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簡稱「豫」,是一個很古怪的字,我們日常很少用到,除了「豫州」,也就是「猶豫」一詞了。
關於「猶豫」一詞,這裡提一下,有說這只是個表音詞,跟實際用字沒多大關係,也有說這是兩種生性多疑,行動遲緩的動物,合起來代指人的行為,其中「豫」就是指的大象。
「豫州」,源出「禹貢九州圖」,是當年大禹治水時期,對同源同質文化,根據山川地理環境,作出的區域劃分,各州之間,或以高山,或以江河,或山川兼有,以為自然地理區隔。
「豫」字的字形,是一個人牽著一頭大象。
那麼河南有大象麼,即便動物園裡有,不注意冬季的保溫,怕不早給凍死光了,更不用說能讓人牽著隨便溜達了。
我們生存的地球,氣候的冷暖是在不斷變化中的,在遙遠的上古時期,黃河流域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要高出二到三度,屬於典型的亞熱帶氣候。
那時候的河南地區,不要說野生大象,連犀牛都是遍地瘋跑,拉野屎不擦屁股。
我這麼說可不是信口開河,古代史籍中的很多記載,以及河南地區的考古發現,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發現甲骨文的河南安陽「殷墟」的發掘過程中,就發現了大象骸骨。
再有,古代史書中,經常出現的「犀甲」一詞,如果不是本就便於獲取,難道還要靠進口,或用塑料製品來冒充不成?
中國著名的氣候專家竺可楨,就根據中國特有的幾千年一貫的對自然現象的連續觀察,記錄,結合考古發現,證明了中國上古時期的溫暖氣候現象。
話又說回來,氣候的變化是全區域性的,又不是只有河南一地,大禹那時候,河南有大象,其他地方也有啊,那為什麼只有河南被稱為「豫」?
這就又要說到「豫」這個字的衍生字義。
從「禹貢九州圖」可以看到,「豫州」處於中心的位置,正如我們今天看每個國家出版的世界地圖,都會把自己國家放在中心位置一樣,大禹的時期,當然也是如此。
「豫州」處於中心位置,不但表明了自己文化核心地位,表明了自己的話語權,也同時明確了權力核心的地位。
大象以其體型的龐大,成為力量的象徵,進而就可以成為權力的指代。
上古時期,大家都忙得很,沒多少時間聚在一起瞎比比,能動手的決不吵吵,力量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有效的手段。
《呂氏春秋》中,就有商朝時期建立象兵軍隊,徵戰四方的記載。
後來,在商朝滅亡,進入西周時期,黃河流域的年均氣溫出現了很大的起伏,應該就是在這個階段,大象,犀牛等動植物,慢慢的消失在了黃河流域,到後來,就是楚人整天喊著「操吳戈兮被犀甲」了。
這就是河南被稱為「豫」的由來,各位看官,不知道你們對這個看法,可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