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流傳一個關於野生動物的帖子,裡面介紹了一些動物奇怪有趣的生活習慣,及部分關於它們的坊間傳言,如蚯蚓被切斷可以再生,大象臨死前到「大象公墓」等待死亡,魚只有7秒記憶……究竟這些說法是否有科學根據?南都記者請相關專家來科普真相。
說法
1
公牛看見紅色的東西會生氣
當牛看見紅色東西的時候會生氣地衝上去—這樣的觀念來自鬥牛場,並早已深入人心。
真相 讓牛激動的是晃動的旗子而不是紅色
牛雖然能感受到紅色和綠色有一些差別,但分辨能力不敏銳。在鬥牛場上,讓牛激動的並不是旗子的顏色,而是晃動的旗子。
生物學士、果殼網科普作者@擬南芥稱,大多數哺乳動物只有兩種光敏色素,這些動物被稱為二色性視覺動物。還有一些動物只有一種感光色素,這些動物是單色性視覺動物。對於這些動物來說,這個世界沒有顏色,只有亮度,就像我們看黑白電影的感覺一樣。
牛有幾種光敏色素呢?科學家發現,由於先天缺失了感受綠光的視錐細胞,牛的視覺和患有綠色光敏色素突變導致的紅綠色盲患者有點類似,可以區分長波長的紅光和短波長的藍光,但是對長波區內部的光卻缺乏分辨能力,因此紅色、橙色、黃色以及綠色對牛來說只是不同深淺的一種顏色。
說法
2
蚯蚓被切斷一定可以再生
都說蚯蚓被切斷後可以再生,所以,關於蚯蚓有一個著名的段子:蚯蚓一家這天很鬱悶,小蚯蚓想了想,把自己切成兩段,打羽毛球去了。蚯蚓媽媽覺得這方法不錯,就把自己切成四段,打麻將去。
真相 種類及環境條件不同影響再生成功率
蚯蚓的再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同種類以及環境條件都會對存活再生產生很大的影響,並非一定能再生成功。
果殼網科普作者@ Le T ournesol稱,蚯蚓的身體是由兩條兩頭尖的管子套在一起組成的,外層是體壁,內層是消化管,兩層之間的廣闊空腔是次生體腔,也稱為真體腔,縱向有隔膜將身體分隔成一個一個的環節。
蚯蚓被切斷以後,斷面上會形成新的細胞團,形成栓塞將斷面閉合,防止失血、組織液流失及微生物入侵。只有重新形成閉合的體腔,它們才有可能存活下去,接下才是再生的階段。
世界上的蚯蚓有2500餘種,不同種類的再生能力也相差很大。我們較為常見的陸正蚓,又稱釣魚蟲,它的再生能力就很差。所以如果你突發奇想來實踐一下,多半是會失敗的。對水生蚯蚓來說,氧氣濃度也是影響再生和成活的重要因素,氧氣濃度低時,再生會減少,但是當氧氣濃度過高時,死亡率又會升高。只有遇到合適的氧氣濃度,斷掉的蚯蚓才能存活並再生完全。
說法
3
魚只有7秒記憶
早在很久以前,有人告訴我:魚的記憶只有7秒,7秒之後它就不會記得曾經的事情了,所有的一切又都會變成嶄新的開始。所以,在那一方小小的魚缸裡面,它永遠不會覺得無聊。
真相 一些魚類的記憶有可能長達一年至數年
這種說法來自一則廣告,大量關於魚類記憶的研究都表明,魚的記憶遠不止7秒。一些魚類甚至很可能有長達一年至數年的記憶。
生物學士、果殼網科普作者@擬南芥稱,1965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用金魚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金魚放在一個很長的魚缸裡,然後在魚缸的一端射出一道亮光,20秒後,再在魚缸射出亮光的一端釋放電擊。很快,金魚就對電擊形成了記憶,當它們看到光的時候,不等電擊釋放到水裡就會迅速遊到魚缸的另一頭,以躲避電擊。設計實驗的科學家們發現,只要進行合理的訓練,這些金魚可以在長達1個月的時間裡一直記住躲避電擊的技巧。
除了金魚,另一種有名的觀賞魚天堂魚也有很強的記憶能力。當這種魚在水池中遇到陌生的金魚時,會好奇地遊來遊去,打量著新來的陌生鄰居,直到失去興趣為止。如果天堂魚和金魚第二次在水箱中相遇的話,它們會很快發現對方是老熟人而失去探索的興趣。實驗發現,這樣的記憶力至少可以保持3個月的時間。
考慮到大部分魚類的壽命也只有幾年時間,它們的記憶還是相當持久的。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表明,著名的洄遊魚類鮭魚之所以能夠在成年以後返回自己的出生地,是因為它們對自己幼年的生活環境的氣味形成了記憶。
說法
4
遇到熊最好躺下裝死,因為熊不吃死的動物
遇到熊最好的求生方法就是躺下裝死,因為熊不吃死了的動物。千萬不要想著逃跑,和熊拼速度沒有勝算,而且還會激起熊的捕獵本性。
真相 裝死會被熊當做玩具遭受襲擊
大量野外觀察發現「熊不吃死的動物」並沒有什麼依據。即使熊不餓,躺下裝死而一動不動的你也容易被當做「玩具」而遭受襲擊。
分子免疫學碩士、果殼網編輯丁崝稱,熊是雜食性動物,食物包括青草、果實、昆蟲、鳥類、鹿等,多數熊更愛吃肉。偶有「裝死逃過熊掌」的報導,往往是因為當時熊並不餓,而當事人蜷縮躺下,用手護住頭頸裝死的舉動,減輕了熊「受到威脅」的感覺,避免了它受驚而自衛。
即使遇到的是一頭飽熊,它不太想吃死肉,但生性貪玩的它如果伸出力大無窮的厚掌把裝死的你翻過來拍過去地查看,或者用生滿了倒刺的舌頭舔你,或者在你身上坐一坐……這都不是有趣的事,不死也得搭上半條命。而如果是餓熊的話,不管獵物死活它都會直接開餐的。
大多數時候熊並沒有侵略性,它們往往只是站立起來觀察你是否對它造成威脅,這時瞪視、奔跑和尖叫都可能引起它不安而發動攻擊。應該冷靜地花幾秒鐘時間評估一下周圍的環境,確定出逃生的路線,再緩慢地、順著風、倒退著離開。熊的視力不發達,但熊具有非常靈敏的嗅覺和聽覺,所以順風慢慢離開可以避免它根據氣味進行追蹤,保持安靜可以讓熊覺得你對它無害。
說法
5
大象臨死前會來到「大象公墓」等待死亡
當大象感到自己時日不多的時候,在本能的指引下脫離群體,來到一個神秘的地方,孤獨地等待死亡降臨。這個地點很神聖又很隱秘,大象自己能找而人類卻怎麼也找不到,這就是大象墓地,墓地裡埋藏了千百年來的大象骨骸。
真相 遺骨聚集可能是自然原因或盜獵行為造成的
大量大象遺骨聚集可能是自然原因或盜獵行為造成的,並不存在神聖的公墓。
果殼網科普作者Creative認為,目前一些成堆的大象屍骨,可能的形成原因是:首先是自然死亡。大象一天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吃東西,一旦食物匱乏,它們會退到水源附近,然後飢餓的大象因營養不良導致低血糖,繼而誘發酮症(酮症表現為嗜睡)。大象開始睏倦、昏迷,不再有力量離開水源探尋新路。終於有一天,它們站不起來了,先後靜靜地離開這個世界。這就使得水源附近成為大象屍骨聚集的地方。
其次是被偷獵者屠殺。成群的大象屍骨被發現,而上面所有象牙都不見了。很有可能,偷獵者們把大群大象驅趕到一起,然後集體射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