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從生物圈二號的失敗看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的必要性

2020-11-22 中國科學院

1991年9月26日,全球所有主要媒體均在頭版頭條刊登了一條激動人心的消息:由美國太空生物圈風險投資公司建立的「生物圈二號」投入運行,8位科學家笑容滿面地於上午8:15正式入住位於美國亞利桑那荒漠的一個模擬地球環境的全封閉溫室,開始了長期自給自足、與世隔離的生活。次年4月,英國的《新科學家》周刊還認為「這是甘迺迪總統提出飛向月球計劃以後美國實施的最令人激動的科學研究項目」。但一年後,這些科學家們實在呆不下去了,一個個病怏怏地出來了。隨後,科學家們又組織了兩次封閉住人實驗,但均以失敗草草收場,而且住人的時間一次比一次短。那麼生物圈二號是怎麼回事呢?它為什麼會以失敗告終呢?

自1940年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生產、生活和探險的足跡遍及全球。據統計,87%的陸地已受到人類活動的幹擾,僅有3%的地方沒有人類涉足。現在全球人口已達57億,而且每年仍以9000多萬的速度在遞增。在那些有人居住的地方,人類為了生存,將大部分的自然生態系統被改造為城鎮和農田,原有的生態系統結構及功能退化,有的甚至已失去了生產力。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也在增加。環境汙染、植被破壞、土地退化、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增加了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的脅迫。人類面臨著合理恢復、保護和開發自然資源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有人提出了向太空移民的計劃,也有人提出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呼籲。生物圈二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按照設計思想,地球是生物圈一號,生物圈二號是地球的縮影,人類如果能在這個模擬的地球中生活下去,就不怕地球環境惡化和資源枯竭,實在不行了就在人類控制的「地球」中生存。這個大科學工程從1986年設計,次年動工,至1991年完工,共花費1.5億美元。它採用了全封閉的鋼筋與玻璃結構,僅有陽光、電和信息與外界相通。其面積相當於3個足球場大,引入了3800多種生物布置成森林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水和沼澤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還有供研究和生活用的樓房和人造風雨設施。生物圈二號的設計壽命100年,科學家們希望通過人在這個系統中能實現長期自給自足的生活,從而為人類開發太空、建立生存模型、探討人與生物間關係、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提供依據。

但結果卻是令許多人意想不到的:當入住的科學家們還未從興奮和喜悅的心情中釋放出來,他們就發現生物圈二號內的空氣越來越差,氧氣越來越少,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後導致了疲勞和失眠,以至後來有兩位科學家不得不依靠氧氣筒睡覺。剛開始,科學家們每天還可以到「海洋」中去暢遊一番,但海水富營養化後形成的赤潮使人望而生畏。當科學家們看到許多活蹦亂跳的生物一一死亡時,心情就一天比一天糟,不到一年就死了近1/4的物種使他們徹底喪失了信心。

科學家們檢討了實驗失敗的原因:自然界不同於人工控制系統,大而全的設計導致了顧此失彼。生物圈二號內的土壤均來自一個地方,不像地球那樣不同地帶有不同的土壤類型。模擬的各類生態系統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大小比例不合理。地球上生態系統內的生物間關係很複雜,目前人類還未全面了解生物間的協調性。它最重要的啟示在於:我們人類目前對地球的了解還是遠遠不夠的,目前最好的辦法還是保護和利用好地球,進行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實驗的失敗使投資者失去了耐心,他在追加一筆運行費後將這個溫室送給哥倫比亞大學作科普和科研基地。今天,任何人只要憑票即可進入參觀。但無論如何,這個實驗體現了人類智慧和科學進取精神,也為人類更好地了解地球和生態系統的複雜性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明。

作者簡介:

任海:中科院華南植物所華南植物園主任、副研究員。1997年在華南植物所獲博士學位(提前一年畢業)。1998年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曾赴美國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做高級訪問學者,現在荷蘭WAGENINGEN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從事博士後工作。主要從事生態系統生態學和恢復生態學研究。目前主持有國家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東部陸地農業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相互作用機理研究」一級課題等6項。出版有《恢復生態學導論》(科學出版社)等專著2本,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80餘篇。曾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等在內的省部級成果獎5次。

相關焦點

  • 「生物圈二號」失敗的啟示
    生物圈二號的工程建造經費約2億美元,運轉費用每年約600萬美元。她運轉的原理是模擬目前生態學家發現的地球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原理,被用於測試人類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個封閉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也探索了在未來的太空殖民中封閉生態系統可能的用途。
  • 生物圈二號:地球是人類最後的晚餐?
    除一部電傳機和電能供給外,他們與外界完全隔離,不得離開這個地方。這項實驗被稱為「生物圈二號」。任何農藥均嚴禁使用,莊稼有病蟲害,需用瓢蟲、黃小蜂進行生物防治。生物圈二號設計壽命為100年,科學家們希望通過人在這個系統中能實現長期自給自足的生活,從而為人類開發太空、建立生存模型、探討人與生物間關係、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提供依據。「生物圈二號」的目的是打算觀察空氣、水和廢物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怎樣有效地再循環,以及在這個實驗條件下評價是否能夠創造出一個穩態的生態系統。
  • 「生物圈2號」實驗失敗(圖)
    「生物圈2號」是一個人工建造的模擬地球生態環境的全封閉的實驗場,也有人把它稱為「微型地球」,或「火星殖民地原型」。這個佔地1.3萬平方米,8層樓高的的圓頂形密封鋼架結構玻璃建築物,是人們花費了近2億美元和9年時間建造起來的,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考察人類離升了地球「生物圈三號」是否能生存。在這個微型世界中,有海洋、平原、沼澤、雨林沙漠旅業區和人類居住區,是個自成體系的小生態系統。
  • 夢碎亞利桑那——生物圈二號
    人類連區區十個八個氫原子的運動軌跡和相互影響都搞不清,居然膨脹到想要精確控制自然,這無異於痴人說夢。世界上任何一處宜居環境都是從一片荒蕪演變到欣欣向榮,中間還極有可能來回反覆。用時下流行的一句雞湯來解釋世界再貼切不過: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生物圈二號的建造者們希望把「受控」的生態生命保障系統變為「不受控」。生態平衡這種事兒應該交給自然來完成。
  • 生物圈二號實驗失敗後,再無相關實驗,科學家到底發現了什麼?
    尤其是火星,作為太陽系中唯一一顆與地球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類似的行星,人們的生物鐘也可以很好的適應這種變化。加上人們最近在火星上發現了水的存在,似乎為移民火星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人們將這項實驗命名為「生物圈系列」,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生物圈一號」和「生物圈二號」實驗都以遺憾的失敗告終,除了耗資巨大,人們並沒有取得巨大的進展,最終得到的答案卻是:地球是獨一無二的,複製生物圈到其他星球的可能性並不大
  • 生物圈2號失敗,人類無法創造生物圈,我們離不開地球?
    生物圈2號失敗,人類無法創造生物圈,我們離不開地球?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地球就是一個完整的生物圈,在這個生物圈裡面包括了大氣圈、水圈、還有巖石圈,我們人類就生活在巖石圈之上,並且成為了地球的一個主要領導者。
  • 生物圈2號 全世界第二大的生態造景缸
    開撕全世界第二大的生態缸生物圈2號。生物圈2號(Biosphere 2),全稱生物圈二號實驗計劃,是美國建於亞利桑那州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態循環系統,由美國前橄欖球運動員約翰•艾倫發起,歷時8年,耗資1 .5億美元。生物圈2號佔地3.1英畝,在大約有兩個足球場的大小的、用玻璃和鋼架建成的一個密閉的拱形玻璃罩內進行,有10~20層樓高。一些科學家將生物圈2號戲稱為「在一個瓶子中的星球」。
  • 生物圈二號啟動森林乾旱實驗
    1984年起,美國的石油大王愛德華·巴斯投資2億美元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生態系統「生物圈2號」。生物圈2號共包含著5大生態系統:雨林、海洋、荒漠、草原、沼澤。1991年9月26日,8名科學家(4男4女)進駐生物圈2號,包括各科學研究領域,如生物學、海洋學、醫學、心理學、工程學等。同時,隨他們一起入住的還有一大批生物。整個生物圈2號內,共有4000個物種。其中動物(包括軟體、節肢、昆蟲、魚類、兩棲、爬行、鳥類 、哺乳等)、植物(包括浮遊、苔蘚、蕨類、裸子和被子植物等)約3000種,微生物(包括細菌、粘菌、真菌、微藻等)約1000種 。
  • 人類夢寐以求的諾亞方舟,偉大嘗試,「生物圈2號」生態工程
    「生物圈2號」就是在人們的這種求索中誕生的。其目的是製造一個人工模擬的生命支持系統,以驗證人類在離開地球的情況下,利用人工生態工程,僅僅依靠太陽能,能否維持生存。「生物圈2號」建造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它因人們把地球本身稱做「生物圈」而得名。它是一座微型人工生態循環系統。
  • 「生物圈2號」告訴人們……
    內部建有雨林、海洋、荒漠、草原、沼澤五大生態系統,4000個動植物和微生物物種,還有種植著各種農作物、面積達2020平方米的農場。參與實驗的個個堪稱大咖,擁有生物學、海洋學、醫學、心理學、工程學等領域的專長。然而這8位大咖沒有堅持兩年就扛不住了,最後可以用「逃出生天」來形容他們離開「生物圈2號」的心情,他們到底遭遇了什麼?首先是缺糧。
  • 生物圈2號:他們隔離兩年,只為再造一個「新地球」
    生物圈2號現狀因為疫情的原因繼續在家進行自我隔離,從而想到了生物圈二號這樣一個和隔離有關的項目,找來些資料聊聊。這個試驗的初衷是為了證明封閉生態系統在外層空間支持和維持人類生命的可行性。被用於測試人類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個封閉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也探索了在未來的太空殖民中封閉生態系統可能的用途。「生物圈2號」使得人們能在不傷害地球的前提下,對生物圈進行研究與控制。「生物圈2號」的名字源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1號」,即地球。
  • 生物圈2號:隔離兩年,他們只為再造一個「新地球」
    生物圈2號現狀因為疫情的原因繼續在家進行自我隔離,從而想到了生物圈二號這樣一個和隔離有關的項目,找來些資料聊聊。這個試驗的初衷是為了證明封閉生態系統在外層空間支持和維持人類生命的可行性。被用於測試人類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個封閉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也探索了在未來的太空殖民中封閉生態系統可能的用途。「生物圈2號」使得人們能在不傷害地球的前提下,對生物圈進行研究與控制。「生物圈2號」的名字源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1號」,即地球。
  • 生物圈2號:他們隔離兩年,只為再造一個「新地球」?
    這個試驗的初衷是為了證明封閉生態系統在外層空間支持和維持人類生命的可行性。被用於測試人類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個封閉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也探索了在未來的太空殖民中封閉生態系統可能的用途。「生物圈2號」使得人們能在不傷害地球的前提下,對生物圈進行研究與控制。「生物圈2號」的名字源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1號」,即地球。
  • 生物圈2號重生
    (之所以取名生物圈2號,是因為我們所在的地球便是生物圈1號。)之後不久,協作者組織開始起草關於封閉結構的計劃,這個封閉結構可以作為火星殖民的實驗基地、潛在核大戰後的庇護所,也可以用作居住型實驗室,對整個生態系統進行大尺度研究。這個項目被炒得沸沸揚揚。1987年《發現》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將生物圈2號宣揚為「繼甘迺迪總統啟動登月計劃後美國最激動人心的科學工程」。
  • 科技日曆|被譽「克隆版地球」,8名科研人員首次進駐「生物圈2號」
    在地球生態失去平衡的現象越來越多時,是否人類能在別處為自己創造一個「克隆版地球」?為了揭曉這一奧秘,美國也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生物圈2號」生態實驗基地。1991年9月26日,美國啟用「生物圈2號」實驗室,8名科研人員首次進駐。
  • 9年前,生物圈2號徹底失敗,隔離兩年,只為再造一個「新地球」
    1991年9月26日,四男四女身穿深藍色太空衣,踏出一扇氣密的大門,開始執行一項前所未有的任務,向朋友、家人和一排電視攝像機揮手告別。儘管他們的「星際迷航」式制服,八個冒險家沒有發射到外太空,但他們在生物圈2號內與外界隔絕了兩年,生物圈2號是亞利桑那沙漠中一個佔地3英畝的玻璃和鋼製玻璃玻璃瓶。「未來就在這裡!
  • 大慶市關於《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和《中央環境保護督察...
    完成情況:我市重點從加強幹部培訓、強化目標考核、嚴肅責任追究、增加黨委和政府專題研究頻次等方面推進整改。市裡相繼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施意見》(慶發〔2016〕12號)、《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職責》(慶辦字〔2016〕21號)和《大慶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慶辦發〔2016〕24號)等基礎性文件,完善了生態環保工作制度保障。
  • 地球為什麼被稱為生物圈一號?
    地球,浩渺宇宙中一顆蘊含無限生機的行星,它有一個外號,叫做「生物圈一號」,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在說生態圈一號之前,先聽我講一個生態圈二號的故事。自1987年起,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的郊外,藍天碧草下巍然建造起了一個圓形鋼架結構的玻璃建築物,白色的塗層閃耀在大地上,煞有科幻電影中未來建築的風格。
  • 「生物圈2號」是怎麼回事
    生物圈內的生物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能否正常運轉,直接關係到人類的生存安全。科學家把地球生物圈稱作「生物圈1號」。為了更好地研究生態失去平衡的現象,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花費巨資建造了一個模擬地球生物圈的完全封閉的實驗基地,這就是著名的「生物圈2號」。
  • 科學家:生物圈2號已經證明
    上個世紀60年代,人類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邁向了宇宙航天時代,在認識到宇宙擁有著豐富資源之後,星際移民的夢想就如同種子一般在心中瘋狂生長.但是在這之前,人類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怎樣在地球以外的天體上打造一個和地球生態相似的家園,於是生物圈2號工程啟動.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