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十月懷胎,而大象從懷孕到當媽則需要歷時2年之久,是所有哺乳動物孕期最長的。在懷孕16周左右,才能掃描到象寶寶的大概模樣。大象擁有超高的智商,一隻沒有經過訓練的大象可以輕鬆理解人類的手勢,可以通過鼻子的舞動,與人類進行溝通,它們可以在鏡中認出自己,懂得對其他動物給予幫助,在地球上,腦容量僅次於鯨魚。
所以它們經過一些訓練後,可以將自己腦海中的畫面留在紙上。大象有著驚人的記憶力,甚至比人類還好,而這也正是它在野外生存的必要條件。例如非洲大象被非洲蜜蜂蟄過,它們甚至可以記住蜜蜂振翅發出的聲音,著實令人驚嘆。擁有重量級身材的大象同時也擁有一個顆善良的心,懂得照顧家族中的弱者,也懂得給予受傷人類幫助,所以人類應該停止一切傷害大象的行為,還它們一個寧靜的生活。
大象雖然有厚厚的皮膚,但仍然會被紫外線曬傷,它們不像河馬自帶「防曬乳」,所以只能在自己的身體上扔沙土,以達到防曬的目的。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印象中,大象是非洲的特產,想見它一面,往往得跑到動物園才行。然而,最初卻並非如此。距今三四千年之前,大象在中國境內廣泛分布,從黃河以北的河北陽原一帶到東南的嶺南地區,從西部的巴蜀到靠近緬甸的雲南地區,大象的蹤跡遍地可循。這一情形大概是今人很難想見的。
晉初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便說,「舜死蒼梧下,群象常為之耕。」唐初的《括地誌》裡有這樣的傳說,「鼻亭神在營道縣北六十裡。故老傳雲,舜葬九疑,象來至此,後人立祠,名為鼻亭神。 」從上述古老相傳的故事中可以推測,在殷商之前,黃河流域應當生活著眾多的野生大象,而且已經為人類所馴服。
河南安陽是殷墟所在地,在過去的考古發掘中,不僅出土過大象的骸骨,而且還有為數不少的用玉石雕刻而成的玉象和象形藝術品,以及青銅象鼎。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既有佔卜能否獵獲大象的卜辭,又有提及以大象作祭祀品的記載,以及用作佔卜用具的象骨本尊。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 」騎著大象打仗的商人,真是比印度人還早很多年。
河南省簡稱豫,豫州的叫法則源自先秦典籍《禹貢》,該書將天下劃分為九州。而豫字,按照中國著名的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先生的解釋,乃是邑、象的結合,意思是大象之地。從這個命名方式來看,豫州當以產象而聞名,這與秦始皇佔領嶺南後將其中一塊大象較多的區域稱之為象郡,是一樣一樣的。
出生在今河南新鄭的韓非,在其著作中便做了一個類似盲人摸象的比喻。他說,時人因為很難見到活的大象,只能依據得到的大象遺骨來推測其生前的樣子,而每個人都言之鑿鑿,聲稱自己腦海中的那個東西才是真的大象。
根據竺可楨先生的研究,從距今五千年左右到殷商時期,中原地區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出2度左右,正月份更高,約3-5℃。故而,在公元第十世紀之前,黃河流域的殷墟一帶屬於亞熱帶氣候,而不是像今天這般寒冷乾燥。
另一方面,由於人口密度小,生產工具低下,人類對自然的開發程度較低,在殷商之前的這一地區有著今天難以想像的廣闊植被:森林、草原、水生植被、沼澤植被等遍布各地,稱之為另一個非洲大草原也並不過分。
這樣的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對於大象自然是理想的生存場所。其實不僅大象,諸如鱷魚、犀牛、水牛 、竹鼠等屬於熱帶或亞熱帶動物也曾經肆意生活在黃河流域。
然而,在商周易鼎之後,中原地區的氣候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溫暖多雨轉向寒冷乾旱。在西周中期的周孝王在位的公元前903年,據《竹書紀年》載,這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冰雹,牛馬皆凍死,而且長江與漢水竟然結冰了。不久後的公元前897年,江、漢再一次結冰。
長江流域如此,黃河流域的溫度更可想而知。這樣寒冷的天氣對於大象來說,自然是很難適應的。因此黃河流域的野生大象開始向南遷移,去尋找適合他們生存的廣闊天地。
與此同時,隨著人口的膨脹和鐵器工具的使用,昔日茂密的森林植被、廣闊的平原被人類的生活所佔據,變成了可供耕種的土地,地理條件因而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氣候與地理條件的雙重變化,使得大象的這一南遷沒法逆襲,乃至於到了春秋戰國之時,大象在黃河流域就基本絕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