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們,我們在這裡又見面了。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太陽從地平面升起為「旦」太陽在木中為「東」,太陽在木上為「杲」,太陽在木下為「杳」。那麼太陽從地平線上落下去之後的一段時間古人是如何命名的呢?
「昏」字,從平面二維空間結構來看,是一個上下結構的漢字。上面是一個由「氐」字省略而來的「氏」字,那「氐」字的意思是什麼呢?下也。在什麼之下呢?樹木之下。樹木之下就是樹的樹根,古人稱之為「本」它是一個指事字,表示樹的根部。樹是生長在地球表面的植被,沒過樹木之下,那就是地平線以下了。
從前面的學習可以知道,太陽在樹木這下稱之為「杳」這是一個靜止的狀態,在此之後的狀態呢?古人稱之為「昏」。日落以後至天還沒有完全黑透的時間,這個時候太陽將要落到地平線以下,天空中只有太陽的餘光,昏黃一片,又稱之為黃昏。下面是一個「日」字。「日」表示太陽。
從二者的空間結構來看,「氏」字在上,「日」字在下。太陽落山,然後消失在地平線以下。古代的士人都是在黃昏時娶妻。這是為什麼呢?陽往而陰來。意思就是白天太陽屬於陽已經過去,晚上沒有太陽屬於陰。日入月來,晝夜交替,陰陽之相交也。是以婚者,其時昏也。
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記載:昏,日冥也,從日、氐省。氐者,下也。由此可以知道,昏是一個會意字,表示太陽在地平線之下,夜幕即將來臨還沒有來之時。冥的意思是:黑暗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