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史上9月26日生物圈2號實驗室啟用
巴甫洛夫生在俄國中部梁贊鎮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1870年考入彼得堡大學物理系生物科學部,後就讀於軍事醫學院,1883年獲帝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博上學位。後赴德國師從C-路德維希及R-海登海因。 巴甫洛夫博學多才,終生研究自然科學,特別是對生理學的研究,結束了在他之前整個人類從未對生理過程進行系統實驗研究的歷史,開闢了實驗研究生理過程的新紀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生理學家。
-
生物圈2號重生
這是一座巨型封閉式複雜溫室的一部分,坐落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北部聖卡塔利娜山(Santa Catalina)的山腳下,裡面布置著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甚至還有一片迷你海洋。這就是生物圈2號,一座用來證明人類在封閉環境中,再加上一些陽光的幫助,就有可能生存下去的建築設施。1991年,當8個人進入封閉的生物圈2號時,這個工程被譽為開創性的科學試驗。
-
「生物圈2號」實驗失敗(圖)
) 「生物圈2號」建造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其命名是把地球視為「生物圈五號」而言的。「生物圈2號」是一個人工建造的模擬地球生態環境的全封閉的實驗場,也有人把它稱為「微型地球」,或「火星殖民地原型」。這個佔地1.3萬平方米,8層樓高的的圓頂形密封鋼架結構玻璃建築物,是人們花費了近2億美元和9年時間建造起來的,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考察人類離升了地球「生物圈三號」是否能生存。在這個微型世界中,有海洋、平原、沼澤、雨林沙漠旅業區和人類居住區,是個自成體系的小生態系統。
-
科技日曆|被譽「克隆版地球」,8名科研人員首次進駐「生物圈2號」
為了揭曉這一奧秘,美國也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生物圈2號」生態實驗基地。1991年9月26日,美國啟用「生物圈2號」實驗室,8名科研人員首次進駐。「生物圈二號」實驗計劃(Experimental Plan for Biosphere No 2)是從1984年起,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沙漠地區,運用科技手段再造一個地球的實驗計劃。它主要是為了研究封閉環境下空氣、土壤、動植物、微生物和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同時也為未來太空殖民計劃提供前期的移民基地方案。
-
「生物圈2號」告訴人們……
1991年9月26日,距今29年前,8名(4男4女)被嚴格挑選出的科學家,走進美國亞利桑那州荒漠中的「生物圈2號」實驗室,開始了人類一次雄心勃勃的科學實驗——能不能在地球之外建立人工的生存環境?應該說,這項實驗準備得很充分:這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耗資2億美元,由頂級科學家與工程師歷時7年設計建造。
-
「生物圈2號」是怎麼回事
生物圈內的生物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能否正常運轉,直接關係到人類的生存安全。科學家把地球生物圈稱作「生物圈1號」。為了更好地研究生態失去平衡的現象,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花費巨資建造了一個模擬地球生物圈的完全封閉的實驗基地,這就是著名的「生物圈2號」。
-
「生物圈二號」失敗的啟示
1982年,一些科學家開始提出在地球上建立一個封閉的小型生物圈的計劃,這個小型生物圈可以作為火星殖民的實驗基地、核大戰後的庇護所,也可以用作居住型實驗室,對整個生態系統進行各項研究。人們把這個迷你型生物圈稱為「生物圈二號」,其名字源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一號」,即地球。
-
生物圈2號失敗,人類無法創造生物圈,我們離不開地球?
生物圈2號失敗,人類無法創造生物圈,我們離不開地球?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地球就是一個完整的生物圈,在這個生物圈裡面包括了大氣圈、水圈、還有巖石圈,我們人類就生活在巖石圈之上,並且成為了地球的一個主要領導者。
-
北航再造「生物圈2號」:持續一年,挑戰98%封閉度
圖片來源:北航新聞網有專家評價,「月宮一號」實驗團隊利用此次「月宮365」大科學實驗,將要驗證和探索多項深空探測生命保障技術,推動中國航天深空探測技術的發展,是完成世界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中國領航的重要契機。提到「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實驗,許多人會想到上世紀90年代的著名實驗——「生物圈2號」。
-
日本籌建迷你地球 吸取美國生物圈2號教訓 - 人民網日本版--主頁
日本籌建迷你地球 吸取美國生物圈2號教訓 筱原正典原本是一位海豚行為研究學者,當他聽妻子說有一則報紙廣告正在為「迷你地球」徵求居民時,就被深深吸引了。其實筱原起初並不了解什麼是「迷你地球」,只是聽起來覺得有趣,便報了名。
-
生物圈2號 全世界第二大的生態造景缸
開撕全世界第二大的生態缸生物圈2號。生物圈2號(Biosphere 2),全稱生物圈二號實驗計劃,是美國建於亞利桑那州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態循環系統,由美國前橄欖球運動員約翰•艾倫發起,歷時8年,耗資1 .5億美元。生物圈2號佔地3.1英畝,在大約有兩個足球場的大小的、用玻璃和鋼架建成的一個密閉的拱形玻璃罩內進行,有10~20層樓高。一些科學家將生物圈2號戲稱為「在一個瓶子中的星球」。
-
上海張江的「BI-ATLATL聯合創新實驗室」正式啟用!-電子發燒友網
上海張江的「BI-ATLATL聯合創新實驗室」正式啟用! 生物醫藥領域的首次跨界聯手 「聯名款」一直是時尚界的潮流,而此番「跨界聯手」的雙方則來自生物醫藥領域。這也是跨國製藥公司和創新研發中心之間的首次聯手,希望能實現「1+1>2」的合作共贏。 「BI-ATLATL聯合創新實驗室」的一方是以創新研發為驅動的全球領先製藥企業勃林格殷格翰。
-
生物圈2號:他們隔離兩年,只為再造一個「新地球」
生物圈2號現狀因為疫情的原因繼續在家進行自我隔離,從而想到了生物圈二號這樣一個和隔離有關的項目,找來些資料聊聊。「生物圈2號」使得人們能在不傷害地球的前提下,對生物圈進行研究與控制。「生物圈2號」的名字源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1號」,即地球。它的任務是一個有8志願者(「生物圈人 (biospherians)」)參與的為期兩年的封閉實驗。
-
生物圈2號:隔離兩年,他們只為再造一個「新地球」
生物圈2號現狀因為疫情的原因繼續在家進行自我隔離,從而想到了生物圈二號這樣一個和隔離有關的項目,找來些資料聊聊。被用於測試人類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個封閉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也探索了在未來的太空殖民中封閉生態系統可能的用途。「生物圈2號」使得人們能在不傷害地球的前提下,對生物圈進行研究與控制。「生物圈2號」的名字源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1號」,即地球。它的任務是一個有8志願者(「生物圈人 (biospherians)」)參與的為期兩年的封閉實驗。
-
生物圈2號:他們隔離兩年,只為再造一個「新地球」?
_2生物圈2號現狀撰文 | 曾吳編輯 | Winnie 項目由來 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描述生物圈2號試驗,就是科學家希望通過完全人工的方式再造一個地球的生物圈出來被用於測試人類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個封閉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也探索了在未來的太空殖民中封閉生態系統可能的用途。「生物圈2號」使得人們能在不傷害地球的前提下,對生物圈進行研究與控制。「生物圈2號」的名字源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1號」,即地球。它的任務是一個有8志願者(「生物圈人 (biospherians)」)參與的為期兩年的封閉實驗。
-
生物圈二號:地球是人類最後的晚餐?
「生物圈二號」投入運行,8位科學家(四男四女)於上午8:15正式入住位於美國亞利桑那荒漠的一個模擬地球環境的全封閉溫室,開始長期自給自足、與世隔離的生活。這項實驗被稱為「生物圈二號」。生物圈二號是美國建於亞利桑那州圖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態循環系統,因將地球稱作生物圈1號而得名,它由美國前橄欖球運動員約翰•艾倫發起,並與幾家財團聯手出資,委託空間生物圈風險投資公司承建,歷時8年,耗資1.5億美元。
-
人類是否能夠再造個地球環境,生物圈2號告訴我們:還是洗洗睡吧
雖然說這個猜測我們無法能夠在火星上證實,但是人類實驗的腳步卻從未停下,一項被美國科學家譽為繼登月計劃以後,最令人激動的科學研究項目,一旦實現,那就意味著人類就是上帝,擁有再造地球的能力,這個實驗就是大名鼎鼎的生物圈2號。
-
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今天啟用
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今天啟用 2021-01-06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994年3月6日 科學家第二次進駐生物圈2號
生物圈2號 1994年3月6日,來自英國、墨西哥、尼泊爾、南斯拉夫和美國等5國的4男3女共7位科學家二次進駐生物圈2號。
-
人類夢寐以求的諾亞方舟,偉大嘗試,「生物圈2號」生態工程
「生物圈2號」就是在人們的這種求索中誕生的。其目的是製造一個人工模擬的生命支持系統,以驗證人類在離開地球的情況下,利用人工生態工程,僅僅依靠太陽能,能否維持生存。「生物圈2號」建造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它因人們把地球本身稱做「生物圈」而得名。它是一座微型人工生態循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