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遊戲機實用技術》授權17173轉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光環》為何能夠成為FPS領域的一大金字招牌?不同的玩家會給出不同的答案,豐富的敵人、雄壯的音樂、超高的耐玩度,都是系列引以為傲的法寶。但這些優點只能讓《光環》成為一部出色的遊戲,無法讓它成為一個席捲全球的文化現象。《光環》之所以能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讓人念念不忘,靠的是宏大深邃、引人入勝的劇情。Bungie的老三部曲完結多時,由343工作室打造的"回收者三部曲"將於今年起航。在微軟親自接手《光環》的這兩年間,系列的世界觀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一切正是為《光環4》的降臨所做的鋪墊。
先行者與引導者AI
當然,系列博大精深的劇情遠非區區萬字的篇幅所能囊括,筆者將行文重心放在十萬年前先行者建造光環陣列的上古時期,以及人類—星盟戰爭結束後的時代,這是最近兩年"343新政"描寫的重點,是大部分玩家最關心的部分,也是構成《光環4》劇情的基礎。本文依據最新官方資料,詮釋系列最令人困惑的問題,並對E3預告片進行解析,希望廣大讀者能夠有所收穫。(文:Jackpot 編:稀飯)
一、光環的建造與啟動
作為光環的始作俑者,先行者(Forerunner)這一種族曾在十萬年前稱霸銀河系。先行者的個體依照職業不同,被劃分為從高到低的五個階層:架構者是整個社會的領袖,他們負責設計規劃規模龐大、技術先進的設施,光環的方案正出自他們之手;開拓者的地位緊隨其後,他們的工作是探索各類資源;造物者隸屬醫學機構,負責醫療和研究物種;武侍者由戰士組成,參與軍事行動;技師隸屬最底層階級,依照架構者的命令建設並維護各類設施。
在系列劇情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兩位先行者——宣教士(The Didact)和智庫長(The Librarian)是一對夫妻,前者是武侍者的統帥,後者為造物者的領袖。在十萬年前的那次浩劫中,宣教士指揮部隊與蟲族對抗,最終啟動光環,消滅了銀河系內的所有智慧生物。而智庫長則負責對無辜的生命進行索引歸類,將樣本送往方舟避難,為光環啟動後的重建保存希望的火種。
作為先行者的終極武器,光環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對付銀河系中最可怕的寄生體——蟲族。蟲族並非普通的疾病或瘟疫,它們通過感染神經系統吞噬一切有知覺的生物。與受害者同化之後,蟲族可以吸收理解宿主所擁有的知識和科技,他們甚至能夠操作戰艦這樣體積龐大、結構複雜的兵器。早在先行者與蟲族正式交戰的幾千年前,他們就已經知曉了這一物種的存在。最高機關艾秋敏議會曾對此展開過一場大論戰。宣教士率領的武侍者提倡在銀河系各處建立盾世界(Shield World)作為警戒和抵抗蟲族的前哨站,並為其他生物提供庇護,對出現蟲族感染的星區立刻進行檢疫和隔離,防患於未然。
方舟與7個光環
架構者的首領,大架構師法布爾(Faber)拿出的方案則是毀滅整個銀河系的光環陣列,這種玉石俱焚的消極想法自然遭到了宣教士的反對。法布爾建造光環的真正意圖是維護架構者階級的霸權地位,在政治鬥爭中,他佔了上風,利用對蟲族的恐懼心理,他成功說服議會同意建造光環陣列。經過這次大論戰,武侍者階層遭遇了滅頂之災,大量戰士被處死,宣教士本人則被驅逐流放,先行者社會進行了一次大裁軍,常規兵力被削弱。在幾千年後,宣教士再次成為軍事領袖,並擔起了與蟲族對抗的重任,但經歷大裁軍的部隊實力已經一落千丈,無法與鼎盛時期相提並論。
宣教士的妻子智庫長也對法布爾十分不滿,為了抵抗蟲族而毀滅整個銀河文明,無疑是相當愚蠢的做法,她向議會提出了在光環啟動前分類檢索並保存智慧物種的計劃。造物者承擔著先行者社會的醫療工作,他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身為架構者的法布爾也只得妥協。先行者最終採用的方案,是法布爾、宣教士和智庫長三人提議的混合產物。光環陣列中的每一個巨型設施被稱作一個特區,前三代遊戲中登場的陣列包含1個方舟和7個光環,先行者曾經建造的光環數量在7個之上,但這現存7個光環的射程就足以覆蓋整個銀河系。初代登場的Alpha光環為04特區,2代的Delta光環為05特區,3代的方舟則是00特區。方舟位於銀河系之外,不在7個光環的殺傷範圍之內,它是建造光環的工廠,也負責保護物種。
在光環發射前,智庫長和其他造物者使用密鑰船(Keyship)將各類物種送往方舟保存,對於重要的星球(如地球),他們還建立了直達方舟的傳送門。密鑰船是一種特殊的先行者戰艦,負責保存和復原物種,只有這種太空船才能開啟通往方舟的大門。除了方舟之外,散布於銀河系各處的盾世界也能為躲避在其中的生命提供保護,斯巴達-Ⅲ的訓練基地奧星內部便藏有通往盾世界的入口,《光環4》的舞臺安魂星(Requiem)也屬於先行者建造的盾世界。
光環建造完畢後,蟲族再度入侵銀河,吞噬一切的本性讓它們佔領了大片空間。先行者也曾想利用常規兵力擊敗蟲族,他們建造了一個強大的AI(人工智慧)偏見之僧(Mendicant Bias),希望它能夠設法擊敗蟲族的首領屍腦獸,通過"斬首行動"解決一切。然而,偏見之僧卻被屍腦獸所說服,倒戈向蟲族一方,並浩浩蕩蕩地率領大軍殺向了先行者的最後防線。
星盟首都博愛之城
此時的智庫長正忙碌於檢索物種,她以DNA、胚胎和活體的方式收集了銀河系所有智慧生命的樣本,並將其送往方舟,地球是她的最後一站。智庫長是少數對人類有好感的先行者,人類的DNA與先行者有很多相似之處,她相信這一切會在光環發射後的文明重建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她在地球建立了傳送門,人類作為最後一個被送往方舟的物種,得到了安全的保存。為了防止蟲族知曉方舟的位置,她摧毀了地球上所有的密鑰船,斷絕了退路,並敦促自己的丈夫儘快發射光環,不要為了自己讓整個銀河系承擔風險。宣教士最終啟動了光環陣列,對銀河發動了清洗,偏見之僧的蟲族大軍瞬間灰飛煙滅,這個戰敗AI最終被解體,一部分被帶往方舟研究,另一部分則留在了密鑰船無畏號(Dreadnought)上。智庫長本人在地球的非洲度過了最後的歲月,她站在吉力馬札羅山頂,親眼目睹了壯觀而璀璨的毀滅之光。
光環不會消滅所有生命,它只會殺死有知覺的高等生物,這類生物也是蟲族的宿主。光環在啟動時會發射特定頻率的超光速微中子脈衝,通過破壞神經細胞的方式消滅智能生命。藻類、苔蘚和普通植物等低等生物無法成為蟲族的宿主,也不會受到光環的影響。單個光環的殺傷半徑為2萬5千光年,如果7個光環同時發射,足以在短時間內掃蕩整個銀河系。隨著光環陣列的啟動,一切位於方舟和盾世界之外的高等生命都消失了,銀河系內的蟲族也被肅清。經過艾秋敏議會的激烈辯論,先行者保留了僅存的蟲族樣本,並將它們封鎖在各大光環的研究設施內。保留蟲族樣本的決策有著相當複雜的成因,蟲族是來自銀河系之外的造物,僅僅掃清銀河系以內的蟲族,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位於地球非洲的傳送門
先行者試圖一勞永逸,找到治癒蟲族感染的方法,保留樣本有利於今後的研究。作為預防措施,光環內部署了大量的聖堂防衛者,一旦蟲族樣本突破封鎖,這些機械衛兵會前去剿滅蟲族。聖堂防衛者屬於純粹的機械,無法被蟲族感染,先行者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避免蟲族逃脫光環。然而,十萬年後,人類與星盟的到來,卻給光環的蟲族"送上了"宿主和科技。士官長引爆秋風之墩號的引擎,摧毀04光環,阻止了環帶上蟲族對外擴散。05光環的屍腦獸來到了方舟,但也最終被士官長消滅。
7個光環啟動之後,銀河系陷入一片死寂,搭載著生物樣本的大批密鑰船從方舟啟程,來到了各個種族的母星,撒播希望的火種。先行者就此神秘消失,其他智慧生命則失去了之前的記憶與科技,回歸到原始社會重新發展。在光環啟動後,先行者給予了人類特殊待遇,他們將人類稱為"回收者",賦予人類回收和繼承先行者遺產的權利。除了先行者自身之外,只有人類才能啟動光環、方舟、盾世界等設施。光環陣列中的每一個特區都配置了一個被稱為"引導者"的AI,系列中最著名的引導者正是04環帶的343罪惡火花。這些AI負責維護陣列的日常狀態,並在需要時協助人類啟動光環。在蟲族再次肆虐時,引導者會幫助人類取得環帶發射所需的索引器。但在這一過程中,引導者只能充當"引導"作用,AI無法啟動光環,必須由人類執行最終手續。星盟將先行者奉為神明,他們把先行者的所有AI尊稱為"神使",諷刺的是,正是這些"神使"給他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真相。
佇立在博愛之城的無畏號
先行者銷聲匿跡之後,在十萬年的時間裡,銀河系出現了兩股主要勢力——人類的UNSC(聯合國太空司令部)和先知(Prophet)率領的星盟。搭載偏見之僧的密鑰船無畏號在十萬年前來到先知的母星加哲·庫姆,先知一族乘坐這艘戰艦離開了家園,在宇宙中探索先行者的各類遺蹟,分析其蘊含的先進科技,藉助強大的軍事實力建立了星盟這一多種族政權,無畏號則在日後成為了星盟首都博愛之城的動力核心。UNSC和星盟都忙於在銀河系中擴展領地,雙方的相遇只是時間問題。公元2525年,一艘星盟的布教船來到了位於UNSC領地邊緣的豐饒星,並與人類展開了戰鬥。最初,二者只發生了一次小規模的衝突,人類事後抱著補救的心態向星盟發出了友好和平的信息,而實力更強大的星盟也並沒有把科技落後的人類當做可怕的威脅。
在首都博愛之城,堅毅首相、寧靜副首相和一名文獻學者進入了無畏號戰艦,他們把星盟在豐饒星探測到的數據上傳給戰艦內的AI偏見之僧,得到的答案卻讓這三個先知大驚失色:人類是"回收者",是先行者的繼承人,具有回收先行者遺產的資格。星盟一直將先行者奉為神明,先知則將自己譽為神的代言人,偏見之僧所道出的真相,足以從根本上動搖星盟信仰的根基,讓整個聯盟土崩瓦解。兩位首相將文獻學者拉上了賊船,他們最終登上星盟新一任主教的寶座,並將自己更名為真相先知、悲愴先知和憐憫先知。三位主教為了永遠保守住秘密,決定滅絕人類,為長達27年的人類—星盟戰爭拉開了序幕。
二、斯巴達戰士的傳奇
時勢造英雄,儘管在星盟與人類開戰之前,UNSC就已經啟動斯巴達計劃,但如果沒有外星勢力的大舉入侵,這些超級戰士也不會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斯巴達"這一代號是哈爾茜博士的個人選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一方面,這個名字暗示了該計劃的訓練之嚴格、士兵之勇猛。另一方面,"斯巴達"也體現了超級戰士無懼強敵、視死如歸的偉大精神。正如同古希臘那鎮守溫泉關的300勇士,雖然他們最終陣亡,但已經讓敵人痛苦不堪。
詹森在豐饒星作戰
負責訓練約翰-117的孟德茲軍士長曾反覆闡述這一道理:為了大局考慮,一個優秀的指揮者必須時刻做好犧牲部下的心理準備,但決不能肆意浪費生命,一定要讓每一位戰士死得其所。喬治-052啟動躍遷裝置,與長達29公裡的超級母艦同歸於盡;士官長在"初次反擊"行動中失去了一名斯巴達-Ⅱ戰友,但這次行動最終讓星盟的500艘戰艦灰飛煙滅;斯巴達-Ⅲ連隊一次又一次向星盟的重要設施發動攻擊,即使全軍覆沒,也依然為人類贏得了戰略優勢……斯巴達並非永生不滅,但敵人永遠無法從他們身上取得真正的勝利。星盟每殺死一位斯巴達戰士,都需要付出幾十倍、上百倍,甚至成千上萬倍的高昂代價。
斯巴達-Ⅰ原名獵戶座計劃,是ONI(海軍情報局)為各類特種作戰培育強化戰士的長期計劃。斯巴達-Ⅰ士兵全部為現役軍人,以志願者的形式自願接受基因改造,獲得超越常人的體能、反應和視力,在巔峰期,共有300名士兵同期加入計劃。由於志願者全部是成年人,改造效果有限,也容易引發後遺症等各類隱患,ONI最終停止了這一項目。被玩家戲稱為"黑小強"的詹森軍士長就是最著名的斯巴達一期戰士,他與士官長一起經歷了人類—星盟戰爭的大部分關鍵性戰役。
最著名的斯巴達-Ⅱ計劃於2517年實行。此時星盟尚未入侵,人類的主要矛盾是內戰。殖民地的叛亂此起彼伏,如果出動艦隊攻擊,不但勞民傷財,也容易造成大規模的平民傷亡。ONI希望打造一支人數很少,但極端精銳的特種部隊,來有效地處理這一問題。哈爾茜博士接過了重任,她從上百個星球中誘拐了75位身體強壯、大腦聰慧、基因優越的幼童。這些孩子即使沒有進入軍隊,也一定會成為比普通人出色的優秀者,哈爾茜的目的就是通過艱苦訓練和生化改造把他們打造成史上最強的軍人。
30名孩子在改造手術中死亡,12名終身殘疾,餘下的33名合格者最終成為了無堅不摧的超級戰士。斯巴達-Ⅱ本身的能力就已經超越了人類的極限,裝備雷神錘動力盔甲後,每一名戰士的力量和速度又得到了成倍的提升。自MKV之後的雷神錘還增加了仿製自星盟的能量護盾,防禦力足以同精英相媲美。哈爾茜確信自己能夠培育出劃時代的超級戰士,她不再滿足於"獵戶座二期"的代號,將其更名為"斯巴達-Ⅱ"。
約翰-117,二期戰士的隊長
斯巴達-Ⅱ是不幸的,他們沒有正常孩子所應有的童年,自幼在軍營中成長,經受著日復一日的殘酷訓練。斯巴達-Ⅱ又是幸運的,UNSC給了他們最好的裝備和資源,將他們視為整個人類軍隊中最寶貴的財富。ONI打造這支部隊的本意是處理內戰(士官長的第一個正式任務就是捉拿叛軍首領),但就在斯巴達-Ⅱ投入現役後不久,星盟就展開了大舉入侵。為了讓屢屢慘敗的人類重塑信心,ONI將原本處於絕密狀態的斯巴達-Ⅱ向民眾公開,這隻傳奇部隊也在戰爭中屢立奇功,受到全人類的敬仰和膜拜。UNSC向民眾灌輸了"斯巴達無所不能"的神話,一切斯巴達-Ⅱ戰士都不允許被列入陣亡名單,即使在任務中死亡,他們也只能在檔案中被標上"失蹤"的印記。這便是那句名言"斯巴達戰士永遠不滅,他們只是在戰鬥中失蹤"的起源。
然而,現實中的斯巴達畢竟不可能像檔案裡那樣永生不死。33名超級戰士在一次次戰鬥中慢慢的減員、消逝,ONI提出培育下一批斯巴達的要求,被哈爾茜博士以"無法找到更多的基因合格者"為由駁回,受良心的譴責,她不願再去綁架更多的幼童,讓他們在軍隊中經受折磨。作為哈爾茜多年的競爭對手,來自陸軍的艾克森上校接下了斯巴達-Ⅲ計劃。與少數精銳的二期戰士不同,斯巴達-Ⅲ從計劃之初的目的便是以低廉的代價培訓大量強化戰士,並派遣他們向戰略價值較高的星盟軍事目標發動自殺式襲擊,保護殖民星球居民的安全。
Noble小隊,斯巴達三期主導的精銳部隊
艾克森從淪陷的殖民地中大量招募孤兒,讓這些發誓向星盟復仇的孩子成為新一代的斯巴達戰士,培訓時間從8年縮短為4年,兵員素質和訓練強度都比二期差得多。這些娃娃兵被激素賦予了成人般的強壯肉體,隨後便被推上不歸路,最小的陣亡者年齡剛滿10歲。三期戰士的個人能力較差,作為標準配置的SPI裝甲造價低廉,側重偵查和隱身,缺乏能量護盾功能,這也成了三期戰士死亡率超高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只能以團隊合作為核心,每次作戰都需要全連300人共同出動。實際負責斯巴達-Ⅲ計劃的人是二期老兵科特-051,他為艾克森訓練的3批連隊共900名士兵,在戰爭中遭遇了幾近全滅的悲慘結局。
從本質上講,斯巴達-Ⅲ屬於"用人命換時間"的高級炮灰,負責訓練他們的科特對此相當不滿。他認為,斯巴達戰士理應獲得更好的結局。科特瞞過艾克森上校,挑選了多位素質出色的學員,將他們從危險的自殺式任務中剔除,調往其他安全性更高、待遇更好的單位,這些人組成了《致遠星》中的Noble小隊。不同於士官長等海軍特戰部的斯巴達-Ⅱ,Noble是一隻由三期戰士主導、隸屬陸軍的特種部隊。他們擁有媲美斯巴達-Ⅱ的先進裝備,換上了帶有能量護盾的雷神錘MKV裝甲,從炮灰戰士逐漸變為了久經沙場的老兵。但與大部分斯巴達一樣,他們也逃不過在致遠星戰役中隕落的命運。
《光環4》中登場的斯巴達-Ⅳ是由ONI局長——帕拉格斯基上將親自提出的計劃。上將原本希望讓艾克森上校和哈爾茜博士共同培訓四期戰士,但艾克森在保衛火星的戰鬥中被俘身亡,哈爾茜自致遠星淪陷後就陷入了失蹤狀態,ONI只得在這兩人缺席的情況下獨自開展項目。斯巴達-Ⅳ回歸了一期戰士的招募方式,直接從成年軍人中選擇志願者。他們裝備第二代雷神錘裝甲(GEN2),同樣擁有能量護盾。一部分斯巴達-Ⅳ被分配到了新銳戰艦無限號(Infinity)上,他們會在安魂星與士官長相會。
斯巴達計劃對於ONI並不僅僅意味著榮耀,隨著人類—星盟戰爭的結束,一些鮮為人知的黑暗歷史也逐漸浮上水面。哈爾茜綁架大量幼童作為斯巴達-Ⅱ計劃的兵源,為了防止孩子的父母察覺到異樣,她克隆了75個人類作為替代品,將其送回他們原本的家庭。UNSC的克隆技術並不完善,複製人有致命缺陷,會在幾年內迅速死亡,讓這些家庭蒙受了巨大悲痛,而這一切都是哈爾茜瞞著上級執行的計劃,並沒有經過高層批准。ONI局長帕拉格斯基對此憤慨不已,在哈爾茜從奧星內部的盾世界現身後,她立刻以叛國罪將其逮捕。
在無限號上訓練的斯巴達四期戰士
諷刺的是,斯巴達-Ⅱ的初衷是平定內亂,但這一計劃卻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內戰之源——叛亂分子斯塔福·森茲克是二期戰士娜奧米-010的親生父親,他的妻子在女兒的克隆體去世後悲痛欲絕,自殺身亡,但他認出了這個複製人並非自己真正的女兒。出於對女兒遭受綁架的憤慨,斯塔福加入反對UNSC的組織,成為了一位叛軍。與星盟的戰爭結束後,內戰再次成為了人類的嚴重問題。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