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樹葉:銅合金雷射微結構揭示CO2電催化還原的選擇模式

2020-12-06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大自然的樹葉可以將CO2轉化為有用的燃料,如果人造樹葉也能實現這一功能,那麼我們又何懼CO2的排放。來自Switzerland的最新的研究進展表明,在Cu合金表面製備雷射微結構化的結構,可以大大提升CO2電解還原的Cu催化劑的效率和選擇性。這一發現為實用化的人造樹葉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研究背景:

隨著CO2排放的日益增多,環境日益惡化,減少CO2的排放是全世界共同發展的一個方向。減少排放是一方面,但另外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就是將排放的CO2轉換成有用的化合物,從而促成碳的循環。

大自然擁有一些奇妙的科技。葉子就是能將一種形式的能量轉化為另一種的神奇機器:葉子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並利用陽光將其轉化為有益的碳水化合物。

光合作用示意圖 來自:光年說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模仿光合作用。世界各國能源方面的科學家們已經製造出一種「人造葉子」,能夠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從而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競賽中可能「改變遊戲規則」。這項新技術的靈感來自於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和葡萄糖的方法,合成葉模仿這個過程,在便宜的氧化亞銅粉末的幫助下,產生甲醇和氧氣。但目前這種技術由於還原時周邊CO2濃度的變化而使得效率低下。並不能像樹葉一樣主動吸收大氣中的CO2。

研究進展:

通過電催化還原,製備出附加值更高的Cu基催化劑是目前各國競相研究的一個熱點。通過有限的控制來實現產品的分布。當前,從定性的角度出發,我們已經知道採用電極催化的辦法極大的受到環境的影響,尤其是電極周邊的環境。但是如何深入了解這一作用過程中的機理,對於將這一技術實現有效的轉化,對材料和工藝優化的有效設計均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通過超短脈衝雷射在Cu電極表面製備出一定輪廓的微結構的實驗研究和數值模擬,來自Switzerland的學者量化研究了產品分布時的電極周邊的環境、選擇生產的預測圖可以精確的預測影響操作生產的關鍵操作過程。為工程設計能源電池和化學催化產品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支撐。這一研究的問世,相當於人工製造的樹葉就可以真正問世工作了。

該技術突出的進步

目前對於電催化還原CO2製備出高附加值的產品時周邊化學環境的影響還處於定性的階段。對其並沒有深入的理解。同時由於局部濃度測量的不可行性和模擬同實踐之間的巨大差別,進一步阻礙了實踐中設計的指導原則的準確制定。這裡採用超短脈衝雷射在Cu表面製備微結構,進行定性研究電極周邊化學環境同選擇性還原的影響。學者利用周期分布的微小探針來評估在明顯的過電壓時的產品分布情況。周期規則分布的形狀有利於局部區域Ph值和CO2的濃度條件下的還原催化。同時依據實驗結果和模擬結構繪製了一個選擇性的預測圖,供設計和工程人員參考。結果清晰的顯示出C1-C3產品模式,這一模式增加了產品的質量傳輸和電極的沉積,並且預測同實際驗證結果非常一致。

論文來源:Laser-Microstructured Copper Reveals Selectivity Patterns in th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Chem ( IF 18.205 ) Pub Date : 2020-04-30, DOI: 10.1016/j.chempr.2020.04.001,Florentine L.P. Veenstra; Norbert Ackerl; Antonio J. Martín; Javier Pérez-Ramírez,

參考文獻:《Nature Energy》、光年說和百科搜索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氮研究獲進展
    但是金屬表面氧化物對其自身金屬電還原性能的影響機制還不清楚,這主要是因為以前製備的催化劑中含有大量的微結構如界面、缺陷等,這些微結構的存在很容易掩蓋住表面金屬氧化物對其自身金屬催化性能的影響。該工作有助於讓研究者重新思考如何獲得高效和穩定的CO2電還原催化劑,也對推動電催化還原CO2機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一文了解雷射直寫技術在金屬微結構製備中的應用
    在催化領域,金屬納米材料或結構由於比表面積大,被廣泛應用於化學催化反應。在柔性電子器件方面,納米金屬(納米銀、銅、鎳等)可以很好的與柔性基板結合,實現柔性電子的彎曲、摺疊等性能。雷射製造金屬微結構技術是利用雷射束的光化學、熱化學、熱物理等作用,在柔性或者硬性基板表面產生預定設計好的金屬微結構,從而形成金屬器件的一種微加工技術。
  • 張鐵銳課題組Nat Commun:浸潤性可控的三相電催化CO2還原
    通過自主研發的原位電化學螢光光譜表徵技術,首次觀測到CO2分子在催化界面處的實時濃度變化,實驗證明了三相催化體系能夠有效穩定CO2分子的界面濃度,進而在大電流密度下能夠保持較高的催化選擇性。背景介紹電催化CO2還原技術是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構築人工碳循環的理想技術途徑之一,是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
  • 東華大學楊建平、羅維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突破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羅維研究員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非均相單原子催化劑設計用於CO2電催化還原》 (Heterogeneous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為題,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
  • 鹼式碳酸鉛作為電化學穩定的活性相用於電催化CO2還原製備甲酸鹽
    實驗結果和理論計算都證實了鹼式碳酸鉛對電催化CO2還原為甲酸的高活性和高選擇性,表明鹼式碳酸鉛是能夠穩定催化CO2的活性相。背景介紹電催化是新能源生產和轉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發展電催化技術的關鍵在於設計開發廉價、高活性、高選擇性以及高穩定性的催化劑。
  • 華中師範大學在電催化還原CO2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能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物質和燃料,對可再生能源的存儲和緩解氣候變化都至關重要,從而吸引了國際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其中的關鍵是高效催化材料製備以及相關催化機理。
  • 【催化】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胡勁松課題組揭示碳基納米催化劑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的活性機制
    CBG在線商店防疫專區現已上線 限時優惠進行中詳情點擊「閱讀原文」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溫和可控的條件下電催化還原轉化二氧化碳為有用燃料和化學品是能源化學的重要前沿其核心挑戰是開發高性能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的電催化劑,提高目標產物產率和實現高選擇性。
  • 從高被引研究論文來看電催化CO2還原研究進展
    近年來,將CO2催化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學燃料(如CO,甲酸,甲醇,乙醇等)是催化和能源領域的研究熱點。CO2還原這些年的發文量非常大,筆者課題為電催化CO2RR,很好奇自己研究方向哪些研究論文成為高被引。為此,我們盤點了2019年以來關於電催化還原CO2被引次數排在前十的研究性論文(基於Web of Science),供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雖然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作為高選擇性、高效、低成本的CO2還原電催化劑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其在ECR中的構效關係及催化機理的研究以及工業化的應用仍需要更多的關注,這也是未來該領域發展的重要目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由於可在常溫常壓條件下進行,並且能夠將太陽能、風能等產生的間歇性電能轉化為可儲存運輸的燃料和高附加值的化學品,同時能夠實現人工閉合碳循環,被認為是緩解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圖3),從而引起了全球科學家們的重點關注。然而,該技術的關鍵在於尋找高效穩定的電催化劑。
  • 揭示二氧化碳電還原催化劑變化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李春忠團隊利用多尺度的原位表徵技術,系統揭示了二氧化碳電還原過程中催化劑的結構演變和真實催化活性相。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將二氧化碳還原為有價值的化學品或燃料被認為是一種合理利用碳資源,實現碳循環並緩解溫室氣體問題的有效方法,因而,二氧化碳電還原被認為是利用可再生電力的一種有前景的途徑,設計合理高效的催化劑成為其中的關鍵。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高分散鐵氮氧五配位單原子催化劑高效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Hierarchically micro- and meso-porous Fe-N4O-doped carbon as robust electrocatalyst for CO2 reduction)在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pplied Catalysis
  • 新型CO2還原電催化劑製備成功
    CO2電催化還原,因可以使用來自可再生能源的電能、在常溫常壓的反應條件下將CO2一步轉化為高附加值碳基燃料及化學品,是一種非常有應用前途的技術。據梁永曄介紹,他們開發的基於金屬酞菁的高性能CO2還原電催化劑,能夠使得一氧化碳(CO)產物選擇性在大電流密度下接近100%,接近工業CO2還原的要求。
  • 具有明確活性的金屬多相催化劑用於CO2電催化還原
    分子電催化CO2還原反應(CO2RR)是其中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因為它可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產出。優化CO2RR系統需要找到高效的催化劑,以及電解系統。現在有一些方法來幫助了解電催化過程,如與太陽能或熱能的耦合,最近,清華大學王訓課題組的一篇綜述工作發表在先進能源材料上,討論了具有明確活性金屬位點的催化劑。
  • 北理工基於MOF的銦單原子催化劑設計及電催化CO2還原獲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物理化學系能源催化研究所(籌)的陳文星副研究員、張加濤教授和清華大學的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團隊合作,在In單原子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高效電催化CO2還原(CO2RR)製備甲酸鹽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esign of a Single-Atom Indiumδ
  • 北理工基於MOF的銦單原子催化劑設計及電催化CO2還原獲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物理化學系能源催化研究所(籌)的陳文星副研究員、張加濤教授和清華大學的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團隊合作,在In單原子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高效電催化CO2還原(CO2RR)製備甲酸鹽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esign of a Single-Atom Indiumδ+-N4 Interface
  • 天津理工大學JACS:單原子鋅高效催化CO2電還原制CH4
    開發用於在水性介質中電化學還原CO2(ERC)為CH4的高活性和持久性電催化劑是解決能源和可持續性全球性問題的有效且環保的解決方案。Xin報導了一種由單Zn原子負載在微孔摻氮碳上的電催化劑(SA-Zn/MNC)用於在1 M KHCO3溶液中催化ERC到CH4的多電子轉移。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高分散鐵氮氧五配位單原子催化劑高效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Hierarchically micro- and meso-porous Fe-N4O-doped carbon as robust electrocatalyst for CO2 reduction)在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 Catalysis:電催化硫還原反應
    這些研究確立了電催化SRR是實現高穩健性鋰硫電池的一條有前途的途徑。除了目前研究中描述的雜原子模型系統,同樣的方法可以應用於許多其他潛在的SRR電催化劑,包括單過渡金屬原子催化劑,金屬氧化物或金屬硫化物。
  • 電催化還原CPET分子介體
    如圖1A所示,不飽和底物的還原(電)催化CPET需要形成一個X–H鍵(X = CR2、NR、O),但是伴隨形成的α-自由基使其難以均裂(BDFEX–H = 20~40 kcal mol-1)。另一方面,競爭性析氫反應(HER)在熱力學上是有利的(ΔGHER = -20~-60 kcal mol-1)。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提出電催化一氧化氮還原合成氨新策略
    電催化氮氣還原合成氨可以在常溫常壓下進行,但是由於氮氣分子非常穩定,氮—氮三鍵難以斷裂,面臨著低活性和低選擇性的難題,難以得到實際應用。為變廢為寶,在一氧化氮和氨之間架起一座切實可行的橋梁,該團隊提出了將煙氣中的一氧化氮電催化還原合成氨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