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史上最大規模!生物圈二號啟動森林乾旱實驗

2020-11-22 騰訊網

2019年10月18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Drought test begins in Biosphere 2 rainforest的評論文章。

該文章評論在這次在生物圈2號中的熱帶森林中的乾旱實驗,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用同位素監測的森林乾旱實驗

人類能離開地球生活嗎?

生物圈2號,正是人類為實現外太空殖民邁出的第一步。當時,它還被認為是繼登月計劃以後,美國實施的最令人激動的科學研究項目。

1984年起,美國的石油大王愛德華·巴斯投資2億美元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生態系統「生物圈2號」。

生物圈2號共包含著5大生態系統:雨林海洋荒漠草原沼澤。此外,還有面積約達2020平方米的農場土地,種植著各種能提供糧食的農作物。

1991年9月26日,8名科學家(4男4女)進駐生物圈2號,包括各科學研究領域,如生物學、海洋學、醫學、心理學、工程學等。同時,隨他們一起入住的還有一大批生物。整個生物圈2號內,共有4000個物種。其中動物(包括軟體、節肢、昆蟲、魚類、兩棲、爬行、鳥類 、哺乳等)、植物(包括浮遊、苔蘚、蕨類、裸子和被子植物等)約3000種,微生物(包括細菌、粘菌、真菌、微藻等)約1000種 。

然而,在1991至1993年的實驗中,生物圈2號的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大氣組成比例,無法自行達到平衡;生物圈2號內的水泥建築物影響到正常的碳循環;生物圈2號因為物種多樣性相對單一,缺少足夠分解者作用,多數動植物無法正常生長或生殖,其滅絕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經廣泛討論,確認「生物圈2號」實驗失敗,未達到原先設計者的預定目標。因此,這證明了在已知的科學技術條件下,人類離開了地球將難以永續生存。同時證明:地球目前仍是人類唯一能依賴與信賴的維生系統。

該文報導,本月初科研人員,釋放了價值約12,000美元的二氧化碳(CO2),其中摻入了碳13到生物圈2號的熱帶雨林中,同時將大門密封。生物圈2號內的茂盛植物吸收了同位素示蹤劑,使研究人員能夠追蹤碳流過健康森林的情況。德國弗賴堡大學的生態系統生理學家Werner和她的團隊將收集了這些基線數據,以進行即將進行的森林乾旱實驗。

此外,在10月7日,研究人員關閉了灌溉雨林的噴頭,開始了長達6周的乾旱。下個月,他們將向該生態系統中注入另一種同位素富集的二氧化碳,並應用其他示蹤劑。在乾旱期間,森林的二氧化碳消耗量會減慢,但科學家尚未確定乾旱脅迫的雨林植物(尤其是大樹)如何使用和釋放其儲存的碳。研究者認為,這些答案對於全球氣候周期很重要。乾旱預計會隨著氣候變暖而變得更加嚴重,可能會使熱帶森林從溫室氣體的匯聚變為加速氣候變化的來源。

之前研究表明,在亞馬遜進行的野外試驗中,塑料板攔截雨水以保持大片森林的乾燥,從而勾勒出乾旱如何殺死不同大小的樹木(Science,2005 ,4:346)。針對具有同位素示蹤劑的單株植物進行的較小規模的研究表明,其對植物功能的某些影響。但是「生物圈2號」實驗將通過在整個森林中應用示蹤劑來實現。

通過追蹤碳13,研究人員將了解碳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碳並然後穿過森林的速度。他們將比較抗旱程度不同的六種樹種在乾旱之前和乾旱期間的比率。他們還將學習樹木分配如何在葉子,樹幹和根中儲存碳的方法。鹽湖城猶他大學的植物生理學家William Anderegg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黑匣子」,對於預測植物如何應對乾旱等至關重要。

另一組示蹤劑將更詳細地顯示特定的代謝途徑如何利用碳。在過去的一個月中,研究人員向葉子,根和土壤團塊提供了同位素富集的丙酮酸溶液,丙酮酸是許多生物過程中使用的化學構建基塊。沃納說,一種丙酮酸示蹤劑可以揭示白天呼吸過程中釋放出多少碳,這是碳循環的關鍵部分,需要更好地量化。

另一種丙酮酸示蹤劑,採用了不同的途徑,顯示了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用於合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的碳量。當植物受到壓力時,這些化學物質佔其碳排放量的很大一部分。它們可以使大氣變暖或轉變成使大氣變涼的氣溶膠,但其整體氣候影響尚不清楚。植物將VOC用作多種用途,包括作為龐大的土壤真菌網的歸巢信號,這些土壤真菌在乾旱期間為根系提供水和養分。研究人員希望量化微生物和植物之間交換的VOC的速率和數量,以及它們在乾旱期間是否發生變化。

在乾旱結束時,研究人員將進行最後的示蹤劑實驗,用富含氫同位素的水灌溉深層土壤。他們希望大樹能吸收大部分的水,並且希望了解其深根系統是否會將部分水洩漏到淺層土壤中,從而幫助較小的植物恢復生長。

最後,灑水器將打開並使生態系統恢復正常。當溼潤的土壤和落葉重新溼潤時,微生物就會進入代謝過度狀態,並排出二氧化碳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Meredith和她的同事將測量排放並將其與微生物基因的模式聯繫起來。

最終,乾旱測試的結果將改善全球氣候模型對植被的影響。「您需要進行這些實驗才能解鎖生理學並將其添加到模型中,」 Anderegg說。「它使我們對熱帶樹木和森林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方式有了更加機械和嚴格的預測。」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63/289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iPlants

相關焦點

  • 生物圈二號:地球是人類最後的晚餐?
    這項實驗被稱為「生物圈二號」。生物圈二號是美國建於亞利桑那州圖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態循環系統,因將地球稱作生物圈1號而得名,它由美國前橄欖球運動員約翰•艾倫發起,並與幾家財團聯手出資,委託空間生物圈風險投資公司承建,歷時8年,耗資1.5億美元。
  • 「生物圈二號」失敗的啟示
    1982年,一些科學家開始提出在地球上建立一個封閉的小型生物圈的計劃,這個小型生物圈可以作為火星殖民的實驗基地、核大戰後的庇護所,也可以用作居住型實驗室,對整個生態系統進行各項研究。人們把這個迷你型生物圈稱為「生物圈二號」,其名字源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一號」,即地球。
  • 夢碎亞利桑那——生物圈二號
    生物圈二號的建造者們希望把「受控」的生態生命保障系統變為「不受控」。生態平衡這種事兒應該交給自然來完成。建造者們希望生物圈二號可以為8個人提供永續的生存物資,經過嚴密估算,這需要大概13000平方米的面積(180000立方米體積)。        這項偉大工程安家美國亞利桑那州。
  • 「生物圈2號」實驗失敗(圖)
    點擊進入>>> 生物圈二號外景(國際環境影視集團中國項目提供)  「生物圈2號」建造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其命名是把地球視為「生物圈五號」而言的。「生物圈2號」是一個人工建造的模擬地球生態環境的全封閉的實驗場,也有人把它稱為「微型地球」,或「火星殖民地原型」。這個佔地1.3萬平方米,8層樓高的的圓頂形密封鋼架結構玻璃建築物,是人們花費了近2億美元和9年時間建造起來的,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考察人類離升了地球「生物圈三號」是否能生存。在這個微型世界中,有海洋、平原、沼澤、雨林沙漠旅業區和人類居住區,是個自成體系的小生態系統。
  • 生物圈二號實驗失敗後,再無相關實驗,科學家到底發現了什麼?
    人們將這項實驗命名為「生物圈系列」,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生物圈一號」和「生物圈二號」實驗都以遺憾的失敗告終,除了耗資巨大,人們並沒有取得巨大的進展,最終得到的答案卻是:地球是獨一無二的,複製生物圈到其他星球的可能性並不大
  • 任海:從生物圈二號的失敗看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的必要性
    隨後,科學家們又組織了兩次封閉住人實驗,但均以失敗草草收場,而且住人的時間一次比一次短。那麼生物圈二號是怎麼回事呢?它為什麼會以失敗告終呢? 自1940年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生產、生活和探險的足跡遍及全球。據統計,87%的陸地已受到人類活動的幹擾,僅有3%的地方沒有人類涉足。現在全球人口已達57億,而且每年仍以9000多萬的速度在遞增。
  • 溫州市開展史上最大規模人工增雨作業
    溫州市開展史上最大規模人工增雨作業 2020/11/21 08:07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遊歷 瀏覽:839
  • 生物圈2號重生
    (之所以取名生物圈2號,是因為我們所在的地球便是生物圈1號。)之後不久,協作者組織開始起草關於封閉結構的計劃,這個封閉結構可以作為火星殖民的實驗基地、潛在核大戰後的庇護所,也可以用作居住型實驗室,對整個生態系統進行大尺度研究。這個項目被炒得沸沸揚揚。1987年《發現》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將生物圈2號宣揚為「繼甘迺迪總統啟動登月計劃後美國最激動人心的科學工程」。
  • 盤點生物圈2號的10個瘋狂事實,有史以來最大的封閉實驗
    生物圈2號項目雄心勃勃,充滿理想主義,也充滿了各種啟示。這是一些由戲劇、陰謀、邪教和億萬富翁組成的相當瘋狂的科學實驗。有許多生物圈2的故事,可以證明這一點。簡而言之,它的電影版應該是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式的驚悚片,而不是低成本喜劇。
  • 保護森林的樹木殺手 白蟻可使雨林免受乾旱危害—新聞—科學網
    一場乾旱 2015年末至2016年初,「超級厄爾尼諾」導致婆羅洲發生了一場極端乾旱。 當時,厄爾尼諾天氣加上傳統的耕地管理模式,造成土壤乾裂、大片泥炭沼澤森林退化,並導致當年的旱季火災轉變成一場環境災難。火災吞沒了印尼數百萬公頃的森林,其中大部分位於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
  • 生物圈2號:他們隔離兩年,只為再造一個「新地球」
    生物圈2號現狀因為疫情的原因繼續在家進行自我隔離,從而想到了生物圈二號這樣一個和隔離有關的項目,找來些資料聊聊。「生物圈2號」使得人們能在不傷害地球的前提下,對生物圈進行研究與控制。「生物圈2號」的名字源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1號」,即地球。它的任務是一個有8志願者(「生物圈人 (biospherians)」)參與的為期兩年的封閉實驗。
  • 生物圈2號:隔離兩年,他們只為再造一個「新地球」
    生物圈2號現狀因為疫情的原因繼續在家進行自我隔離,從而想到了生物圈二號這樣一個和隔離有關的項目,找來些資料聊聊。被用於測試人類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個封閉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也探索了在未來的太空殖民中封閉生態系統可能的用途。「生物圈2號」使得人們能在不傷害地球的前提下,對生物圈進行研究與控制。「生物圈2號」的名字源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1號」,即地球。它的任務是一個有8志願者(「生物圈人 (biospherians)」)參與的為期兩年的封閉實驗。
  • 生物圈2號:他們隔離兩年,只為再造一個「新地球」?
    被用於測試人類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個封閉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也探索了在未來的太空殖民中封閉生態系統可能的用途。「生物圈2號」使得人們能在不傷害地球的前提下,對生物圈進行研究與控制。「生物圈2號」的名字源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1號」,即地球。它的任務是一個有8志願者(「生物圈人 (biospherians)」)參與的為期兩年的封閉實驗。
  • 生物圈2號 全世界第二大的生態造景缸
    不過如果你看了這個全球第二大的生態缸的手筆、規模,也許你會感慨你「入的缸門」還不夠深……到這兒,你是否疑惑全球最大的生態缸哪家強?賣個關子,先看看這個全世界第二吧。不過進入主題以前,請容許插播個科普,先不要走開,不是廣告!不是廣告!不是廣告!檢索雨林缸就會蹦出「雨林缸, 在國外也叫做vivarium, 是以熱帶雨林風光為主題的造景缸」的相關詞條。
  • 2021七年級生物知識點: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七年級生物知識點: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就叫生物圈   2.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綠色水庫,地球之肺)、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提供70%氧氣)、淡水生態系統、溼地生態系統(地球之腎)、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穩定性最差)等。   3.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個生態系統之間是彼此互相影響的,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二、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
  • 科技日曆|被譽「克隆版地球」,8名科研人員首次進駐「生物圈2號」
    為了揭曉這一奧秘,美國也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生物圈2號」生態實驗基地。1991年9月26日,美國啟用「生物圈2號」實驗室,8名科研人員首次進駐。「生物圈二號」實驗計劃(Experimental Plan for Biosphere No 2)是從1984年起,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沙漠地區,運用科技手段再造一個地球的實驗計劃。它主要是為了研究封閉環境下空氣、土壤、動植物、微生物和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同時也為未來太空殖民計劃提供前期的移民基地方案。
  • 「生物圈2號」是怎麼回事
    生物圈內的生物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能否正常運轉,直接關係到人類的生存安全。科學家把地球生物圈稱作「生物圈1號」。為了更好地研究生態失去平衡的現象,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花費巨資建造了一個模擬地球生物圈的完全封閉的實驗基地,這就是著名的「生物圈2號」。
  • 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範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3、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 高三生物教案:《重難點總複習人與生物圈教案》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三生物教案:重難點總複習人與生物圈教案  【教學內容】  第六章:人與生物圈(二)  【重點與難點】  重點:森林生態系統的作用  【延伸與拓展】  第六章:人與生物圈(二)  第二節 森林生態系統  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一、 森林生態系統的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