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華夏史譜(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古代,河南省也成為「豫州」。
按照說文解字的說法,「豫」是象之大者,即可以理解為體積較大的大象。若按照徐中舒先生的解釋,則「豫」字可拆分為「邑」和「象」兩個字,將這兩個結合起來就是「大象之地」的意思。由此,我們是否可以推出,古代的河南省和大象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01古代的河南地區遍地大象
其實,在三千年前,我國的河南地區,也就是古代所稱的「豫州」就遍地可見大象。如果出一趟門,走個幾步,或許就能夠見到一兩隻大象在某個地方嬉戲玩鬧的身影。
02殷商古墓出土象牙器
在一些出土的殷商時期的文物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不少的大象牙齒和大象的骨頭。
比如在河南出土的一座殷商時期的古墓中就發現了大象的痕跡。
這座古墓是傷亡武丁的王后之墓,名為婦好墓,該墓葬的發掘時間是在1976年,雖然已經過去三千多年之久,但是該墓葬保存完整。截至當時,該墓葬是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貴族墓葬。
在該墓葬中,專家們清理出了許多的文物。除了較為常見的青銅器和玉器,還有一些造型精美的、由象牙製作而成的器皿。而這一發現,也進一步證實了,在三千年前大象在河南一帶是真實存在的。
按照當時人類的活動範圍來推測,那些出土的大象文物,應該是本土的大象了。因為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大象也很難進行遷徙活動。
03氣溫是限制大象活動範圍的重要因素
因為,大象的對於生活環境的質量要求很高。這主要體現在氣溫上。
大象是喜熱的生物,所以嚴寒之地,並不是他們的樂園。
我們看看現在大象的主要活動地帶,也是集中於熱帶地區,只有少部分的亞熱帶地區也有出現大象的身影。
因此,受到生活環境的限制,只能在氣溫較高的地方生活。
那麼,問題來了。
如今的河南的地區大部分位於暖溫帶。據暖溫帶的氣候條件來看,冬季氣溫是相對較低的。而這種氣溫條件根本不適合大象的生存。那麼,為何三千多年前會有大象的身影呢?
其主要原因還是,古代的氣溫跟我們現在的氣溫有些不一樣。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時期,中原地區的溫度普遍較高。由於溫度適合大象的生存,因此在當地出現了大象當地生存痕跡。
04大象隨著溫度的降低逐漸南移
但是,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氣溫逐漸發生轉變。在我國古代還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處在「小冰河時期」,小冰河時期帶來巨大的氣溫驟降。這樣的氣溫環境不僅讓莊家難以收成,更是由此衍生出了一些社會矛盾。
元朝、明朝和清朝這三個朝代就是處在於小冰河時期。而其中的明朝最為悲慘,具體詳情可參考明朝的滅亡事件。
因為氣溫的變化,所以大象們逐漸往南方遷移,他們離開了河南。在三國時期,江東地區就很少見到大象了。當年和曹聰一起稱象的那些人也不會犯那麼低級的錯誤了。
再到後來,大象逐漸遷移到雲南等地,並在那裡生存下去。
可等到解放之後,因為森林的破壞問題,給大象的生存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所以現在河南已經很難見到遍地大象的場景了,甚至是消失得無影無蹤。
而其中的原因也無非兩個,一是氣溫的變化,二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