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衛國展示這塊50萬年前的化石。
■網上流傳的視頻已被刪除。
50萬年前的人骨化石在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做CT?近日,有讀者爆料在網上刷到這樣一條視頻。記者前天走訪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以下簡稱「中山醫院」)發現,影像科17日還真有這樣一位「患者」,報告上的姓名是「海底化石50萬年」。到底怎麼回事呢?
視頻
聲稱該化石是人類結構
初步鑑定有50萬年歷史
視頻的題目是「50萬年的人竟然來醫院做CT,這是怎麼回事?」後面還帶了「外星人」三個字。
雖然整段視頻的時長只有9秒鐘,但內容很「重磅」:海底打撈到化石,初步鑑定有50萬年歷史,送來中山醫院做CT,竟然是人類結構。最後,還特意說明「素材來自CT黃醫生的朋友圈」。
不過,19日,該視頻就被刪除了。
醫院
第一次給化石做檢測很興奮 確認不是人類骸骨
帶著網友的疑問,記者來到了中山醫院。該院影像科主任王金岸告訴記者,11月17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汪衛國將檢測物送來檢測。「目前確定為化石無疑,但非人類骸骨,初步推斷可能是某種脊椎動物」。
王金岸說,中山醫院擁有較為先進的CT設備,可檢測物質的結構與成分。「目前掃描結果顯示,該化石含有骨質成分及其他微量元素,表面被錳及鐵包裹,骨骼內部具有通透性穿孔,但具體是發生病變還是生理性孔洞,需進一步做化學成分檢測。」
至於為何會在網上引起熱議,王金岸笑著說:「因為給化石做檢測還是第一次,同事們很興奮,就把圖片發到了朋友圈。沒想到被人做成了抖音,還聲稱是古代人類化石。」
出處
打撈自4961米深海底 可研究海洋寶藏的成礦機理
隨後,記者來到海洋三所,汪衛國向記者展示這塊化石。該化石長約50釐米,重約3千克,前端細長,呈三角狀。看上去像一件老舊鐵器,表面坑窪不平。
「這塊化石是前一段從東太平洋礦區的斷層打撈而來,也就是4961米深的海底。」汪衛國說,海洋三所當時正開展海底拖網項目,「從該化石表面形成的錳、鐵元素包裹厚度,初步判定該化石來自大約50萬年前,目前懷疑是鯨魚的骸骨。」
汪衛國說,骨頭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由於長時間被海水中的錳、鐵侵蝕,部分碳酸鈣可能替換成碳酸錳。由於碳酸鈣和碳酸錳密度不同,他們便想通過中山醫院影像科做CT找到成分改變的地方,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解剖,希望能探究這片大洋中元素的相互作用,判斷該環境是否成礦、含有什麼礦。
「如果能揭開化石的秘密,就如同得到了一把開啟寶藏的鑰匙。」汪衛國說,他們將把化石送往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中心進行解剖和化學成分分析。
【來源:廈門日報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