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上9月26日生物圈2號實驗室啟用

2020-11-22 中關村在線

  1849年9月26日,「生理學之父」巴甫洛夫誕生。巴甫洛夫生在俄國中部梁贊鎮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1870年考入彼得堡大學物理系生物科學部,後就讀於軍事醫學院,1883年獲帝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博上學位。後赴德國師從C-路德維希及R-海登海因。

  巴甫洛夫博學多才,終生研究自然科學,特別是對生理學的研究,結束了在他之前整個人類從未對生理過程進行系統實驗研究的歷史,開闢了實驗研究生理過程的新紀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生理學家。1935年8月,86歲高齡的巴甫洛夫主持了第十五屆國際大會,並榮獲「全世界生理學元老」稱號。


「生理學之父」巴甫洛夫誕生


巴甫洛夫及其同事砸研究經典條件作用前留影

  1960年9月26日,美國副總統裡查德-尼克森和參議員約翰-甘迺迪今晚在總統候選人全國電視辯論中交鋒。在兩個小時播演後,面對著許多提出問題的電視觀眾,雙方首戰以平局告終。大部分觀眾說他們說不準在即將來臨的11月8日的選舉中該投誰的票。


美國總統競選首次舉行電視辯論

  1991年9月26日,建造在美國亞利桑那沙漠中的「生物圈2號」實驗室開始啟用,4名男科學家和4名女科學家將在這個密封世界 中生活兩年,過一種近乎與世隔絕的自給自足的生活。這項試驗 的目的是通過研究植物、動物、昆蟲、空氣、土壤、人類和一個 大型空氣調節系統在這座溫室中的相互作用及影響,更好地了解 地球生物圈的運作規律。


「生物圈2號」實驗室

  1997年9月26日,印度尼西亞一架客機二十六日在印尼北蘇門答臘首府棉蘭附近墜毀,機上二百二十二名乘客和十二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據報導,這架印尼「鷹記」航空公司的「空中巴士」A300型客機是在當地時間二十六日下午一時十分左右在棉蘭以西四十公裡處的德裡塞爾當縣西博朗吉村墜毀的。該機從雅加達起飛,失事與棉蘭上空煙霧瀰漫、能見度低等因素有關。


印尼A300客機失事

     欄目簡介:《科技史上的今天》是由電腦事業部出品的一期全新類欄目,本著尊重歷史回味過去科技先行者走過的路,銘記那些已經逐漸被我們忘卻的記憶,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本欄目每日更新,每天早間準時與您見面。

nb.zol.com.cn true http://nb.zol.com.cn/605/6051403.html report 1741   1849年9月26日,「生理學之父」巴甫洛夫誕生。巴甫洛夫生在俄國中部梁贊鎮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1870年考入彼得堡大學物理系生物科學部,後就讀於軍事醫學院,1883年獲帝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博上學位。後赴德國師從C-路德維希及R-海登海因。  巴甫洛夫博學多才,終生研...

相關焦點

  • 美國啟用「生物圈2號」實驗室
    在29年前的今天,1991年9月26日,美國啟用「生物圈2號」實驗室。1991年9月26日,建造在美國亞利桑那沙漠中的「生物圈2號」(Biosphere 2)實驗室開始啟用,4名男科學家和4名女科學家將在這個密封世界 中生活兩年,過一種近乎與世隔絕的自給自足的生活。
  • 科技史上7月26日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
    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學煙霧事件中,洛杉磯市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於大氣汙染和高溫,短短兩天之內,65歲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餘人,許多人出現眼睛痛、頭痛、呼吸困難等症狀。
  • 科技史上的2月28日 柴靜紀錄片調查上線
    1901年2月28日,諾貝爾獎「雙料」獲得者林納·鮑林出生。他10多歲時開始顯露對科學的興趣——先收集昆蟲,後收集礦物,並把它們做成標本分類。1914年,他自己設置了實驗室,獨自做大量的實驗。1925年獲得博士學位,論文是一系列X射線結晶學研究成果。
  • 科技史上2月3日國務院規定新工時制
    1966年2月3日,蘇聯發射的不載人宇宙飛船「月球9號」首次在月球表面進行軟著陸成功,並向地球發回月球全景照片。  為了完成這一人類創舉,蘇聯從1959年1月開始發射了24顆系列月球飛行器。其中有三次從月球表面帶回標本,拍攝了月球表面498個形成物,並成功地拍攝到月球背面照片。
  • 科技史上12月26日居裡夫人發現了鐳
    1898年12月26日,居裡夫人發現鐳。日月如流水,居裡夫婦猶如在夢境裡一般,忘卻了時間,不論嚴冬或盛夏,不分黑夜和白天,整天緊張地工作著。由於睡眠太少,體力消耗太大,他們的健康受到損害。居裡夫人發現鐳1984年12月26日,經過長途跋涉的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編隊勝利抵達南極洲。「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和「J12 1」打撈救生船先後駛進喬治島的民防灣內,分別在距離海岸七百至八百米的地方錨駁待命。考察船隊是在25日中午,在德雷克海峽穿過南緯六十度進入南極範圍的。下午十六時五十五分,船載雷達在五十九海裡外,發現喬治島。
  • 科技史上2月7日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實驗
    1834年2月7日,元素周期表的發現者德米特裡·門捷列夫誕辰。他的名著、伴隨著元素周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準著作,前後共出了八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
  • 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今天啟用
    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今天啟用 2021-01-06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9年前,生物圈2號徹底失敗,隔離兩年,只為再造一個「新地球」
    1991年9月26日,四男四女身穿深藍色太空衣,踏出一扇氣密的大門,開始執行一項前所未有的任務,向朋友、家人和一排電視攝像機揮手告別。儘管他們的「星際迷航」式制服,八個冒險家沒有發射到外太空,但他們在生物圈2號內與外界隔絕了兩年,生物圈2號是亞利桑那沙漠中一個佔地3英畝的玻璃和鋼製玻璃玻璃瓶。「未來就在這裡!
  • 每周大事(2020年9月26日~10月2日)
    每周大事(2020年9月26日~10月2日)提要 〇 習近平出席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於10月26日至29日在京召開 〇 習近平等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 〇 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國慶招待會
  • 人類是否能夠再造個地球環境,生物圈2號告訴我們:還是洗洗睡吧
    雖然說這個猜測我們無法能夠在火星上證實,但是人類實驗的腳步卻從未停下,一項被美國科學家譽為繼登月計劃以後,最令人激動的科學研究項目,一旦實現,那就意味著人類就是上帝,擁有再造地球的能力,這個實驗就是大名鼎鼎的生物圈2號。
  • 海洋國家實驗室攜美國頂尖科研機構建實驗室
    記者從11月9日上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應對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11月16日,海洋國家實驗室將攜手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共同籤約成立「國際高解析度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該實驗室可以聚焦研發新一代高解析度多尺度地球系統預測模擬框架,在全球及區域尺度上提供可靠數據。實驗室預計明年1月啟用。
  • 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實驗大樓啟用
    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9月22日,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舉辦了實驗大樓啟用暨香港中文大學-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再生醫學高等研究院籌建啟動活動。9月22日,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舉辦了實驗大樓啟用暨香港中文大學-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再生醫學高等研究院籌建啟動活動
  • 《星際穿越》定檔8月2日中國內地重映;2020年艾美獎提名出爐
    在該批版號中,騰訊NEXT Studios遊戲《只只大冒險》(端遊)、暢遊的《黎明之海》、心動網絡的《逆向坍塌》、多益網絡的《傳送門騎士世界》(端遊)、4399的《鏡花異聞錄》、西山居的《風暴魔域2》等獲批。 2 近日,廣電總局2020年廣播電視文藝節目創新創優培訓班舉辦開班儀式。
  • 科技史上1月2日世界首報染色體異常核型
    1959年1月2日,前蘇聯發射的世界上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球-1號」從月球旁飛過進入繞日軌道。月球1號是蘇聯、也是人類發射成功的第一個星際探測器。它是一系列以「月球號」命名的探測器中的第一個成員。
  • 石門路潮汐車道1月9日正式啟用
    原標題:石門路潮汐車道明天正式啟用  1月7日從石景山區城管委獲悉,石門路潮汐車道將於1月9日零時正式啟用,起點為石門路高井路口,終點至黑石頭路口,全長約1.5公裡。潮汐車道開通後,將有效提高石門路車道使用效率,緩解高峰期交通壓力。
  • 科技史上的3月23日 和平號空間站墜毀
    (原標題:科技史上的3月23日 和平號空間站墜毀)
  • 9月26日至29日北京科學中心閉館公告
    9月26日至29日北京科學中心閉館公告  北京科學中心於2020年9月19日至9月25日舉辦「第十屆北京科學嘉年華及(第八屆)北京國際科技電影展活動」。閉幕後自2020年9月26日至9月29日閉館對場館進行撤展消毒工作,30日(周三)正常開放。  給您帶來不便敬請諒解。北京科學中心全體工作人員歡迎您的到來!
  • 季華實驗室一期即將建成啟用!
    季華實驗室運營2年多不斷刷新佛山科創紀錄,正在成為佛山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高地、廣東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抓手、全球科創人才逐夢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支點。佛山日報記者符詩賀攝當年4月,佛山全市科技創新大會透露未來五年將投入55億元,將季華實驗室打造成為國內一流、國際高端的戰略科技創新平臺。當年5月,一支科技創新輕騎兵一路南下,受市委、市政府邀請入駐佛山。
  • 【黨史、新中國史上的今天】11月9日大事記
    【黨史、新中國史上的今天】11月9日大事記 2019-11-09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史上的3月1日 張衡地動儀真假難辨
    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3月1日)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而近幾年國內有網友稱歷史教科書中人所熟知的張衡地動儀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的復原模型,1800年前的地動儀到底是啥模樣早已無據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