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期的武漢、天津,到綏芬河、青島;從當媽媽的軍醫匆忙收拾行裝告別女兒奔赴戰疫一線,到重慶最後一位新冠肺炎患者被治癒出院,再到鍾南山、李文亮等一位位戰疫鬥士或堅毅、或飽含深情的面容……全都被他用鋼筆一筆一畫地記錄下來,形成了一份特別的抗疫記憶。於是,便有了今天這場特殊的捐贈儀式。
12日1日上午,重慶本土畫家、作家陳永康抗疫鋼筆畫手稿捐贈儀式在重慶圖書館舉行。作為重慶圖書館今年4月啟動的「抗疫記憶『渝』你相約抗疫文獻資料徵集活動」的最新內容,陳永康將自己創作的53幅抗疫主題鋼筆畫手稿捐贈給了重慶圖書館。
《鋼筆畫一一大決戰》
《鋼筆畫一一專家參戰》
《重慶首例獻血漿者》
《鋼筆畫一一生命防線》
《鋼筆畫一一安安出院了》
《鋼筆畫一一重慶戰疫英雄》
《鋼筆畫一一重慶戰疫英雄②》
《鋼筆畫一一情慟大別山》
《鋼筆畫一一重慶抗疫英雄③》
《鋼筆畫一一回武漢》
《鋼筆畫一一重慶清零》
《鋼筆畫一一幽靈徘徊》
《鋼筆畫一一致敬陳薇院士》
《鋼筆畫一一英雄歸來》
關於本次捐贈重慶圖書館和陳永康早在今年3月就達成了相關意向,但他有關抗疫的鋼筆畫創作比這還要早得多。「首先,從疫情爆發到武漢封城,我就感覺到這是我們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同時我又被那些毅然奔赴一線的醫護人員的大義大愛所感動,所以,我決定用畫筆記下這一重大事件的關鍵節點,記下可歌可泣的抗疫英雄們。」接受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採訪時,陳永康這樣說到。
行動差不多是從正月初一開始的,此時陳永康還在海南。從電視、微信裡看到的抗疫消息、畫面後,陳永康就用手機拍下來,作為素材。「看到重慶,尤其是重慶醫護人員奔赴一線的消息後,我又開始把方向轉向重慶和重醫。」陳永康說,3月份重慶圖書館採訪編目中心聯繫到自己,表示希望收藏這些鋼筆畫作品後,給了自己很大的鼓勵,「我就決心把抗疫題材畫畫下去,直到取得勝利的那一天。」
今年4月,陳永康回到重慶後,創作仍在繼續,「直到上個星期,我都還在畫。」陳永康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自己筆下誕生的抗疫鋼筆畫共有90餘幅。其中重醫人抗疫畫45幅,反映重大抗疫事件的50餘幅。陳永康說,更細緻地說這些作品中反映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共達85人,背景人物更多達259人,同時還包含了11個城市和無數建築,97輛車等等。
在1日上午的捐贈儀式上,這53幅手稿也整齊亮相。記者留意到,從鍾南山、李蘭娟院士,到重慶陸軍軍醫大學星夜出徵的醫護人員,可以說每一個人物的形象、瞬間神情都被陳永康精準地刻畫了下來,哪怕是隔著口罩只露出了眼睛的人物。「和其他反映抗疫的作品不同的是,我這些抗疫畫是有文字詳細記錄事件、發生時間和地點的。」陳永康說,自己如此考慮是希望這些作品日後更具有史料、考證的價值。
表面上看,陳永康本次捐贈出來的這些抗疫鋼筆畫都是由純粹、簡單的黑色鋼筆線條組成,但在創作上一點也不簡單。「有些是我在手機上看到很小的畫面、不甚清晰的狀況下靠著自己辨析、揣摩畫出來的,有的還帶有創作性質,需要把零星碎片的畫面重新構圖。」陳永康說,同時文字部分也頗費心力,「有些是美術字,畫的時候需要先打格子。同時,內容也是要從新聞事件報導中去篩選,再壓縮到200字以內。」
陳永康給記者復盤了整個創作過程如下:選題、構思、構圖、鉛筆起草圖(反覆確定形準問題)、鋼筆定稿、淡墨渲染、重點刻畫、文字資料查詢、篩選整理、壓縮到200字以內、寫美術字、寫行書體內容、壓平、拍照、裝袋等。「小外孫還在放假的時候,我要等他睡了才開始畫,常常要畫到凌晨一兩點。」當然,也有例外,陳永康在現場告訴記者,53幅作品中明顯更粗放一點的,如反映陸軍軍醫大學附屬醫院的醫護人員奔赴武漢的畫面就完全是自己激動之下、情之所至,沒有草稿直接畫成的。
在陳永康看來,回顧自己這近一年的創作,雖然辛苦但也很好地彰顯了自己的家國情懷,「我也為抗疫做出了一份自己的貢獻,心裡還是很欣慰的。」
「首先,我非常感動,同時也非常感謝陳永康先生的大愛。」重慶圖書館館長任競在接過本次捐贈畫作後表示,從這些畫中我們可以看到陳永康先生的滿腔熱血和感情。「它是非常好的文獻收藏、歷史記錄,我們一定會珍藏好,讓以後的人們翻閱這段歷史知道我們是怎麼做的。」任競說,同時重慶圖書館還會利用好這些文獻,比如將它們拿出來進行展覽、做講座,提供給做研究的讀者等等。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文字/視頻 裘晉奕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