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的老南京人陳宗霞是教育部門官方海選出來的南京方言發音人。日前,她來到南京市檔案館,為南京大學部分師生和周邊居民,講授說好純正老南京話的訣竅。
南京話「有音無字」現象多
到場的南京市教育局語言文字工作處負責人介紹,遴選方言發音人標準非常嚴苛,要求本人三代以上南京人、出生在老城區、從小到大學習工作從沒有離開過南京,而且配偶也要求是南京人。2010年,陳宗霞從400多個報名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官方認定的南京方言發音人,還為江蘇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錄製了大量方言資料。
陳宗霞在講座中介紹,老味道的南京話,簡而言之有五大特點,根據這五大特點,就能判斷一個人南京話標準不標準:第一是兒化音和捲舌音多。比如「額頭」叫「頭腦殼兒」、「眼睛」叫「眼兒」,發音「兒」的尾音時,還要把舌頭捲起來。第二在於有些詞的發音,嘴唇往往要撅成喇叭形狀,因此「a」、「e」等音就會變成「o」、「oa」,例如,「樂呵呵」變成「落嚯嚯」、「媽媽」說成「moa moa」。第三在於平舌、翹舌音的轉化。陳宗霞舉例說,如「張老師」這個詞,如果是20世紀前半葉出生的南京人,就會讀成「張老斯」,如果是20世紀後半葉出生的,就會讀成「臧老師」,前者更接近老南京話的發音特點。第四個特點在於南京話有很多屬於「有音無字」,例如,「擰乾」叫「jiu幹」、「調皮」叫「yan」、「窗簾」叫「luo zher」等等。
蟑螂叫做「灶馬雞」螃蟹叫「八隻腳」
南京人幽默地將螃蟹稱為「八隻腳」。
最後一個特點,是南京方言中多用「土話」,有些土話非常有趣生動,例如,風乾後切碎用麻油拌著吃的青菜心叫「油不茲」、土豆叫「洋山芋」、廁所叫「茅斯」、螃蟹叫「八隻腳」、白魚叫「翹嘴巴兒」、蟑螂叫做「灶馬雞」、小男孩叫「公雞頭兒」、肥皂叫「洋胰子」、水泥叫「洋灰」、花生米叫做「生果仁兒」、硬幣叫「銀角子」等。
講座的最後,陳宗霞和語言老師還一起朗誦了《再別康橋》,語言老師用純正的普通話朗誦,陳宗霞用老南京話朗誦,徐志摩浪漫的詩句,被搬到南京話中,別有一番意趣,瞬間有了讓人忍俊不禁的喜感。
計劃出版南京話讀本
南京市檔案局史料開發利用處副處長王偉告訴記者,目前,南京市檔案館已經和陳宗霞籤約,近期還將專門掛牌「陳宗霞工作室」,特別是在寒暑假時節,組織公益的南京方言培訓,並在校園、社區舉行方言文化宣傳活動。
同時,市檔案館正在和教育部門洽談,一方面系統、完整梳理南京話發展脈絡,另一方面精心設計構思,計劃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出版吸引青年人群體的南京話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