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造樹葉從稀薄的空氣中產生燃料

2020-10-22 唔懂


人造葉可能有一天提供燃料

劍橋大學能源與可持續性教授埃文·賴斯納指出,太陽產生的能量足以滿足人類活動,但我們仍然無法捕捉到足夠的能量。

他領導著一個研究小組,試圖捕獲更多的自由能。

儘管近年來太陽能電池板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變得更加便宜和高效,但它們只是提供電力,而不是仍然需要大量存儲液體燃料。

「如果看一下全球能源組合以及需要什麼,電力可能只佔20%到25%。所以問題是當我們覆蓋了25%時,下一步該怎麼做?」 問賴斯納教授。

他的回答是著眼於自然:「植物是一個巨大的靈感,因為他們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已經學會了如何吸收陽光並將能量存儲在能量載體中。

「我真的相信,在未來的二十年中,人工光合作用將成為該能源組合的一部分。」

植物光合作用時會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並利用太陽光將這些原料轉化為生長所需的碳水化合物。


Reisner教授認為樂觀的人工光合作用將成為重要的能源提供者

Reisner教授說:「我們想複製這一點,但我們並不是真的想製造碳水化合物,因為它們會產生糟糕的燃料,因此,與其製造碳水化合物,不如嘗試製造更容易使用的東西。」

另一個問題是,植物實際上並不十分擅長光合作用,只能將太陽能的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轉化為燃料。美國能源部得出結論,為使人工光合作用在經濟上可行,效率需要提高到5%至10%。

Reisner教授的團隊研究了許多方法,包括模擬自然光合作用的系統,該系統使用酶分解水並產生氫作為燃料。

但是,效率仍然很低,並且作為氣體,氫難以存儲。

從長遠來看,也許更有希望的是他的團隊最近開發了一種小型設備,該設備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甲酸,這是一種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液體燃料。

該設備包含一個面板,面板位於水和二氧化碳浴中。在陽光下,面板釋放出電子,該電子與水中的二氧化碳和質子結合形成甲酸。

Reisner教授說:「這些系統就像面板或薄板。這是一個非常薄的設備-您幾乎可以將其視為一張紙。」

該設備最大的進步也許就是它是獨立的。它不需要外部電源,也不需要任何額外的催化劑補充。

人造葉子包含一塊面板,該面板可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燃料

儘管面臨挑戰,人工光合作用仍吸引著重量級投資。在美國,能源部最近宣布在五年內提供1億美元(7,600萬英鎊)的資金。

資金將用於兩個單獨的項目:太陽能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混合方法中心(追逐)和液體陽光聯盟(Lisa)。

由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領導的Chase,正在開發類似於劍橋設備的實際應用,其方法是開發一些系統,例如太陽能電池板,利用半導體吸收光,然後使用各種不同的催化劑來轉化太陽能。二氧化碳作為燃料。

蔡斯副主任吉利安·登普西教授說,研究的一個特別重點是級聯催化劑的概念。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可用的燃料需要進行多次化學轉化-催化劑一次只能處理一種。

她說:「第一個步驟是第一步,然後將其產物傳遞給下一個催化劑。」 「每個人都將執行一個高度選擇性的過程,並在這一步驟之後將其移交給合作夥伴。」


美國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利用陽光產生可儲存的液體燃料

Lisa項目正在採用一種更具理論性的方法,致力於改善人造光合作用的各個階段和組成部分。在嘗試之前,先通過計算機對潛在的催化劑和過程進行建模。

加州理工學院的項目負責人哈裡·阿特沃特(Harry Atwater)教授說:「我們在理論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理論與實驗是並駕齊驅的。」 「現在,我們擁有了實際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料庫,這是句號。」

壞消息是,我們不太可能很快看到充滿光合作用面板的欄位。根據登普西教授的說法,仍然存在主要的絆腳石。

將所有技術整合在一起是一個問題。

她說:「在光收集方面,在製造燃料的催化方面以及在管理系統方面,都有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科學。」

「但是將這些單獨的組件集成到能夠進行人工光合作用的系統中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很難確保反應產生商業上可行的燃料,而許多可以實現這一目標的催化劑對於大規模使用而言過於昂貴或效率低下。

最後,登普西教授說,耐用性是一個問題:「當您遇到持續不斷的輻射(日光)時,會引起非常有害和腐蝕性的反應。」

結果,人工光合作用仍然不能廉價地生產液體燃料以與化石燃料競爭。

Reisner教授說:「但是動態變化很快。」

「石油價格可能會發生變化,稅收也會發生變化。當事情開始發生變化時,將來某個時候人造光合作用的價格將下降,化石燃料的價格將上升。問題是這些界限何時會交叉。

「如果回溯十年,即使對光伏發電成本的最樂觀的預測也與發生的事情不符。成本下降了85%,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一旦規模經濟出現,很多事情都是可能的。所以我很樂觀。」

相關焦點

  • 人造樹葉,要怎麼分清什麼才是真正的人造樹葉
    2008年夏天,美國科學家丹尼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禮堂內說明:「一些氣泡就是水槽中的水分解後產生的氧氣,這個裝置代表了我們的未來,我們已經獲得了人造樹葉,像真正綠色植物的樹葉一樣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光中的能源充分利用,轉化為我們需要的能量。」
  • 科學家成功造出合成氣,人造樹葉立功
    科學家們通過大自然中的樹葉得到了啟示,製造出了「人造樹葉」,利用光將水分解製成新的燃料,這樣一來,太陽光的利用率就可以提高到9倍,為人類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能很多人對於「人造樹葉」一頭霧水,在這裡,為大家解釋一下。
  • 如何用稀薄的空氣製造新的火箭燃料?
    衛星用離子推進器推動,並不是啥新鮮事,但這次是,歐洲航天局與義大利公司SITAEL合作開發了一種電動推進器,它使用周圍的空氣分子作為推進劑,為可在較低軌道上運行更長時間的新一代衛星創造了機會。r2Iednc到目前為止,配備離子推進器的衛星,其航程受到內部可存儲的星載推進劑的數量所限制。
  • 燃料枯竭怎麼辦?人造樹葉可以製造燃料
    植物是一個巨大的靈感,因為它們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學會了如何吸收陽光並將能量儲存在載體中。教授說,「我真的相信,人工光合作用將成為未來20年能源組合的一部分。」當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它們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並利用太陽光將這些原料轉化為它們生長所需的碳水化合物。雷斯納教授表示:「我們想複製這種方法,但我們真的不想製造碳水化合物,因為它們只能製造糟糕的燃料。
  • 人造樹葉:銅合金雷射微結構揭示CO2電催化還原的選擇模式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大自然的樹葉可以將CO2轉化為有用的燃料,如果人造樹葉也能實現這一功能,那麼我們又何懼CO2的排放。這一發現為實用化的人造樹葉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研究背景:隨著CO2排放的日益增多,環境日益惡化,減少CO2的排放是全世界共同發展的一個方向。減少排放是一方面,但另外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就是將排放的CO2轉換成有用的化合物,從而促成碳的循環。
  • 榨乾陽光:人造樹葉發展路線圖誕生
    2011年科學家們就研製出了第一片可投入實用的人造樹葉原型,果殼網當時也對此進行了報導。最近,有關人造樹葉,科學家們又取得了一項新的進展,使得人類距離更加有效地利用太陽能又近了一步。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近日表示,他們對可將太陽能轉化為儲備能源的人造設備(即「人造樹葉」)進行了多方面的細緻研究,摸清了可能限制太陽能轉化效率的多項因素。
  • 「人工樹葉」:利用太陽能的幫手
    美國科學家丹尼爾·諾切拉在第241屆美國化學學會的年會上宣布了其研究小組的最新進展———一種廉價高效的「人工樹葉」。他在報告中說:「將一加侖水和人造樹葉放置在陽光下,可以提供發展中國家一個家庭一天的基本用電。」  這種人工樹葉原型,可以持續進行光合作用達45小時。該裝置形狀像撲克牌,但比撲克牌要薄。
  • 人工樹葉分解水獲燃料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受到樹葉裡發生的一個化學變化的啟發,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新的導電薄膜。有了這張膜,利用陽光將水分解成氫燃料中出現的問題將迎刃而解。  諸如矽這類的半導體在導電的過程中很容易氧化生鏽,加入氧化鎳薄膜能夠防止生鏽,同時能促進陽光的分解作用,獲得更多的像甲烷或者氫這樣的燃料。
  • ESA試驗新型電離子推進器 有望讓衛星在稀薄空氣中長期運行
    它能夠在稀薄的空氣中運行,有望讓衛星在天空中更長久的運行、以及減少阻力。其基於霍爾推進器而設計,即利用電場和磁場來電離氣體(通常為氙氣),然後將這些粒子噴射出來,以產生推力。與傳統火箭相比,這種推進方式在清潔、安全、燃油效率上都要更高,缺點就是產生的推力和加速度並沒有那麼強大。當然,它更擅長的是長期、緩慢的點火推進應用。在太空飛行器飛往遙遠目的地的時候,續航耗費大量的時間。如果採用電推方案,它就可以在幾個月、甚至數年的時間裡持續加速。早前,NASA 剛剛測試了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離子推進器之一。
  • 突破性技術,將CO2從空氣中抽離
    最佳選擇方案,將二氧化碳從空氣中抽離!捕獲二氧化碳,被選為2019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重要意義:實用且經濟地從空氣中直接捕獲二氧化碳的方法,可以吸走超量排放的溫室氣體。從大氣中去除CO2可能是阻止災難性的氣候變化最後的可行方法之一。
  • 科學家發明「人造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
    除了全球氣溫連年升高之外,溫室效應引發的另一個可怕後果是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多,很多深藏在永凍土層中上萬年,甚至數十萬年、數百萬年的遠古病菌因為永凍土層的融化而復活,人類的生命也因此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我們都知道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氧氣,或許我們也可以利用綠植來遏制住其全球變暖。前段時間,有好消息傳來,加拿大的一支科研團隊成功製造出了「人造葉」,完美的模擬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這對於人類來說,絕對是一個新的突破,如果人造葉大量普及,不僅可以遏制住溫室效應,同時也可以為人類找到新型清潔能源,減少工業廢氣的排放。
  • 飛機萬米空氣稀薄的高空,如何保證機艙內氧氣充足?
    平流層因為氣流平穩,不存在大氣上下對流;較少的水汽和塵埃,能見度非常高;基本沒有鳥禽可以在這個高度飛行等諸多優點,非常適合民航飛機的飛行,而不容易產生顛簸,有利於乘客保證乘客舒適的飛行體驗和保障飛行安全,同時飛機造成的噪聲汙染小。
  • 「人工樹葉」系統可利用太陽能將水轉化為氫氣燃料
    科技日報北京8月31日電 (記者劉園園)模擬大自然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製造出可按需使用的化學能源,這是2010年美國人工光合作用聯合中心(JCAP)成立時的主要目標。
  • 太空中沒有空氣,嫦娥如何從月球點火升空?怎樣產生的推力?
    嫦娥五號從月球升空,用的是火箭,全稱火箭噴氣發動機,現在先進的飛機用的是空氣噴氣發動機,二者最大區別是,空氣噴氣發動機自身只帶燃料,需要藉助空氣燃燒。而火箭噴氣發動機既帶燃料,又帶氧化劑,所以空氣噴氣發動機只能在空氣中工作,而火箭噴氣發動機可在沒有空氣的環境工作。
  • 比利時科學家發明新裝置 從汙染空氣中產生氫氣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美國媒體5月15日報導,近日,來自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和魯汶大學的科學家發明了一種裝置,可從汙染空氣中汲取氫氣,所獲氫氣還可用於燃料電池汽車。這個小裝置的規模目前只是概念驗證的原型,還需要經過實際的檢驗,同時通過從空氣中吸取氫氣達到淨化空氣的效果。它的這兩種能力無疑會使其成為世界上獨具特色的產品。
  • 鋁空氣燃料電池主要技術參數
    鋁空氣燃料電池主要技術參數 ,「iyufk」   無錫冠亞恆溫製冷技術有限公司致力於致力於製冷加熱控溫系統、超低溫冷凍機、新能源汽車部件測試系統、VOCs冷凝回收裝置、加熱循環系統等生產銷售,鋁空氣燃料電池,廠家直銷,價格優惠,歡迎來電採購!
  • 易燃燃料和燃料電池的特性,燃燒放出的熱量大,不會產生有害氣體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新型燃料的知識。易燃燃料和燃料電池的特性,燃燒放出的熱量大,不會產生有害氣體。關於燃料你有沒有什麼新奇的想法呢,不妨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1988年、我國生產的一種固體燃料,是用工業下腳料鋸末、秸稈、酒渣等做原料,先把它們燒成木炭狀,然後加入一些叫做六亞甲基四胺的化學物質製成的。這種燃料用火柴一點就著,因此被稱為易燃燃料。它燃燒時放出的熱量大,而且無煙、無味、燒後只留下少量的灰。現已遠銷美國。把化學物質六亞甲基四胺和液氨壓製成塊狀的固體燃料,是人造燃料中的優質產品。
  • 陳根:科學開發監測方法,環境質量樹葉先知
    現在,猶他大學的科學家們再提出了一個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解決方案:利用樹葉上磁性顆粒的堆積來衡量周圍空氣的質量。其研究發表在《GeoHealth》雜誌上。實際上,這項研究是由地質學家們開啟的,由於地質學家通常通過研究巖石的磁性來研究前大陸的組成,研究小組在回顧了以前的研究成果時發現,樹葉可以捕捉汽車尾氣和化石燃料排放物釋放的磁性粒子
  • 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那飛機飛那麼高,機艙內的氧氣從哪裡來呢?
    相信有很多登山的小夥伴們,特你是那些很高很高的山,當我們爬到山頂時就會感覺到呼吸困難,這就說明山頂上的空氣非常稀薄,那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這是因為,在生活中,海拔越高的地方,那氣壓就會越低。雖然山上的空氣很好,成分也是什麼都沒有少,但是山上的空氣變少了,這就會使我們的呼吸變得會很困難,在這時候,就需要氧氣罐來吸氧了,要是沒有的話就會出現高原反應了。
  • 全球變暖有救了,「人造葉」不僅能吸收二氧化碳,還能轉化成燃料
    全球變暖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感覺到,因為氣候變暖,從而引發了野火、乾旱、洪水等等極端天氣,這些極端天氣又會導致全球變暖現象越來越嚴重。就比如野火吧,每一次野火都會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最後就會導致全球變暖現象越來越嚴重。全球變暖是人類造成的,人類在迅速發展的時候,也因為各種活動而產生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從而導致全球氣溫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