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每個省都有簡稱,很多省的簡稱都是一些不常見的字,比方湖北簡稱鄂,安徽簡稱皖,福建簡稱閩,江西簡稱贛,廣東簡稱粵,這些字除了作為各省簡稱運用之外,在其他地方基本上很少會用到。這些字固然看起來有點奇異,但其實每個都有長遠的歷史來源,這樣的簡稱還有一個,就是河南省的簡稱「豫」。「豫」字除了作為河南省簡稱運用之外,基本上就見不到了,也是一個比較奇異的字。那麼河南省為什麼簡稱豫?「豫」這個字是什麼意義?
「豫」字最早的呈現要歸功於一個起名者,他就是大禹。中國人都曉得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這個故事闡明他工作態度認真,連家都沒時間回,當然也有人說是由於大禹和他老婆關係不好。反正不論是什麼緣由,大禹在治水這件事上的確是有大功的。大禹治水的時分,為了便於管理,把疆土劃分為九塊,這就是歷史上很重要的「禹分九州」事件,從此之後我們華夏大地又被稱為九州。大禹分的這九州是豫州、青州、兗州、徐州、梁州、雍州、冀州、揚州、荊州。愛看三國的朋友肯定對這幾個州名耳熟能詳,其中的揚州、荊州、徐州今天依然作為地級市的名字保存了下來,而另外六個以縣名或區名保存了下來。
禹分九州的影響十分深遠,這件事為今後三千年的中國天文劃分設定了一個框架,從漢朝的十三監察州,到唐宋的道路制度,到元朝的行省制度,不斷到今天,中國的行政區劃演化都是樹立在最早的禹分九州的根底上。這九州裡,豫州是天下的中心。大禹劃分的豫州的範圍,古書裡的記載就是五個字——荊河為豫州。也就是說,荊江到黃河之間這局部地域就是豫州。這個豫州包括如今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域,以及山西、安徽的局部地域,可以說這和今天河南省的範圍相差無幾。但這時分的九州只是天文概念,不是行政區劃。漢武帝時期設立的十三監察州,是第一次把這些州名作為行政區劃,而漢朝時的豫州同樣包括了今天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域。所以說河南省簡稱豫是一個長久的歷史傳承,沒有什麼複雜的緣由。
有一個好玩的問題是,大禹劃分九州的時分,為什麼會給這塊地區取名叫豫州?如今有一種普遍的解釋是說,由於河南地域在幾千年前有很多大象。大家看「豫」這個字,是一個予加一個象,它的象形含義就是「牽著大象」,所以叫豫州。很多人都持這個觀念,這個說法也比較盛行,但其實這是一種附會的說法,是後人把「豫」合成為「予+象」,然後猜想古時的河南地域盛產大象,但是現在在河南想看到大象,那只能去動物園或者馬戲團才能看得到,但是歷史上大象的確確在河南存在過。
例1:1978年春,新鄭縣文物保管所,在新鄭縣城西北7公裡的人和寨水庫工程建設中,採集到一顆大象臼齒化石。該臼齒化石長20,寬15,高25釐米,重2.5公斤。專家們對此初步鑑定,認為屬第四紀納瑪象臼齒化石(如圖)。這是新鄭發現猛獁象牙化石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自建國以來,在新鄭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先後發現了多種野生動物化石,如:猛獁象化。
例2:2010年,鶴壁發現了距今約1200萬年大象化石!鞏義地層曾發現成堆成堆的大象化石,有老象的、中年象的,還有幼象的!
例:3:2019年3月29日,永城永馨園北區建築工地工人在施工時,發現一3米長的象牙化石,該象牙化石保存相對完好,初步推算其所屬年代距今10萬至12萬年。根據商丘市博物館的記載,商丘境內自1959年以來多處出土象牙、犀牛牙化石,該次永城出土的象牙化石是最長的也是最完整的。如此巨大的象牙化石在商丘境內出土。
除了那些化石之外,還有一些文物也可以證明,那就是商朝殷墟婦好墓中出土過的玉制的小象,證明在這塊土地上,大象是存在過的,至於為什麼現在沒有了,滄海桑田,氣候的變化或者人為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現在的結果。而且,我們也可以在甲骨文當中找到「象」,也能看到這個字經歷數千年的變化才終於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而且「豫」這個字本身也就是一個人牽著一頭大象的狀態,因此,擁有大象,或許真的是河南簡稱「豫」的原因之一。
大禹起名豫州的真正緣由,其實只需曉得「豫」字在古代是什麼意義就行了。中國最早的字典《爾雅》對豫的解釋是:樂也,安也,舒也。而記載禹分九州這件事的典籍《尚書》裡說:豫,舒也。所以說,「豫」字的含義很明白,就是快樂、安閒、溫馨、舒適的意義。如今上海有一座著名的園林叫豫園,就是明朝人潘允端給他老爹造的,就是取「豫悅老親」的含義,稱為豫園。大禹或許是出於本人對家鄉的酷愛,給這裡取名為豫。這個三千年前定下來的字不斷傳承到今天,成為了河南省的簡稱。
聖人尚且愛家鄉如斯。那麼今天我們的河南人,又該如何表現對這方鄉土的支持與熱愛呢?從大處講,一定是要繼承與弘揚我們的民俗風情、歷史文化;從小處講,就是要身體力行的支持家鄉建設,為中原出彩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