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本書是分三個月讀完的,因為是紙質書,所以沒有那麼多摘抄。
一、摘抄
太古代21億年,元古代的震旦紀18億3000萬年;然後是古生代:寒武紀7000萬年,奧陶紀6000萬年,志留紀4000萬年,泥盆紀5000萬年,石炭紀650萬年,二疊紀5500萬年;然後中生代開始了:三疊紀3500萬年,侏羅紀5800萬年,白堊紀7000萬年;然後是新生代:第三紀6450萬年,第四紀250萬年。然後人類出現,與以前漫長的歲月相比僅是彈指一揮間。
在這塊擁擠飢餓的大路上,民主變成了比專制更可怕的東西,所有人都渴望秩序和強有力的政府,原有的社會體制迅速瓦解,人民只希望政府能給他們帶來食物、水和能放一張床的生存空間,別的都不在乎了。聚集在這塊大陸上的人類社會像寒流中的湖面一樣,一塊接一塊地凍結在專制極權的堅冰之下。宗教的力量也在迅速恢復,大批的民眾聚集在不同的信仰和教會之下。
人們總是喜歡用這樣一個類比:想像生活在三維空間的一張二維平面畫中的扁片人,不管這幅畫多麼豐富多彩,其中的二維人只能看到周圍世界的側面,在他們眼中,周圍的人和事物都是一些長短不一的線段而已。只有當一個二維扁片人從畫中飄出來,進入三維空間,再回頭看那幅畫,才能看到畫的全貌。
在三維世界裡,人類的視覺面對的是悠閒細節,一個環境或事物不管多麼複雜,呈現的細節是有限的,只要有足夠的時間依次觀看,總能把絕大部分細節盡收眼底。但從四維看三維時,由於三維事物在各個層次上都暴露在思維視野中,原來封閉被遮擋的一切都平行並列出來。比如一個封閉容器,首先可以看到它的內部的物體,而這些內部物體的內部也是可見的,在這無窮層次的暴露並列中,便顯露出無限的細節。
人們在三維世界中看到的廣闊浩渺,其實只是真正的廣闊浩渺的一個橫斷面。描述高維空間感的難處在於,置身於四維空間中的人們看到的空間也是均勻和空無一物的,但有一種難以言表的縱深感,這種縱深不能用距離來描述,它包含在空間的每一個點中。
「方寸之間,深不見底啊。」
羅塞系統是一個為了三體世界的地球語言教學而研製的資料庫,資料庫中包含了約兩百萬字的地球自然史和人類歷史的文字資料,還有大量的動態圖像和圖畫,同時配有一個軟體將文字與圖像中的相應元素對應起來,以便於對地球語言的譯解和學習
二十二天後,四維碎塊的邊界退過了「魔戒「。在它進入三維太空的那一瞬間,宇宙仿佛被攔腰砍斷,長長的斷口發出炫目的強光,如同一顆恆星被瞬間拉成一條線。當光芒黯淡一些後,一條橫過整個太空的長線顯現出來,從飛船上看不到它的頭和尾,像上帝在宇宙的繪圖板上比著丁字尺從左到右畫了一道。據測量,這條把可見的宇宙分成兩部分的線,其長度接近一個天文單位,約一億三千萬千米,幾乎可以把地球和太陽連接起來。
這個宇宙的空間並不是平坦的,而是存在著曲率,如果把宇宙的整體想像為一張大膜,這張膜的表面時弧形的,整張膜甚至可能是一個封閉的肥皂泡。雖然膜的局部看似平面,但空間曲率還是無處不在。
在歷史上,社會不平等主要出現在經濟和社會地位領域,所有人在死亡面前基本上是平等的,因貧富差距造成的在自然災害中不同的生存率,戰爭中軍隊與平民的生存差異等等,但海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局面:佔人類總數不到萬分之一的少數人能夠躲到安全之處生存下來,而剩下的幾十億人在地球上等死。
我們宇宙觀的總質量減少至臨界值以下,宇宙將由封閉轉變為開放,宇宙將在永恆的膨脹中死去,所有的生命和記憶都將死去。請歸還你們拿走的質量,只把記憶體送往新宇宙。
讀後感
讀書的時候感受到自己的格局不夠,畢竟給自己的定義才一歲嗎。繼續成長。
劉慈欣構建了宏偉的宇宙世界,人類可以穿越恆星系。最後僅剩下的男人與女人到達另外一個新的宇宙。冬眠,太空電梯,癌症治療,安樂死法律通過,同其他文明戰爭。變化的是技術與邊疆,不變的是人性。出自善良作出的決定不一定有用,冷冰冰講出的話語可能更有決斷權。
高曉松老師在《曉說》裡分享了他關於閱讀《三體》的感受,其中關於人性的點特別切中我。我讀歷史不多,對於宇宙不了解。然而就我僅有的知識體系得出來的結論是集體思想容易盲目,大多數人更希望得到利於自己的結果。儘管技術在進步,人性的弱點終究難以克服。二次回顧自己的《三體》觀後感的時候發現自己很久沒有聽《新世相》的讀書會了,也已經好一會沒有讀完一本書了。
科學、文學、藝術歷經歷史的沉澱沒讓我肅然起敬。
看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就是不好好讀書,那麼多的專有名詞都不知道。繼續努力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