縮短差距,鋪就質量更高,更耐用的公路。那麼,兩者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呢?
中日公路對比
許多網友都知道,日本人做事非常嚴謹,並將這種態度帶到了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修路也是如此,比起速度,他們更注重質量。
在日本,每一段公路的修建,往往會經過很長時間的考察、分析、建設、試用、改良等多個步驟,似乎,他們並不急於使用這段公路,這也許跟日本的經濟條件有一定的關係。
修路前期,日本人會經過長時間、反覆的考察與測量,投入大量成本,從建造到養護,都會經過認真地思考與試驗,考慮全方位因素,再加上造價高,質量自然差不了。
在我國,為了迅速發展經濟,快速修路是前提,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速度高於質量要求也成了不爭的事實,只注重速度,在公路建設中必然就會存在許多問題,所以不得不通過時常修路來彌補這些問題。
我國地域遼闊,公路的修建費時間長,耗資巨大,在有限的條件下迅速完成公路建設,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當然,隨著我國國力的提升,修路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都會一一解決。那些坑坑窪窪的斑駁痕跡早晚會成為歷史,深淺不一的裂痕也會得到改善。
中日公路之間的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他方面的差距,然而,以我國現在的發展速度來說,趕超發達國家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然而,任何國家的發展都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問題。
其他原因差異
除了在嚴謹程度和經濟水平方面的原因,與日本的地理狀況也有一定的關係。日本地震災害頻繁,交通情況當然也會受到影響。為了使公路最小限度地受影響,把控好質量關也是關鍵性問題。
公路建設是一方面,日本與我國公路維護方面也有所不同。即使建造了質量過關,耐跑的公路,日本人在公路維護方面也毫不鬆懈。雖然不需要到處補坑,但是還是會有專人維護日本的公路。
雖然都是瀝青公路,由於建造方式的不同,我國的公路待修繕的問題確實有很大進步空間。但是,相信大家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近幾年各地區修建的新路,質量已經明顯好很多。我們的祖國在肉眼可見地強大起來,也慢慢實現了許許多多惠及百姓的政策。我們的國,未來無可限量!
對於「同樣都是瀝青鋪路,為啥中國的馬路年年補,日本的馬路年年新?」這個問題,所涉及的問題太多太多了,並不僅僅是修造一段公路的前因後果以及過程那麼簡單,相信看到此文的朋友們也會各有各的見解。
建設初期,為了加快經濟發展,不得不把修路速度放在第一位。再加上需要的公路總裡程太高,速度和質量確實不能兼得。質量有問題,當然維護起來也比較困難。任何發展中國家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發展難題,與它國之間的差距,同樣是學習的方向。
從量到質的變化,再到質和量雙管齊下,中國人在這方面創造了太多新紀錄,在公路建設方面,自然也不會落後。
小結:
如今,我國繁榮昌盛,國際地位不斷攀升,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都在一一解決,雖然未來還會不斷遇到新的問題,相信我們的祖國都能披荊斬棘,所向披靡。
雖然中日同樣都是用瀝青鋪路,日本的馬路年年新,中國卻在年年補。這是經濟迅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會慢慢改善。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公路的問題還很嚴重,但是如果沒有經濟上的迅猛發展,我國也不會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相信,有國家經濟託底,公路問題和其它社會問題都會慢慢改善。
未來的中國,必將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