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丸」上有什麼?
「為什麼不打撈『阿波丸』,我想不出理由。」張智魁說。
「阿波丸」,一艘令全世界所有打撈者魂牽夢繞的沉船。傳說中,那是一座重達40噸的「金山」。
這是一艘建造於20世紀40年代初的日本遠洋郵輪,船長154.9米,寬20.2米。
1945年3月28日,已被日本軍隊徵用的「阿波丸」在新加坡裝載了從東南亞一帶撤退的大批日本人駛向日本。4月1日午夜時分,「阿波丸」航行至我國福建省牛山島以東海域,被正在該海域巡航的美軍潛水艦「皇后魚號」發現,遭到數枚魚雷襲擊,3分鐘後迅速沉沒。全船2009名乘客及船員只有三等廚師下田勘太郎一人倖免於難。
國際社會為之震驚。而當人們聽到包裹於阿波丸船殼內的驚人財富時,這種震驚更是難以言表。
據美國《共和黨報》1976年11-12月號特刊報導,″阿波丸″上裝載有:黃金40噸,白金12噸,工業金剛石15萬克拉,大捆紙幣價值不明,人工製品、工藝品、寶石40箱,價值不明。
據那託思(美國原海洋實驗室觀察員、國家潛水領導成員)在打撈計劃中列明,最低可打撈貨物價值為2.49億美元,所有財富價值高達50億美元。
而據臺灣《中國時報》1976年11月21日報導:″阿波丸″被擊沉時載有金錠40噸,白金12噸,未加工的寶石15萬克拉,美、英、香港貨幣數捆,工藝品40箱,錫3000噸,鎢2000噸,鋁2000噸,鈦800噸,橡膠2000噸。
1979年5月2日,日本《讀賣新聞》報導,當年的陸軍伍長(即下士)森川家光說,「阿波丸」所裝26輛卡車都是金條。
日本海灣代表團向中國提供的數字:錫3000噸,生橡膠3000噸,加上銻、鎢、水銀,總計9812噸。
除了這些金銀財寶,「阿波丸」沉船上很可能還有一件無價之寶--「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據稱,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時,曾將美方所掌握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下落作為一件禮物送給中國政府。尼克森提供的線索是:「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有可能在沉船「阿波丸」上。
據有關人士調查,1941年,日本侵略者鐵蹄肆虐,研究「北京人」化石的學者魏敦瑞希望將地質調查所的所有人骨化石一起帶走,存放到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內。重慶的美國駐華大使同意並授權駐北平美國公使館接受這批珍貴的古人類化石,將其安全運往美國保存。1941年12月5日,一列美國海軍陸戰隊專列由北平開往秦皇島,兩箱化石被放到美軍專用的標準化綠色皮箱中,和所有軍人行李一起,放入行李車中託運。
三天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迅速佔領美國在華的所有機構,同時,那兩隻裝有「北京人」頭蓋骨的綠色行李箱不見了蹤影。
從此,「北京人」頭蓋骨的失蹤成為人類科學史上一大懸案。而半個世紀以來,日本官方始終不承認獲得和收藏「北京人」。
針對「阿波丸」上載有「北京人」頭蓋骨之說,有人提出疑問:日本人為什麼要用幾年時間,花費周折將化石從中國北方運到東南亞?
跟蹤研究「阿波丸」的記者李樹喜找到了證據:在「阿波丸」初步打撈中,發現了偽「滿洲國」政要鄭禹(奉天市長,偽滿元老鄭孝胥之子)的家藏小官印(玉印)及鄭孝胥安葬時分贈後人的圓硯,硯上有「鄭公孝胥安葬紀念」字樣(注,鄭孝胥1938年死於長春,葬於瀋陽)。而歷史記載「阿波丸」乘員全部是日本人。這說明日本人將在中國北方搜羅的文物寶器運上了「阿波丸」,這是「阿波丸」可能裝截「北京人」頭蓋骨的有力旁證。
部分傳言被中國打撈者證實。1977年1月13日,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決定,由福州軍區統一指揮,交通部和海軍一起組織力量,對「阿波丸」沉船進行打撈,工程代號「7713」。張智魁正是當時打撈工程的現場指揮。
5月1日,發現「阿波丸」,沉船已斷成兩段,前段長44.7米,後段長107.8米,埋入海底泥中9至11米,該處水深在60至69米不等。隨後打撈以「清除牛山漁場水下障礙物,保障海上漁業捕撈作業生產安全」的名義正式開工。1980年,海軍「J503」號艦的指戰員完成了拆解沉船首段的任務,穿引了船底4道共14根千斤鋼纜,上海救撈局的「大力號」海上自航浮吊船將首段一舉吊浮,並拖抵平潭島娘宮錨地擱上淺灘。此次打撈共撈獲錫錠2472噸,售價5000餘萬美元,還有橡膠等貨物數千噸。
然而,人們沒有找到黃金,也沒有發現「北京人」化石的蹤影。有人產生疑問:也許種種傳言只是日本為了打撈2008具骸骨而故布迷陣?
中國政府本著中日友好和人道主義精神,先後於1979年7月、1980年1月和1981年4月,在上海以中國紅十字會和中國上海海難救助打撈公司的名義,分三批向日本方面移交了撈起的死難者遺骨和遺物。
打撈「阿波丸」的現實意義
2001年,有關40噸黃金與「北京人」頭蓋骨是否藏身於「阿波丸」的爭論仍無結果,一直為「阿波丸」牽腸掛肚的張智魁上書國家領導人,力主再次打撈「阿波丸」。4月,他拿出了一份詳實的《打撈「阿波丸」沉船可行性報告》。
《報告》說,70年代進行的打撈雖然沒有發現黃金,但至少證明了各方匯總的有關「阿波丸」沉船物資情報的準確性。關於「阿波丸」中有無40噸黃金與「北京人」頭蓋骨的爭議,是因為那次打撈的不完整。由於當時深潛技術和深水除泥兩大技術沒有過關,約1萬立方米的淤泥掩埋著金庫、駕駛臺、客房及船員艙室和機艙,潛水員根本無法到達那些位置。中止打撈後,國務院和交通部多次派人到上海舉行座談會,聽取對立雙方的意見,最後,針對「阿波丸」上裝載金銀財寶做出「有大於無」的結論。在「北京人」頭蓋骨也在「阿波丸」上的重要線索出現後,中國科學院院士賈蘭坡,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餘偉超教授等許多專家、院士也呼籲徹底打撈清理「阿波丸」。
探謎、撈寶自然是打撈「阿波丸」的主要目的,而當時觸動張智魁上書的,是2000年俄羅斯核潛艇「庫爾斯克」號海難。由於缺少深海打撈技術,事件發生後俄羅斯一度十分被動。
張智魁說:「阿波丸」在水下70米,通過對其大規模打撈,可以大大提高我國深海打撈技術,可以鍛鍊出一支深海打撈隊伍。從長遠看,這比珍寶、黃金更重要、更可貴。
張智魁所言非虛。70年代對「阿波丸」打撈後,有關部門曾總結:由於該工程的進行,使我國的深潛水醫學研究獲得極佳的實踐機遇並取得重大成果。我國救撈隊伍的技術素質得到了極大提高。工程中採用了水下爆破、水下電割等新工藝、新施工方法,通過該工程獲得的施工技術經驗成為我國打撈事業的一筆寶貴財富。同時,這次打撈也使中國的潛水裝備工業有了產品質量檢驗、改進提高的極難得的實踐機遇,不但使原有產品的質量有了新的提高,還誕生了一批新的深潛水裝備裝具。
張智魁在上書和《報告》中說,如果我們不能儘快掌握處理深海艦船、石油平臺、海底輸油管線事故的潛水與打撈技術,我們的海洋活動將受到極大的局限。而利用「阿波丸」練兵,則是一舉多得的捷徑。
張智魁還設想:通過再次打撈「阿波丸」,中國可以藉此建造一個多功能飽和潛水母船,集自航、鋪管、飽和潛水於一身,填補國內空白。
誰來打撈「阿波丸」?
張智魁說,一家德國公司願意提供打撈「阿波丸」所有的設備和資金,回報為出水沉船物價值的5%。由於種種原因,中國政府並沒有批准這項合作。
南中國海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據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統計,約有2000至3000艘海船沉沒在這片海域,沉船中以宋元船隻居多,其中還有一些外國船隻,如唐代日本遣唐使沉沒的海船、英國東印度公司和瑞典的沉船等。倘若加上世界各國來中國進行貿易返回途中的沉船,數量更為驚人。由於多數沉船中古瓷器的珍貴价值,國外專家稱其為「海底瓷都」。
這片水下寶藏許多年來生發了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也引來了一批又一批職業盜寶人,加上我國沿海一些漁民的盜挖,大量珍貴的古瓷、船隻等文物被盜走、破壞。價值堪比秦兵馬俑的「南海一號」沉船在1987年就遭受過一次劫難,當時一家英國公司為了節省成本,縮短工期,採用了最簡陋的打撈方法:一條2000噸的駁船,一架100噸的吊機,發現海下可疑物體後,就把1噸多重的抓斗放到海裡去抓。除了部分金屬器件完整,許多瓷器都成了碎片。
對於這些行為,中國政府往往無能為力。許多打撈出水的文物出現在拍賣市場,政府和一些愛國人士不得不用巨大代價購回其中的很少一部分。
為加強對海底文化遺產的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通過一項公約,規定搶劫古代沉船及海底考古遺址的行徑為非法,並建議各會員國對違反者根據對文物的損害程度給予制裁。公約還授權各國繳沒非法打撈的水下遺產。1982年制訂的《聯合國海洋公約》也明確規定,對於在國家管轄權之外的海底及其領土發現的具有考古和歷史價值的文物應予以保護,並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加以處置,特別要注意來源國(文化來源國或歷史、考古來源國)的優先權。但這些規定提出的大多是模糊概念,缺乏操作性。
據張智魁介紹,我國有關法規明確,500噸級以上的沉船,地方和民間打撈企業根本無權過問。即使是500噸級以下的沉船,也因資質、設備等各種限制,將地方和民間打撈企業拒之門外。
「海底寶藏,我們不去打撈,別人盜取了,我們只能後悔莫及。如果允許國內私人公司打撈,或與國外有實力的公司合作打撈,雖然看起來拱手讓出了部分寶藏,但得到的畢竟更多。」張智魁說,「我國僅有一個水下考古隊,撈寶力量有限,國家的海上救撈局職責主體是救撈而非打撈。那麼多的海底寶藏怎麼辦?難道是任由流失和毀壞?堵不如疏,如果在放寬政策的同時加強監管,國家不花一分錢、不承擔一點風險,就能獲得大量水下的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