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慶陽:生活在熱帶乾旱草原的大象竟然在黃土高原上被挖掘出

2020-12-06 飛鳥行走

一具大象的骨架,穿越了時空的隧道,訴說遠古的故事。

黃河古象,是滅絕最早的一種動物,人們都說,有象生活的地方,就一定有人類,就如同現在一樣,如今的大象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陸棲哺乳動物。它們與人類和睦相處,在共同的進化中,各自走向了不同的宿命。

合水,位於甘肅東部,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說它古老,是因為其縣境內,被巍巍子午嶺橫貫而過,群山疊嶂,森林茂密,古木參天,灌木叢生,環境優美又雅靜,「周道之興自此始」,是中華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說它神奇,是因從北魏開始,佛教文化就在此地十分盛行,境內古剎廟宇隨處可見,現遺存的470多件各類古石刻在省內外首屈一指;更值得驕傲的是,35年前,在合水出土了舉世矚目的「黃河古象」化石。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唯一的個體最大、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

黃河古象化石,出土於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板橋鄉。距今約200-250萬年,古象化石身高4米,體長8米,門齒長3.04米。黃河古象化石是中國古生物發掘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人們了解甘肅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的珍貴資料。因為這具化石是在黃河區域被發現的,所以被命名為「黃河象」。

一.黃河象的形狀

黃河象屬於長鼻目真象科劍齒象屬,是地球上已經滅絕的一種大象。門齒粗大,平行排列,彎曲度小。頭骨呈正方形,額面較平緩,鼻上有一「八」字形的槽狀韌帶窩。枕骨十分緩慢。它有7個頸椎,20個胸椎、5個腰椎。背脊為單峰,最高點在肩部。四肢粗壯,腳為五趾。臼齒齒冠較低,釉質層較厚。它的各個部位骨骼的骨縫、骨骺均和相鄰的骨體完全癒合。它的軀體龐大,門齒粗長,髖臼支前後彎曲明顯,閉孔狹長,盆腔面不夠光滑,呈梨形。

二.黃河古象化石的發現

1973年的1月,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板橋鄉穆旗村的一些農民在馬蓮河畔挖掘沙土,忽然發現沙土中有一段潔白的象牙。他們立即向當地政府報告。

後來在當地政府的指揮下,在該地區進行了大面積的挖掘。化石全部挖掘出來了,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頭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裡,腳踩著石頭。從它站立的姿勢,可以想像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間的情景;從它各部分骨頭互相關聯的情況,可以推想出它死後是沒有經過移動的,所以才能保存得這樣的完整。

黃河古象化石運到北京以後,專家們經過一系列的綜合研究,認為它是世界上早已滅絕的劍齒象化石。而且個體保存如此完整的化石在我國僅此一例,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從而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

這具大象化石骨架高4米,黃河古象化石骨架及其復原模型身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其他地方全部都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的。你會發現,它的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釐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這具化石骨架的象牙竟然長達3.05米,宛如兩把長劍,難怪被稱作劍齒象。劍齒象在幾百萬年前分布很廣,在外國也發現過它的化石。這具黃河古象的骨骼化石,至今也是全世界已經發現的劍齒象骨骼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具。

三.黃河古象的生前

據推測,在300萬年以前,甘肅地區不像現在這樣的乾燥,到處都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隻劍齒象在河邊飲水時,失足陷入了泥潭之中,逐漸被泥沙掩埋,隨著時間的推移,泥沙堆積的越來越厚,因而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它在我們國家十分有名,還記得小學語文的教材中,就曾經專門有一篇課文講述了黃河古象的故事。

大約三百萬年前的一天,天空蔚藍,萬裡無雲,太陽炙烤著大地,蒿草叢似乎要燃燒起來。幾棵樹靜靜的矗立在陸地上,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鴕鳥走來走去。一條彎彎的小河緩緩地向東流去,岸邊盛開著一簇簇美麗的鮮花。一群大象,在一頭老年公象的帶領下,撲踏撲踏地從遠處走來了,長途跋涉導致的疲勞和乾渴,把他們折磨得有氣無力。一望見前邊有一條河,它們就高興地跑起來。

老象跑在前頭,最先來到河邊。它伸長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河水很遠,隔著淤泥,夠不著。它想,要是跨進水裡,美美地飽喝一頓,再洗個澡,那有多好哇!於是它的右腳踩在一塊橢圓形的石頭上,準備再往前走上幾步!沒想到石頭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腳來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進河底的淤泥裡,深深地陷了進去。又爛又軟的淤泥怎麼承受得住這樣重的老象呢?老象側起身子使勁掙扎,但越掙扎身子越往下陷。它抬起頭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裡猛灌進去。緊跟在後邊的象群都停住了腳步,驚恐地望著在淤泥裡掙扎的老象,它們嚇得顧不上喝水,呆呆地站在岸邊,又沒有一絲辦法……陷在淤泥裡的老象終於不能動彈了。日子一天天過去,老象被河水衝積的泥沙掩蓋起來。

它的屍體腐爛了,骨骼和大牙卻慢慢地變成了石頭一樣的東西。數百萬年過去了,大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往日的草原成了黃土高原。又不知過了多少萬年,它被挖沙的農民發現了。

四.黃河古象化石的現狀

黃河古象化石原件標本現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陳列展出。而在上海、天津、蘭州等地都有複製品展出,國內外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進入新世紀後,慶陽市作為黃河古象的故鄉,也有了黃河古象化石複製品的展出,如在慶陽市博物館和合水隴東石刻藝術博物館裡你都可以看見它的身影。

悠悠歲月,漫天黃沙,一切都歸於沉寂,歸於滄海桑田。曾經的青青草原變成了高原,潺潺河流變成了厚土泥沙,只有它龐大的骨骼還存在這世間。它變成了黃河流域內最完整的古象骨架化石。這一次換它向世界訴說黃河古老的歷史與文化,講述一段古老神奇的黃河神話。

相關焦點

  • 乾旱缺水的慶陽,曾經真的是一碧萬頃的大湖嗎?
    於是,他們一面保護化石挖掘現場,一面電告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到了侏羅紀,隨著地殼運動的不斷加劇,今天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氣候開始逐漸變幹。它的植被也由原來的熱帶雨林,逐漸變成了一種草原的景觀,並伴有一些稀疏的樹木,類似於現在的非洲大草原。
  • 中國有個黃河古象骨架,慶陽黃土中掩埋了億萬年。
    來自西北大漠的狂風,便挾持著無盡的沙土極速刮過羊圈山,風速減緩,沙土便沉澱在了簸箕裡,經過無數年的光陰,形成了隴東黃土高原。距今200萬至300萬年前的大森林中,生活中著眾多體現龐大的劍齒類動物。後森林被百米厚的黃土覆蓋,同時也掩埋了那個時代森林中的一切。
  • 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精靈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什麼是窯洞?+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 甘肅黃土高原氣候植被類型與生態建設
    在隴西黃土高原蘭州以北的地區,據《重修皋蘭縣誌》卷十記載,明代中葉(約公元1480年)在永登、景泰、靖遠之間「崇崗隱天,森林蔽日,華實之毛,衣食自出,林麓之饒,何物不有。」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會寧縣誌》有「鐵木山(在今會寧縣城西北,2397米)林木蔭翳,色黑如鐵」的描述。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
    黃土高原,許多人並未去過,對其的直觀印象大都停留在千溝萬壑,沙塵漫天,乾旱至極的固有印象中。多年來每每與身邊的朋友聊天,總會問,你們哪有沙漠嗎,你們那是不是很缺水……一連串的類似問題,一時使我也有些困惑,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 大美中國 黃土奇觀 甘肅慶陽
    雄偉廣袤的黃土高原腹地億萬年的時光將大地雕刻出千姿百態的奇觀這裡是世界上黃土層最深厚的地方這裡就是甘肅慶陽衝破雲層向下俯瞰大地猶如一片巨大的樹葉山勢蜿蜒如同葉脈舒展高原風貌雄渾獨特這是生命的秘境黃土地上孕育出如此奇觀讓人嘆為觀止黃土高原,洪荒亙古歷經千年萬載演繹過多少風波雲濤
  • 研究表明:氣候變暖正在加重黃土高原土壤乾旱
    新華網蘭州12月25日電(記者朱國亮)甘肅省氣象部門的最新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中國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的土壤乾旱狀況趨於嚴重。  甘肅省氣象局研究員張強說,氣象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使黃土高原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呈減少趨勢,土壤乾旱趨於加重。其中,0-100釐米土壤貯水量減少更為明顯,這部分土壤貯水量佔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的比例減少了6-8個百分點。
  • 去嗨皮國內遊|甘肅慶陽,陝甘寧邊界上一座低調的黃土高坡城市
    去嗨皮今天想要帶你們去甘肅慶陽旅遊,慶陽,陝甘寧邊界上一座低調的黃土高坡城市。此前,因為交通不便,人們一提起它,想到是的偏僻、荒蕪、落後有關;而今,當銀西高鐵經過,這裡的美,終於要甦醒了!這裡不僅有優美的高原林海風光,還有悠久燦爛的文化遺存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被譽為隴東大地的「綠色屏障」「天然氧吧」,黃土高原的「天然水庫」。董志塬▼八百裡秦川,頂不過董志塬的一個邊
  • 【備考乾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中國的熱帶草原在哪裡麼?
    一、地帶性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地帶性熱帶草原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熱帶 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地區,如非洲中部、南美洲巴西高原等。本類型分布區 位於赤道低氣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區,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期,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降水集 中;當信風帶控制時期,乾旱少雨。
  • 氣候變暖加重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土壤乾旱
    本報訊記者 王德民 報導甘肅省氣象部門的最新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我國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土壤乾旱趨於加重。   據甘肅省氣象局張強研究員介紹,氣象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使黃土高原0~200釐米土壤總貯水量呈減少趨勢,土壤乾旱趨於加重。
  • 2016中國黃土論壇暨國際黃土研討會預告
    黃土中記錄了環境變化與黃土文明交織演進的歷史,是我們判別環境變化過去歷史和未來趨勢的寶貴參考。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和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地區之一,又是我國乾旱半乾旱農牧業發展的典型區域和國家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也是我國當前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布局的核心地帶。  當前黃土高原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存在許多重大挑戰。
  • 毛烏素沙漠已經被「制服」,為什麼黃土高原現在還塵土飛揚?
    近幾年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更加注重精神修養,經常在節假日的時候出門旅行,放鬆自己的身心。人們旅行的時候也通常願意去沙漠走一走看一看,這個時候大家就發現毛烏素沙漠已經被「制服」了,現在變成了一片一片的良田林地。
  • [2020-09019]沿降水梯度評價黃土高原刺槐人工林乾旱死亡風險
    中國黃土高原被認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年降水量波動大,土壤嚴重幹化。刺槐是黃土高原廣泛種植的先鋒樹種,由於刺槐過度消耗深層土壤水,加上黃土高原降水具有較高的年內和年際變異性,刺槐樹木遭受更頻繁和更嚴重的乾旱脅迫,增加了刺槐的生長衰退和死亡風險。
  • 為什麼地處非洲赤道附近的東非地區,氣候類型卻是熱帶草原氣候?
    ,降水較為稀少,氣候乾旱。究其原因,主要是地形因素在這裡影響了東非地區的降水狀況,東非地區地形屬於高原地形,地形單元屬於「東非高原」,東非高原的平均海拔約為1200米左右,其中非洲的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就位於東非高原上,山頂海拔為5895米,山頂有冰川覆蓋。
  • 「黃土高原」的成因和「黃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中國有四大高原,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中國的四大高原各有特色,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雪域高原。內蒙古高原是我國最為平坦開闊的高原,風吹草低見牛羊。雲貴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雖為高原但是地勢崎嶇。
  • 【地理乾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
    氣候的成因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其中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在中學教材上簡 單表述為 「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 分為乾濕兩季 」, 而實際上世界各地熱帶
  • 重建土壤水庫是黃土高原治本之道
    目前,下遊河床已大大高出開封城,嚴重威脅兩岸200個縣(市)的工農業生產和億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解決兩個惡性循環,核心是解決該地區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乾旱與水土流失並存的矛盾。而解決該矛盾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重建黃土高原「土壤水庫」的巨大調節功能,迅速恢復植被。
  • 環江翼龍化石,出自甘肅慶陽三十里舖
    ,位於祖國西北隴東黃土高原,是高原一顆最璀璨的明珠,低調中蘊含無盡寶藏。慶陽的黃土之下,埋藏了億萬年的寶藏正在被發現並發掘,為華夏的建設做出貢獻。環江翼龍的出土,對於科學界研究慶陽乃至中國及世界,古地理與古氣候環境,提供了寶貴及獨特的依據。設想一下,地球漫長歷史中的侏羅紀晚期,古慶陽地域,河流密布,森林浩瀚無邊。在大森林中生活著體型龐大的各種恐龍,有一隻受傷的翼龍恰巧跌入泥沼之中,幾番掙扎後被泥漿吸入,後經過億萬年的沉寂,被沙土掩埋,被巖石包裹,成了古老的化石。
  • 古鳥類化石揭示六百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北緣的乾旱歷史
    這一化石發現於海拔2000米以上,這一海拔高度顯然遠遠超過了除目前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西藏毛腿沙雞(Syrrhaptes tibetanus)以外的所有種類的沙雞。鑑於現生沙雞對乾旱環境的出色適應,研究者據此推測臨夏鳥可能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快速適應了乾旱且山巒疊嶂的青藏高原的東北緣。
  • 從水土流失到綠色新生,黃土高原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海潮青年:中學地理課本中的黃土高原,是被治理的對象,故給人的印象是水土流失、乾旱貧瘠、生態惡化、生活艱苦,其實,這些只是黃土高原的一面;黃土高原還有另一面,你是否會想起它曾育養早期文明之曙光,華夏古文明之搖籃,除了豐富的礦產,你是否還會想起它別樣風土人情和尚未被周知的地貌景觀,你是否會回顧它從哪裡來,是否會想像它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