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根基動搖面臨「大改」 原子量非定數

2021-01-07 搜狐網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今天有人辭職,明天有人離婚,剛剛建好的大樓可能兩年又被拆了,這個世界還有什麼不變呢?可能有人會說「元素周期表」。但是,元素周期表根基也在動搖,以前認為「原子量」是雷打不動的,現在看來,這只是一個傳說。

  起因 原子量原來非定數

  元素周期表是人類最偉大、最美麗的創造之一,以簡潔的形式包含了無窮的奧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懂它。拿出一份元素周期表,看看任何一種元素所在的格子,都會發現裡面有一上一下兩個數字,上面的數字小,下面的數字大;上面的數字是整數,下面的數字是小數。上面的那個數叫「原子序數」,指的是該元素原子中含有的質子數,決定該元素的化學性質。而下面的數字就是這裡要說的「原子量」。原子量體現著原子的相對質量。但是,同一種元素的不同原子的相對質量並不相同,比如大多數的氫原子,只有一個質子,而沒有中子,原子量是1,但是有少數的氫原子有一個或兩個中子,原子量分別是2和3,它們分別被稱為「氘」和「氚」,統稱「重氫」。

  於是國際理論和應用化學組織規定,原子量是一種元素所有同位素原子的平均質量。比如說,原子量為1的氫的數量比較多,而原子量為2、3的氘和氚的數量比較少,平均下來氫元素的原子量是1.00794。

  完美無缺是吧,但是,這其實只是一種「幻覺」。為國際理論和應用化學組織工作的美國穩定同位素實驗室的泰勒·柯普倫(Tyler Coplen)表示,原子量是個「流連不去的誤解」。同學們,看出問題所在了嗎?原子量的依據是各種同位素在宇宙中的相對含量,化學上叫「豐度」,但是人類怎麼可能知道宇宙中各種同位素的豐度呢?現在中學課本上的原子量,只是科學家根據有限的採樣計算來的。柯普倫表示,教師對他們的學生說「原子量在自然界中是基本常數」,但它們不是。

  比如說,地球上的水蒸氣從赤道向兩極運動,那些含有更多的氘和氚的水蒸氣會稍重一些,更早地落到大海裡。所以,熱帶海域中的氘和氚總是比極地海域要多一些。再比如說,氧-18或稱「重氧」更願意待在冷的地方,所以水被凍成冰之後,它裡面會融解更多的氧-18,也就是說冰塊中重氧的含量更多。而橘子樹會在其體液中富集更多的氘,這讓我們喝的橘子汁裡面含有比環境中多4%的氘。

  科學家們對我們的世界了解得越多,越發現同位素豐度這東西真是捉摸不定。「不斷的新的同位素測量讓原子量不斷變化」,柯普倫說,「這讓我們瘋狂,2010年IUPAC剝奪了10個"惹麻煩"的元素的原子量,它們分別是氫、鋰、硼、碳、硫和氮。」

  應用 同位素其實很有用

  雖然同位素在化學上若了不少麻煩,但科學研究上還真離不了它。通過對不同區域同位素豐度的了解,科學家可以知道很多物質來源於何方。

  比如說,通過測量象牙裡的某些同位素的量,就可以知道這頭象吃的是草還是樹葉。

  再比如說,運動員可能會非法服用睪丸酮以促進肌肉生長,那麼檢驗人員是如何知道尿樣中的睪丸酮是運動員自己分泌的,還是從外界攝入的呢?答案是,藥用睪丸酮是從植物中提取出來的,它含有的碳同位素配比和人體分泌的睪丸酮不同,由此可以知道運動員是否服用禁藥。

  同位素還是犯罪現場調查的有力工具。在上世紀90年代,奧地利曾經發生過一次嚴重的鐵管炸彈爆炸事件,數人在爆炸中喪生。因為炸彈都是使用平常易得的原料製作,很難追蹤其來源,所以此案的偵破一度陷入僵局。後來法庭科學家終於發現,一個炸彈的石膏底座裡含有比平均數多得多的重氫,這樣就把調查人員引向了一個疑犯的起居室,這裡的重氫富集度也相當高,調查人員終於掌握了足夠的證據指控疑犯。

  而柯普倫最喜歡的故事是,一個美國司機從佛羅裡達州買橘汁,運到堪薩斯州,在這裡兌水,冒充「鮮橘汁」出售。通過同位素檢查,發現橘汁裡的水是堪薩斯州的自來水,於是這個造假的司機遭到了起訴。

  解決 單一數改成上下限

  既然元素的原子量沒有定值,而且同位素豐度測量有著巨大的實用價值,所以國際理論和應用化學組織就設想出了一種「顛覆性」的標註原子量的方法,一改用一個數字標註的方法,改為上下限標註法。比如說氫的原子量是[1.00784;1.00811],表示在地球上發現的含氫的物質中,氫原子最小的平均質量是1.00784,最大的平均質量是1.00811,鋰、硼、碳、硫和氮這幾種元素也獲得了新的原子量,而氦、鎳、銅、鋅、硒、鍶、氬和鉛正在「接受調查」。

  這個名單還會擴大嗎?可能會,但變化不會太大。因為有些元素,比如說氟、鋁、鈉、金和17種其他的元素都只有一種原子質量,沒有同位素。而那些放射性元素,則變化太多,根本不可能算出其「準確」的平均質量。比如鈾這種元素就有234、235、238三種同位素,它們分別會衰變成釷229,釷230,釷234,而且半衰期還不一樣,其比例是時時變化的,所以,也就沒可能也沒必要確定它們的「豐度」分別是多少了。

  連結

  原子量如何計算

  因為原子的質量很小,用實際的質量表現很不容易,所以國際權威機構「國際理論和應用化學組織」(IUPAC)規定,以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的1/12作為一個單位,每種元素的原子量以這個單位的倍數表示。比如說,金子的原子質量正好是這個單位的196.967倍,所以它的原子量就是196.967。國際理論和應用化學組織規定,元素的原子量是所有同位素的平均質量。它的依據是各種同位素在宇宙中的相對數量,這個數量被稱為「豐度」。比如氯有原子量為34.969和原子量為36.966兩種同位素,豐度分別為75.77%和24.23%,所以氯元素的原子量是「34.969×0.7577+36.966×0.2423=35.453」。 (劉錚)

(責任編輯:UN100)

相關焦點

  • 元素周期表面臨「大改」
    可能有人會說「元素周期表」。但是,元素周期表根基也在動搖,以前認為「原子量」是雷打不動的,現在看來,這只是一個傳說。起因 原子量原來非定數元素周期表是人類最偉大、最美麗的創造之一,以簡潔的形式包含了無窮的奧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懂它。
  • 元素周期表面臨「大改」-元素,周期表,修改 ——快科技(驅動之家旗...
    可能有人會說「元素周期表」。但是,元素周期表根基也在動搖,以前認為「原子量」是雷打不動的,現在看來,這只是一個傳說。起因 原子量原來非定數元素周期表是人類最偉大、最美麗的創造之一,以簡潔的形式包含了無窮的奧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懂它。
  • 化學元素周期表大洗牌 10元素原子量重新標註
    據美國媒體16日報導,自從冥王星在2006年被太陽系除名以來,現在最震撼科學界的大事,當數化學元素周期表進行了全面改動,十大化學元素的原子量將用區間方式標註。變化十大化學元素原子量將以區間代替定值變化後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將標出原子量範圍,而非以往的固定原子量。共有十大化學元素在自然狀態下的原子量進行了修改,它們分別是:氫、鋰、硼、碳、氮、氧、矽、硫、氯和鉈。
  • 盤點9大書本常見錯誤概念:元素原子量並非不變
    調整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原子量並非恆定不變  我們很可能認為元素周期表是永恆不變的,然而,情況並非如此。首先,不斷有新元素填充進來,物理學家利用更小的原子創造出了這些新元素。現在,不斷有科學發現衝擊著元素周期表看似堅不可摧的堡壘,我們開始逐漸意識到:元素的原子量並非恆定不變。  原子量有兩種:原子原子量和元素原子量。
  • 元素周期表
    認為門捷列夫完全按照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列元素周期表是不妥的。
  • 科學網—元素周期律的發現
    門捷列夫誕辰175 周年郵票 1869年3月,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在聖彼得堡大學召開的俄國化學會議上,宣讀了題為《元素的性質和原子量的關係》的論文,向化學界公開了他的首張元素周期表。
  • 科學趣談|元素周期表
    1864年,邁耶爾出版的《近代化學理論》中按元素的原子量遞增順序,論述了個元素的物理性質,之處元素性質與原子量之間的關係。邁耶爾與門捷列夫幾乎同時提出化學元素的周期性規律,邁耶爾的元素周期表與門捷列夫共同地方是都在表上給未發現的元素留有空位,按照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列。但二者不同的是,邁耶爾側重研究元素的物理性質,而門捷列夫重於元素的化學性質。
  • 誰發明了元素周期表?並非門捷列夫
    德米特裡·門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在1869年3月6日在俄羅斯化學會的演講中介紹了他基於原子量增加的元素周期表。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雖然是第一個在科學界得到認可的元素周期表,但它並不是第一個。
  • 元素周期表的「興衰」元素之間是否存在著內在聯繫呢?
    此外,在鈣與鈦之間,他也預言有一個元素(「類硼」)缺位。顯然,門捷列夫如果不是運用了聯想、想像、直覺等一系列形象思維方法,是不可能從「醞釀」進入「明朗」,完成這張具有創新價值的元素周期表的。1869年2月17日,門捷列夫排出第一張化學元素周期表,並在相關論文中明確指出:按照原子量大小排列起來的元素,在性質上呈現明顯的周期性。
  • 元素周期表到底是咋來的?
    在他的時代,人類一共發現了54中元素,在這些元素中,德貝萊那發現:鋰和鉀的原子量的平均數與鈉的原子量非常接近;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鈣,鍶,鋇、硫,硒,碲,以及氯,溴,碘之間。也就是說,他發現了元素的排列是有規律可循的。
  • 科學史上365天——元素周期表誕生
    在門捷列夫時代,人們所知的元素一共只有63種,對原子的結構更是一無所知,不僅元素大家族的信息不完整,許多元素所公認的原子量和化合價也並不準確。在這種情況下,確認出它們的周期關係並不容易。1834年2月7日德米特裡·門捷列夫生於西伯利亞託博爾斯克,1856年獲得化學學位後,他擔任了彼得堡大學教師。
  • 化學史|(一)元素周期表的發現
    他不分晝夜地研究著,探求元素的化學特性和它們的一般的原 子特性,然後將每個元素記在一張小紙卡上。他企圖在元素全部的複雜的特性裡,捕捉元素的共同性。但他的研究,- -次又一一次地失敗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堅持幹下去。在一八六九年二月十九日,他終於發現了元素周期律。他的周期律說明:簡單物體的性質,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形式和性質,都和元素原子量的大小有周期性的依賴關係。
  • 溯源化學元素周期表
    >並且每組元素的中間元素的原子量,正巧約為前、後兩種元素原子量的算術平均值,比如鈉的原子量(23)正好是鋰(7)和鉀(39)原子量和的二分之一。這張周期表中,他將原來的豎行改成橫排,使同族元素處於同一豎行中,突出了化學元素性質的周期性。由此,元素(以及由它形成的單質或化合物)的性質周期性地隨著它們的原子量而改變的元素周期律正式確定。
  • 【化學世界】元素周期表--超詳細講解
    現代化學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創的,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依原子量大小並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元素周期表的雛形。經過多年修訂後才成為當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橫行稱為一個周期,一列稱為一個族。
  • 中國版《元素周期表》被定為新的國際標準
    本報西安12月3日專電標誌我國在元素原子量測定研究工作方面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的新世紀版《元素周期表》,近日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科院青海鹽湖所肖應凱研究員日前告訴記者,由中科院青海鹽湖所、西北工業大學和西寧市教育科研所,經過兩年潛心研究、測定和編撰的新世紀版《元素周期表》,在今年7月於澳大利亞布裡斯班召開的第41屆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大會上,被國際原子量與應用化學會(IUPAC)確定為新的國際標準。
  • 來,帶你認識元素周期表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元素周期表嗎?它是一個大表格,包含了許多化學元素。接下來,我們就讓它來介紹一下自己吧。嗨,大家好!我叫元素周期表,在每一本化學教材的最後一頁,你都可以看見我的身影,我詳細有序地記錄著至今為止人類已知的所有化學元素。
  • 門捷列夫版元素周期表是如何誕生的?這得從打牌說起!
    最早體現出周期律的就是上圖這幾種元素。他立即注意到,按照原子量排列,原子量為7的鋰是當時的第二個元素,原子量為23的鈉是第九個元素,再往後,鉀是第十六,這些活潑的鹼金屬恰好每隔七個元素出現一次。比較類似的,鹼土家族也是一樣,滷素也是如此。
  • 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對未知方格的探索從未停歇
    誕生:站在巨人肩膀的門捷列夫1869年,年僅34歲的俄國彼得堡大學化學教師門捷列夫,在聖彼得堡化學協會例會上,發表了論文《元素性質與原子量的關係》,闡述發現的元素周期規律,以及能包含所有已知63種元素的元素周期表。
  • 化學界的寶圖-元素周期表
    化學周期表就是化學元素的『坐次表」,每個元素該坐在哪一行,哪一列,表上都寫得清清楚楚。在化學和物理學教科書裡,各種手冊裡,甚至連常用的小字典裡都印著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發現,是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創舉,對於促進化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這張表,人們便會想到它的最早發明者一門捷列夫。在1869年2月19日,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
  • 中國科研人員編撰元素周期表被定為新的國際標準
    新華網西安12月2日電 中科院青海鹽湖所、西北工業大學和西寧市教育科研所的科研人員經兩年潛心研究,測定編撰的新世紀版《元素周期表》目前被國際原子量與應用化學會確定為新的國際標準。  這標誌著中國元素原子量的測定研究已經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