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生物圈2號徹底失敗,隔離兩年,只為再造一個「新地球」

2020-12-04 國王看頭條

1991年9月26日,四男四女身穿深藍色太空衣,踏出一扇氣密的大門,開始執行一項前所未有的任務,向朋友、家人和一排電視攝像機揮手告別。儘管他們的「星際迷航」式制服,八個冒險家沒有發射到外太空,但他們在生物圈2號內與外界隔絕了兩年,生物圈2號是亞利桑那沙漠中一個佔地3英畝的玻璃和鋼製玻璃玻璃瓶。

「未來就在這裡!機組成員簡·波因特(Jane Poynter)走進價值1.5億美元的生

態實驗室和行星公社原型,展示了3800種動植物和五個微型生物群落——雨林、珊瑚礁海洋、沼澤、稀樹草原和沙漠。

為了測試人類在外層空間與世隔絕的生活能力,這8位「生物圈人」希望通過自己種植食物和回收所有空氣、水和廢物來實現完全自給自足。雖然他們可以通過電子郵件、電話和傳真與外界溝通,但兩年內,他們不會與親人擁抱,也不會送食物,甚至連衛生紙都不會。

一個反文化公社發起了生物圈2

生物圈2(地球是第一個生物圈)的概念產生於一個前衛的劇院和生態公社,稱為「協同者」,起源於1967年的舊金山。「使這個群體區別於其他反文化類型的是他們被認定為資本家,」馬特·沃爾夫說,他是2020年一部關於生物圈2的紀錄片《太空船地球》的導演。「他們的模式是創建一個既經濟又生態可持續的環境。」

「協同者」經營者從波多黎各熱帶雨林到澳大利亞內陸的生態項目,甚至建造了自己的船,並在世界各地航行。他們的領袖是魅力超群的博學者約翰·艾倫,一個哈佛MBA和冶金學家,他以約翰尼·海豚的筆名寫詩歌和短篇小說,據《亞利桑那每日星報》報導,他「被那些認為他既是一個幻想家又是一個濫用精神控制大師的人所描述」。

億萬富翁愛德華巴斯(Edward Bass)是一位石油大亨的獨斷專行的兒子,也是一位自稱為「生態企業家」的人,在參觀了艾倫在新墨西哥州的Synergia牧場後,他也被艾倫吸引。憑藉艾倫的遠見和巴斯的資金,協同者在圖森以北建造了生物圈2號。

在1991年秋天進入生物圈2號的八名船員中,長期擔任社員的馬克·納爾遜是其中之一。他在談到自己的經歷時說:「有過絕對幸福的時刻,如果你想要隱私,你可以把自己藏在許多生物群落中。」生物圈人用雞肉、烤南瓜和紅薯派來慶祝感恩節,用米酒慶祝冬至。

然而,冬季的雲層覆蓋導致了作物歉收和氧氣含量低,這讓生態探險家們感覺自己好像身處14000英尺的高空。蜂鳥和蜜蜂死亡,螞蟻和蟑螂數量激增。由於長時間的工作、缺氧和低卡路裡的飲食,甚至爬樓梯都是一項艱巨的挑戰,因此生物圈生物減少了大量的體重。

這些挫折無助於團隊動力,納爾遜說,這是泡沫中生活中最困難的部分。儘管生物圈人分裂成了派系,他說這並沒有影響他們的研究。納爾遜說:「通常在小團體中發生的事情是,他們下意識地開始破壞他們的工作和整個任務,但這從來沒有發生過,因為我們都愛上了生物圈2號。」

項目缺乏透明度

當科學家質疑生物圈2號的實驗在玻璃房子裡扔石頭的有效性時,該項目的公眾形象也因缺乏透明度而受損。進入生物圈2號兩周後,波因特在水稻脫粒機上割下一個指尖,隨後啟程接受手術。

幾個月後,有人透露,她回來時帶來了一個裝滿設備的行李袋。隨後又有消息透露,在實驗開始前,生物圈2號內已經儲存了3個月的食物,空氣被泵入其中,而且它的門已經定期打開,帶來種子、維生素和捕鼠器等食物。

經過如此巨大的努力,生物圈人完全預料到了失敗。納爾遜說:「這就是為什麼你做實驗來學習你不知道的東西。」然而,媒體傾向於像生存主義真人秀一樣報導該項目。沃爾夫說:「這種戲劇性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但這一組人試圖用長期的視覺來做的細微差別卻消失了,因為他們期望這是一個人類實驗,在這個實驗中,8個人被鎖在裡面,沒有東西可以進出。」儘管他們面臨著挑戰,八個生物圈人還是在他們離開世界的兩年中度過了難關。然而,下一批船員不會。

1994年3月6日,新的7人小組進入生物圈2號,幾個星期後,第一個生物圈的問題又侵入了這個項目。由於企業財務狀況不佳,巴斯將該公司置於破產管理狀態,並任命投資銀行家史蒂夫·班農(Steve Bannon)為新CEO,他將成為唐納·川普(Donald Trump)2016年總統競選的主要顧問。班農堅持要罷免艾倫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由於擔心新船員的安全,最初的生物圈學家阿比蓋爾·阿林和馬克·范·蒂略於1994年4月4日黎明前闖入生物圈2號,警告班農的參與。阿林說:「我認為生物圈處於緊急狀態。「我有意識地決定終止實驗。」

當生物圈2號機組人員決定留下來的時候,他們在五個月後撤走了它,因為這項冒險變成了一連串的訴訟和反訴。巴斯於2011年將該設施捐贈給亞利桑那大學,並繼續對較小項目進行研究。

納爾遜說:「這項努力的真正意義在於在洗牌中迷失了方向」。「這將是一個太空殖民地的原型,並根據它是否工作了兩年來判斷它不符合它的目的,並將整個事情瑣碎化。生物圈2是一個百年計劃。我們建造它是為了長期研究地球經驗的基本過程。」

相關焦點

  • 生物圈2號:他們隔離兩年,只為再造一個「新地球」
    生物圈2號現狀因為疫情的原因繼續在家進行自我隔離,從而想到了生物圈二號這樣一個和隔離有關的項目,找來些資料聊聊。_2項目由來 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描述生物圈2號試驗,就是科學家希望通過完全人工的方式再造一個地球的生物圈出來,並維持這個生態系統的平穩運行。
  • 生物圈2號:隔離兩年,他們只為再造一個「新地球」
    生物圈2號現狀因為疫情的原因繼續在家進行自我隔離,從而想到了生物圈二號這樣一個和隔離有關的項目,找來些資料聊聊。_2   項目由來   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描述生物圈2號試驗,就是科學家希望通過完全人工的方式再造一個地球的生物圈出來,並維持這個生態系統的平穩運行。
  • 生物圈2號:他們隔離兩年,只為再造一個「新地球」?
    ,從而想到了生物圈二號這樣一個和隔離有關的項目,找來些資料聊聊。_2生物圈2號現狀撰文 | 曾吳編輯 | Winnie 項目由來 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描述生物圈2號試驗,就是科學家希望通過完全人工的方式再造一個地球的生物圈出來
  • 「生物圈2號」實驗失敗(圖)
    )  「生物圈2號」建造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其命名是把地球視為「生物圈五號」而言的。「生物圈2號」是一個人工建造的模擬地球生態環境的全封閉的實驗場,也有人把它稱為「微型地球」,或「火星殖民地原型」。這個佔地1.3萬平方米,8層樓高的的圓頂形密封鋼架結構玻璃建築物,是人們花費了近2億美元和9年時間建造起來的,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考察人類離升了地球「生物圈三號」是否能生存。在這個微型世界中,有海洋、平原、沼澤、雨林沙漠旅業區和人類居住區,是個自成體系的小生態系統。
  • 人類是否能夠再造個地球環境,生物圈2號告訴我們:還是洗洗睡吧
    在火星上進行再造個地球環境?雖然說這個猜測我們無法能夠在火星上證實,但是人類實驗的腳步卻從未停下,一項被美國科學家譽為繼登月計劃以後,最令人激動的科學研究項目,一旦實現,那就意味著人類就是上帝,擁有再造地球的能力,這個實驗就是大名鼎鼎的生物圈2號。
  • 科技日曆|被譽「克隆版地球」,8名科研人員首次進駐「生物圈2號」
    在地球生態失去平衡的現象越來越多時,是否人類能在別處為自己創造一個「克隆版地球」?為了揭曉這一奧秘,美國也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生物圈2號」生態實驗基地。1991年9月26日,美國啟用「生物圈2號」實驗室,8名科研人員首次進駐。
  • 「生物圈2號」告訴人們……
    1991年9月26日,距今29年前,8名(4男4女)被嚴格挑選出的科學家,走進美國亞利桑那州荒漠中的「生物圈2號」實驗室,開始了人類一次雄心勃勃的科學實驗——能不能在地球之外建立人工的生存環境?應該說,這項實驗準備得很充分:這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耗資2億美元,由頂級科學家與工程師歷時7年設計建造。
  • 人類可以在其他星球打造地球2.0?科學家:生物圈2號已經證明
    上個世紀60年代,人類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邁向了宇宙航天時代,在認識到宇宙擁有著豐富資源之後,星際移民的夢想就如同種子一般在心中瘋狂生長.但是在這之前,人類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怎樣在地球以外的天體上打造一個和地球生態相似的家園,於是生物圈2號工程啟動.30
  • 生物圈二號:地球是人類最後的晚餐?
    除一部電傳機和電能供給外,他們與外界完全隔離,不得離開這個地方。這項實驗被稱為「生物圈二號」。生物圈2號計劃設計在密閉狀態下進行生態與環境研究,幫助人類了解地球是如何運作,並研究在仿真地球生態環境的條件下,人類是否適合生存的問題。
  • 「生物圈二號」失敗的啟示
    1982年,一些科學家開始提出在地球上建立一個封閉的小型生物圈的計劃,這個小型生物圈可以作為火星殖民的實驗基地、核大戰後的庇護所,也可以用作居住型實驗室,對整個生態系統進行各項研究。人們把這個迷你型生物圈稱為「生物圈二號」,其名字源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一號」,即地球。
  • 生物圈2號失敗,人類無法創造生物圈,我們離不開地球?
    生物圈2號失敗,人類無法創造生物圈,我們離不開地球?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地球就是一個完整的生物圈,在這個生物圈裡面包括了大氣圈、水圈、還有巖石圈,我們人類就生活在巖石圈之上,並且成為了地球的一個主要領導者。
  • 生物圈2號 全世界第二大的生態造景缸
    開撕全世界第二大的生態缸生物圈2號。生物圈2號(Biosphere 2),全稱生物圈二號實驗計劃,是美國建於亞利桑那州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態循環系統,由美國前橄欖球運動員約翰•艾倫發起,歷時8年,耗資1 .5億美元。生物圈2號佔地3.1英畝,在大約有兩個足球場的大小的、用玻璃和鋼架建成的一個密閉的拱形玻璃罩內進行,有10~20層樓高。一些科學家將生物圈2號戲稱為「在一個瓶子中的星球」。
  • 生物圈2號重生
    最初的預算為3000萬美元,最後飆升到了驚人的2.5億美元。1991年9月26日,生物圈2號的大門被關閉,8名生物圈人,全部裝備了類似電影《星際迷航》中的制服,要在裡面封閉生活兩年之久。但是,問題並沒有隨著大門的關閉而而終結。最主要的問題可能是,他們並不清楚需要做些什麼。他們從未起草過正式的研究計劃。
  • 美國啟用「生物圈2號」實驗室
    在29年前的今天,1991年9月26日,美國啟用「生物圈2號」實驗室。1991年9月26日,建造在美國亞利桑那沙漠中的「生物圈2號」(Biosphere 2)實驗室開始啟用,4名男科學家和4名女科學家將在這個密封世界 中生活兩年,過一種近乎與世隔絕的自給自足的生活。
  • 任海:從生物圈二號的失敗看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的必要性
    1991年9月26日,全球所有主要媒體均在頭版頭條刊登了一條激動人心的消息:由美國太空生物圈風險投資公司建立的「生物圈二號」投入運行,8位科學家笑容滿面地於上午8:15正式入住位於美國亞利桑那荒漠的一個模擬地球環境的全封閉溫室,開始了長期自給自足、與世隔離的生活。
  • 人類夢寐以求的諾亞方舟,偉大嘗試,「生物圈2號」生態工程
    多年來,人類夢寐以求地憧憬著衝出地球,向宇宙進軍,在地球外尋找「諾亞方舟」。「生物圈2號」就是在人們的這種求索中誕生的。其目的是製造一個人工模擬的生命支持系統,以驗證人類在離開地球的情況下,利用人工生態工程,僅僅依靠太陽能,能否維持生存。
  • 日本籌建迷你地球 吸取美國生物圈2號教訓 - 人民網日本版--主頁
    日本籌建迷你地球 吸取美國生物圈2號教訓     筱原正典原本是一位海豚行為研究學者,當他聽妻子說有一則報紙廣告正在為「迷你地球」徵求居民時,就被深深吸引了。其實筱原起初並不了解什麼是「迷你地球」,只是聽起來覺得有趣,便報了名。
  • 北航再造「生物圈2號」:持續一年,挑戰98%封閉度
    ,屬於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該類型實驗,將為太空人搭建一個高閉合度的再生生命保障系統。據「月宮一號」總設計師、首席科學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劉紅介紹,「月宮一號」是能與地球媲美的微型生物圈,可實現航天員在遠離地球的太空長期生活的目標,由1個綜合艙和2個植物艙組成。其中,綜合艙包括居住間、人員交流和工作間、洗漱間、廢物處理和昆蟲間,植物艙可根據不同植物生長需要獨立控制環境條件。
  • 夢碎亞利桑那——生物圈二號
    生物圈二號的建造者們希望把「受控」的生態生命保障系統變為「不受控」。生態平衡這種事兒應該交給自然來完成。建造者們希望生物圈二號可以為8個人提供永續的生存物資,經過嚴密估算,這需要大概13000平方米的面積(180000立方米體積)。        這項偉大工程安家美國亞利桑那州。
  • 「生物圈2號」是怎麼回事
    生物圈內的生物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能否正常運轉,直接關係到人類的生存安全。科學家把地球生物圈稱作「生物圈1號」。為了更好地研究生態失去平衡的現象,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花費巨資建造了一個模擬地球生物圈的完全封閉的實驗基地,這就是著名的「生物圈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