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太空移民,人們可能會想到月球和火星,作為距離地球相對較近的兩顆天體,人們有望在未來陸續實現大規模登陸,並且在此建立太空基地,成為長久的定居點。
尤其是火星,作為太陽系中唯一一顆與地球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類似的行星,人們的生物鐘也可以很好的適應這種變化。加上人們最近在火星上發現了水的存在,似乎為移民火星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但是實際上,距離人們真正移民火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此之前曾經有科學家試圖在地球表面模擬火星的氣候以及土壤環境,然後建造一個封閉的環境,以期未來在火星建造同樣的生態系統,保障移民人員的生存。
人們將這項實驗命名為「生物圈系列」,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生物圈一號」和「生物圈二號」實驗都以遺憾的失敗告終,除了耗資巨大,人們並沒有取得巨大的進展,最終得到的答案卻是:地球是獨一無二的,複製生物圈到其他星球的可能性並不大。
實際上,地球的生物圈十分複雜,它包括大氣圈、巖石圈和水圈,三者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生物圈二號」包括五個生態系統,原本計劃實現圈內資源循環,可以減少對外物資的需求。
但一周後人們發現,資源的消耗量遠遠無法滿足,並且志願者體驗以後表示,模擬生物圈的舒適度遠遠不及真正的生態圈。
由此可以想像,未來如果真的斥巨資在火星上建造了模擬生物圈,封閉的結構的確能夠避免火星表面出現的巨大沙塵暴,但內部生存的人員同樣會感到巨大的生存壓力,圈內的所有指標都需要依靠先進的技術監測和維護,稍有不慎就會威脅到所有生物的生存。
所以科學家們才堅持表示,地球只有一個,即便未來我們擁有先進的技術,地球上圓滿的生態結構仍然不可複製,因此我們能做的只有好好珍惜,尋找更好的路去移民外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