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人 外出吃飯、用餐巾紙竟會傳染肝炎?趕緊看……
最近很多人都在傳
「經常在外面吃飯
有可能被傳染肝炎」
說實話聽完以後
確實會挺害怕的
尤其是經常下館子的人
或是在外應酬的人
畢竟有些肝炎不好治
如果長期控制不當甚至有可能引起肝癌
而且吃飯以後一定會用到餐巾紙
據說有的餐巾紙都很髒
能傳播肝炎
等一下
肝炎是那麼容易傳染的嗎?
用餐巾紙擦個嘴就傳染上了?
跟肝炎患者一起吃飯會傳染嗎?
那還敢下館子嗎?
今天我們就來刨根問底
肝炎是一種疾病統稱。常見的致病因素有:病毒、細菌感染,藥物,酒精,中毒,自身免疫所致等。我們平時說的肝炎,通常指的是病毒性肝炎。
能導致人類病毒性肝炎的病毒主要有5類,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傳染途徑主要有兩種:
1、糞-口傳播:肝炎病毒大量存在於患者的糞便中,所以傳播一般是通過進食被汙染的水源或者食物。
2、體液傳播:主要通過感染者的體液,包括血液、精液等傳播,如輸注了帶有病毒的血液、性接觸和母嬰傳播。
各種肝炎的主要傳播又不同:
A肝:主要是糞-口傳播、一些特定性行為也可能傳播;
B肝:體液傳播,其中40%-50%是由母嬰傳播的;
C肝:體液傳播,主要由與感染者共用針具,輸注了感染者的血液等情況導致,而性行為、母嬰傳播的傳播機會比較低,但也要注意預防;
丁肝:體液傳播,丁肝病毒需要藉助B肝病毒才能完成增殖,所以丁肝病毒只感染B肝患者;
戊肝:主要是糞-口傳播。
乙、丙、丁肝是通過體液來傳播的,所以外出就餐、跟患者一起吃飯都是不會被傳染這三種的。成年人免疫系統比較完善,通常即使接觸到了少量病毒,也能將其完全清除。
那會不會傳染A肝、戊肝呢?這兩種肝炎一般是通過糞-口傳播,如果患者在便後沒洗手,那麼哪怕是在鄰桌為你遞個餐具、餐巾紙也是有傳染風險的。是否一起吃飯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接觸病毒後有沒有及時清洗。
另外,劣質餐巾紙上有可能會帶有肝炎病毒,隨意擦嘴也是有感染甲、戊肝風險的。而且有可能帶有各種真菌、大腸桿菌等,引發腸炎、腹瀉、皮膚過敏。
不過當免疫能力正常時,即使感染少量病毒也能被及時清除,並且肝臟的自我修復能力較強,不會有太大影響。
但如果人體免疫力低下或短期內接觸到大量病毒時,不及時處理會導致肝炎病毒在肝臟內「定居繁殖」,逐漸破壞肝臟從而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最終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
因此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也被醫生稱作是「肝癌三部曲」。
如果家裡有乙、丙、丁肝患者,那麼日常的活動如擁抱、一起吃飯、使用衛生間等生活接觸並不會導致傳染,甚至接吻和空氣飛沫也不會導致傳染。
但注意不要共用剃鬚刀、牙刷、一些針具等,夫妻生活需要有保護措施。
如果家裡有A肝、戊肝患者,只需做到注意個人衛生、不吃沒有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就不會被傳染。
如果懷疑自己有肝炎,可以先抽血檢查。
一般肝炎的症狀有:
手掌異常:手掌心泛白無血色,但大魚際和小魚際卻明顯發紅。
其他不適:肝臟部位疼痛、食欲不振,面部暗淡無光,嚴重的還會有黑眼圈等。
是否應該接種疫苗,一般人純屬自願,但高危人群如經常接觸血液的人員、器官移植受者、嬰幼兒、15歲以下未接種者、家庭中有攜帶B肝病毒的人則需要積極接種。
不潔的餐具、食物中會含有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活動性肺結核等,會引起腹痛腹瀉、嘔吐及發燒等。
能引起胃炎的幽門螺旋桿菌,一般更容易傳染嬰兒,對成人的風險目前認為較小。
如果口腔有較大潰瘍或破損時,外出就餐應慎重,因為病原體有可能通過創口進入到血液中。
外出吃飯小貼士:
所以外出吃飯
不會傳染乙、丙、丁肝
至於A肝和戊肝
只要注意衛生
身體免疫力夠強
基本上也不會被傳染
但一定要注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半島新聞綜合整理,素材來源科普中國、人民網等)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