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汙泥處置研究新進展

2020-12-03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 要】油基鑽屑是油氣資源在勘探和開採的鑽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典型危險廢棄物。本文首先將現有各類繁雜 技術劃分為處置技術和處理技術,再通過進一步細化分類,系統綜述了每項技術的原理、優缺點及應用潛力,總 結出了「環保達標、經濟可行」的處理處置基本原則,指出高值資源化是未來的研究方向之一。

油基鑽屑是採用油基泥漿在進行鑽井作業中產生的一種含油汙泥,已被列入 2016 年版《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廢物類別:HW08)。無論是海上鑽井平臺還是內陸油氣田,均遠離人群居住地,油基鑽屑最初 被直接丟棄,直到上 20 世紀 70~80 年代,人們才逐步意識到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自此,各個 國家和地區開始制定相應的排放標準,且日趨嚴苛。我國質量技術監督局於 2008 年頒布了《海洋石油 勘探開發汙染物排放濃度限值》,規定:渤海區域不得排放任何含油鑽井廢棄物,其他一級、二級和三 級海域的排放標準分別為含油率不得超過 1%、3%和 8%,且 Hg 和 Cd 的含量分別不得超過 1 mg/kg 和 3 mg/kg。2015 年我國正式實施新環保法,對油基鑽屑這類危險廢棄物的管控和安全處理處置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具體實施細則規定:在產生、儲存、運輸和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含油汙泥均不得落地。迫於環保壓 力,各類新舊技術紛紛湧現,研究用於油基鑽屑的處理處置。

在現有文獻中,一般將處理技術和處置技術放在一起討論,但它們有本質區別:處理是指弱化或去除 油基鑽屑中的汙染物,而處置則是為油基鑽屑尋找最終歸宿。據此,本文通過細化分類,系統綜述了現有各種處置技術和處理技術,包括技術原理、優缺點及應用前景,並展望了未來發展方向。

1、 油基鑽屑處置技術

最初的油基鑽屑被直接丟棄,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也可視為一種處置技術。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處理技術才逐漸出現,因此對油基鑽屑而言,是「先有處置技術,後有處理技術」。隨著環保法規的逐步加強, 大多數的處置技術已不被推薦用於直接處置,而僅作為油基鑽屑預處理後剩餘殘渣的最終處置方法。由於 海上鑽井平臺和內陸油田地理環境的顯著差異,下文將分此兩種情況進行討論。

1.1 海上鑽井平臺油基鑽屑的處置技術

1.1.1 棄海

若油基鑽屑不經過任何預處理,直接丟棄到海洋中,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極難恢復的破壞,此種處 置方法現已被禁止。但如果通過預處理後達到了相關排放標準,剩餘殘渣則可以棄海。這是一種操 作最簡單、成本最低的海上處置技術。ALMEIDA 等從環境、經濟、安全和技術 4 個方面綜合分析了棄 海、回注、運回內陸微波熱解、運回內陸集中處置 4 種處置技術,認為棄海仍然是目前最適用的技術。雖 然該技術會造成一定的環境汙染,但在法律允許的海域經預處理達標後棄海,仍然是目前海上平臺油基鑽屑處置技術的首選。

1.1.2 回注

回注是將油基鑽屑注入到海底安全地層或已完成開採的廢井中。該技術可實現油基鑽屑的大批量處理,其關鍵在於選擇回注工藝和安全地層,需保證既不洩露、又不影響平臺的繼續開採。2001 年康菲 石油公司與中海油合作,在渤海蓬萊 19-3 油田實現了國內第一次油基鑽屑的回注,有效處置了 4 800 m3的油基鑽屑和 720 m3 的油泥。相比棄海,回注無需預處理除油,但增加了研磨和調製工序,需高壓回注 設備,且儲存地層有洩露風險,適用性在ALMEIDA 等分析的 4 種技術中僅排在末位。

1.1.3 運回內陸

對於不具備棄海和回注條件的海上平臺,將油基鑽屑運回內陸是唯一的選擇,其最終處置方式與內陸油田油基鑽屑一樣,但多了從海上運輸回內陸的工序,因此費用要高於採用同樣處置技術的內陸油基鑽屑。在 ALMEIDA 等分析的 4 種技術中,運回內陸後微波熱脫附和運回內陸後在危廢廠集中處置的適用 性分別排在第二、第三位,介於棄海和回注之間。

1.2 內陸油田油基鑽屑的處置技術

1.2.1 土地耕種

該方法與海上鑽井平臺的棄海法對應,是將油基鑽屑直接或調製後分撒在荒地、耕地上,利用土壤中原有的微生物菌群自然分解其中的有機物,另一種類似方法是利用溼地微生物降解油基鑽屑。該方法 環境風險極大,油基鑽屑中的有機物、重金屬和鹼性鹽均會分散到土壤中,進一步造成水體和大氣汙染。有機物中的瀝青、蠟質等大分子物質經過很長時間均不能降解完全,分解周期可長達幾年。即便如此, 該方法無需刻意培養微生物,操作簡單,成本低廉,在國外部分地區仍有應用。但我國土地資源緊缺,溼地寶貴,在國內是被禁止的處置技術。

1.2.2 填埋

填埋與海上鑽井平臺的回注法對應,是將油基鑽屑掩埋到地下的一種處置方法。最初的內陸油田油基鑽屑不經處理直接填埋,發展到後來經固化後填埋,近年來則一般作為油基鑽屑預處理除油後殘渣的最 終處置。油基鑽屑的填埋要求殘渣含油率不超過 3%,填埋深度應介於地表 1.5 m 以下和地下水水平面 1.5 m以上。該方法操作簡單、成本低廉,處理量大,是目前內陸油田應用最廣的處置技術。

1.2.3 資源化利用

油基鑽屑屬於固體廢物,無論採用何種技術處理,其中的固體顆粒都不會消失,需為其尋找最終歸宿。一類是將其返回大自然,如前所述的棄海、回注、土地耕種和填埋;另一類則是將其資源化利用,這是目 前最推崇的處置技術,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資源化利用技術主要是利用油基鑽屑中的 SiO2、BaSO4 等無機組分作為建築材料,包括鋪路基材、水泥熟料、免燒陶粒、免燒磚、輕骨料和燒結陶瓷等。它們的資源化成本依次增加,同時產品的附加值也隨之提高。建材利用的關鍵是要因地制宜,根據當 地的地理環境和實際需求選擇利用方式,既要保證材料性能,又要滿足環保要求。近期,波蘭的 HEJNA等則將油基鑽屑製作成生物複合材料 ε-聚己內酯的富矽改良劑,為其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2 油基鑽屑處理技術

根據油基鑽屑中汙染物(主要是有機汙染物)處理後的歸趨,本文將油基鑽屑處理技術歸納為限制技 術(僅控制汙染物擴散遷移)、分離技術(僅分離去除汙染物)和降解技術(分解汙染物)三大類。

2.1 限制技術

前文已述的回注和填埋均可歸屬於該類技術,但回注和填埋是將油基鑽屑直接處置,而不僅是處理技 術。此外,穩化/固化法也屬於限制技術,且僅為處理技術,固化產物需通過填埋或資源化利用進行最終處 置。穩化是通過化學、物理的方法將有毒有害的物質轉變為低溶解度、低遷移率和低毒性的物質,而固化 則是在廢物中加入固化劑,使之轉變成為不可流動的固體或者緊密固體的過程,二者一般通常同時發生。採用的固化劑主要包括水泥、粉煤灰、高碳灰、生石灰和其他自製固化劑,一般為二元及以 上的混合固化劑。穩化/固化法的根本是抑制有機物、重金屬和氯離子等汙染物的遷移。若直接固化油基鑽 屑原樣,因其含油率高,會導致固化體內的水合晶體間斷,隨著時間推移有龜裂的可能,加大了二次汙 染風險;若固化對象為除油後的鑽屑殘渣,則該風險可大幅降低,但又增加了預處理工序。KOGBARA等提出了將生物強化技術與穩化/固化法相結合,既可降解有機物,又可固定重金屬,實現同步處理。雖然穩化/固化法存在汙染物洩露的二次汙染風險,但因成本低、操作簡單,仍是目前內陸油田普遍採用的一種處理技術。

2.2 分離技術

2.2.1 化學清洗

化學清洗法是採用破乳劑、表面活性劑等試劑降低油水界面張力、改變潤溼性、破壞油水剛性界面膜 並增強乳化性,再結合離心、振動篩分和壓濾等機械分離技術,實現油基鑽屑中有機物洗脫分離的方法。清洗劑可以是單個試劑,也可以是多種復配。水的界面張力隨著溫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溫水的清 洗效果更好。利用超聲波的空化作用及其附帶效應可強化傳質過程,與化學清洗聯合可促進汙油的脫 落和清洗效果。CO2 切換式溶劑清洗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技術,通過通入和排出 CO2 以改變溶劑 的極性、親水性和離子強度,分步實現對油基鑽屑中有機物的萃取分離和油回收,而溶劑則循環使用。化學清洗的條件溫和,成本較低,但清洗後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增加了後續處理難度。

2.2.2 萃取法

萃取法是基於「相似相溶」原理,將油基鑽屑中的有機物萃取分離的方法。單海霞等採用咪唑類離子液體,在液固比 1∶1、pH>7、20 min 的優選條件下,油基鑽屑除油率大於 85%,離子液體損失率小於1%,可重複使用 6 次。此外,超臨界 CO2 萃取是利用超臨界態下CO2(pc>7.38 MPa,Tc>31.06°C)獨特的 理化性質,實現對油基鑽屑中有機物的高效、快速提取。該方法的萃取效率顯著優於化學清洗法,但 其缺點是需在 18~25 MPa 的高壓下進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規模工程應用。

2.2.3 熱處理法

熱處理法是採用加熱的方式將油基鑽屑中的揮發性物質(水和輕質油)和半揮發性物質(重質油)分離的技術,氣液產物經冷凝分離後,油分得到回收,廢氣、廢水再另行處理。已有研究表明:油基 鑽屑經過不超過 350°C的熱解,其含油率已可降至 1%以下,而進一步提高溫度,處理效率難以再明顯提高, 但能耗卻顯著增加。抽真空可降低揮發分的飽和蒸氣壓,從而可進一步降低加熱溫度。加熱方式也是 熱處理的關鍵因素,需保證加熱的均勻性,避免死區以及受熱面結焦結垢,由此誕生了電磁加熱法和微波加熱法。其中,英國諾丁漢大學的SHANG 等自 21 世紀初便開始研究微波熱處理油基鑽屑,目 前已做到中試,處理量為190~300 kg/h,每噸能耗為150 kW·h。

2.2.4 亞臨界水熱萃取法

該法是採用亞臨界水(100~374 °C,0.1~22.1 MPa)為溶劑的一種萃取分離技術,已被廣泛用於天然產物提取、樣品分析測試前處理和有機汙染土壤修復等方面。萃取法和熱處理法的處理效果普遍優於化 學清洗法,而亞臨界水熱萃取則兼具這兩類技術的優點。首先,亞臨界水具有與常見有機溶劑接近的介電 常數,使其可作為一種綠色溶劑溶解油基鑽屑中的有機物,起到類似於萃取法的「溶解」作用;其次,亞 臨界水熱萃取的操作溫度一般在 150~350°C 的範圍內,正好與現有低溫熱解的溫度範圍重合,可起到類似 於熱處理法的「熱脫附」作用。基於此,本文作者提出了亞臨界水熱萃取處理油基鑽屑的方法,採用自 主設計的水熱萃取裝置,對重慶某兩種頁巖氣油基鑽屑分別開展了亞臨界水動態萃取和靜態萃取研究, 發現萃取溫度是最關鍵的參數,處理效果明顯優於單獨的二氯甲烷萃取或低溫熱脫附,在 1.5 MPa、200°C 的動態萃取條件下即可將含油率降至 1%以下。

2.3 降解技術

限制技術僅控制汙染物的擴散,分離技術僅降低含油率,而降解技術則是唯一以分解有機汙染物為目的處理技術,其產物為對環境無害的小分子物質,剩餘殘渣可填埋、資源化利用或直接排放到環境中。

2.3.1 生物法

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活動,以油基鑽屑中的有機物為碳源,將其分解為水和CO2 等小分子 物質的方法。堆肥是目前報導最多的一類油基鑽屑生物處理技術,一般會加入稻草、木屑等疏鬆劑和氮、 磷等無機營養元素,以強化處理效率。SORHEIM 等採用蚯蚓堆肥法分別處理了以烷烴和礦物油為基 礎油的鑽屑,其處理效率顯著優於普通堆肥法。接種菌劑也可以提高處理效率,菌劑可以是馴化菌,也可 以是專用菌。但該法存在一些不足:處理周期仍然較長,仍難以分解瀝青、膠質等大分子物質,降解過 程可能會導致部分有機物的揮發或產生甲烷等有機氣體,且目前還鮮有考察重金屬和鹽類在處理過程中遷 移轉化的研究。即便如此,該技術處理量大、成本低,可有效降解油基鑽屑中的烷烴和多環芳烴,降解後 可基本滿足目前 1%含油率的排放要求,是目前廣泛研究和應用的處理技術。

2.3.2 焚燒法

焚燒法是採用專業設備,在 1 200~1 500°C 的高溫下,將油基鑽屑中的有機物徹底氧化,實現減量化和無害化的技術。相比生物法,焚燒法高效且徹底,但成本較高。王麗芳研究了某含油率 19.41%的油 基鑽屑在1000°C 以內的燃燒特性,發現在100~300°C和500~750°C為有機物分解為小分子烴類的階段,800~1000°C 為小分子烴類的徹底降解和無機物 CaCO3、CaSO4 的分解階段;尾氣以 CO2 和 SO2 為主,其 中 SO2 來自無機物分解,溫度不易超過 850°C。陳忠等以四川大安寨油基鑽屑和廢棄水基泥漿為添加劑, 與宜賓貧煤復配為改質型煤,在三者間優選質量配比為 35∶9∶35 的條件下,型煤發熱量和固硫率符合潔 淨型煤標準,並優於普通市售型煤。王梅通過添加改質劑將含油率在 15%左右的某兩種油基鑽屑進行 改質,製成含 75%(w)油基鑽屑的流體燃料,其熱值超過了水煤漿一級標準,並代替煤炭實現了化 工廠燃煤鍋爐的現場示範,成本僅為 800~1 000 元/t,顯著低於傳統的直接焚燒處理。

2.3.3 超臨界水氧化法

超臨界水氧化法是以超臨界水(t>374 °C,p>22.1 MPa)為反應介質,在空氣、氧氣等氧化劑的參與下,將各類有機物氧化降解為 H2O 和 CO2 等無機小分子物質的高級氧化技術,處理過程不會如焚燒那樣產 生二噁英等有害氣體。該技術特別適用於油基鑽屑這類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危險廢棄物的末端處理。張欽明等採用連續式反應器研究了陝西長慶油田鑽井廢液的超臨界水氧化降解,在 23~30 MPa、500~600°C、30~600 s 的條件下,COD 去除率普遍超過 90%,反應過程符合一級動力學。本文作者採用間歇釜式反應器, 系統研究了重慶某頁巖氣柴油基鑽屑的超臨界水氧化降解過程,發現溫度、過氧量和反應時間均顯著影響 有機物的分解,其降解過程為均相和非均相反應的耦合過程;在 500°C、10 min 和 2.5 倍過氧量的條件下, 總有機碳去除率可達到 89.2%,重金屬幾乎全部被穩定在固體殘渣中。在此基礎上,根據油基鑽屑的 理化特性和超臨界水氧化降解過程,設計開發了一套 2 L/h 的連續式超臨界水氧化裝置,分別對柴油基 鑽屑和白油基鑽屑開展了連續式超臨界水氧化處理,總有機碳去除率分別超過了 98%和 95%,殘渣為磚紅色無機固體顆粒,可直接排放到環境中。該技術的處理效果為三類降解技術之首,且其設備緊湊,可開發 出撬裝式裝置,運輸至所需井場,實現就地處理,而就地無害化是目前最推崇的處理方式。但該技術的 運行條件較為苛刻,成本偏高,且因高灰分、大比重的原因,給連續處理的進、卸料帶來了困難。

3 、結語與展望

鑑於目前尚無可替代油基泥漿的環保型鑽井液,油基鑽屑成為了我國各類油氣田在開採過程中的必然 產物,其安全處置處理已然成為了環保難題。對於處置技術,雖然建材利用可實現資源化,但棄海和填埋 依然是海上平臺和內陸油田的首選。對於處理技術,雖然湧現了CO2 切換式溶劑萃取、超臨界 CO2 萃取、 水熱萃取、微波熱脫附、超臨界水氧化等新型技術,但在實際應用中,目前仍以傳統熱解、化學清洗和生 物降解為主。因此,傳統技術要克服現有弊端,新技術要推廣應用,需綜合考慮以下兩個因素:

(1)環保達標。這是油基鑽屑處理處置的基本要求。目前,海上鑽井平臺已有《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汙 染物排放濃度限值》,而內陸油田卻尚無與之對應的標準,只能參考其他相關標準。含油率是最重 要的處理指標,根據後續殘渣處置方式,其限值介於 0.3%~8.0%,普遍採用 1.0%。但僅考察含油率是不夠 的,重金屬含量、鹽含量、氯離子含量等輔助指標,以及在處理過程中的二次汙染也應受到重視,而在現 有研究中卻少有提及。因此,一方面應儘早出臺針對內陸油田油基鑽屑的排放標準,以規範現有處理處置 市場;另一方面,除含油率以外,應同時關注其他汙染物的遷移轉化,避免二次汙染。

(2)經濟可行。已有一些技術可安全、徹底、環保地處理油基鑽屑,但因成本原因而暫時難以應用。因此,新技術要替代傳統技術,除具備更好的處理效果外,還需將成本降至與傳統技術相近甚至更低。控 製成本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一是優化、簡化新技術的處理工藝;二是回收鑽井泥漿、基礎油;三是資源化 利用處理殘渣。建材利用是目前主要的資源化途徑,但其投入產出比偏低,且市場接受度受限。因此,深 入挖掘油基鑽屑中的有效成分,將其加工為高附加值產品,則是未來的研究方向之一。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技術+流程+案例】煉油廠含油汙泥處理技術進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煉油汙水處理場的隔油池、浮選池和生化處理系統會產生大量汙泥。這些汙泥經混合後脫水,形成含水率在80%左右的泥餅,外運填埋處置。該泥餅含油率為5%~20%,且含有多種重金屬以及硫化物、苯系物、酚類等,散發惡臭氣味。在《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該類汙泥被歸類為HW08廢礦物油類危險廢物。
  • 淺談油田含油汙泥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現狀分析
    各大油田為了解決含油汙泥的排放和處理問題,制定了相關標準制度,建立了含油汙泥處理站,實現了油田含油汙泥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本文對油田含油汙泥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現狀進行了分析。含油汙泥如果得不到妥善處理,其中的石油類組成部分會發生揮發,致使油田相關區域空氣中的烴的總濃度超過國家標準,到處散落和隨意堆放的含油汙泥還會汙染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水中石油類和COD等指標嚴重超過國家標準。在含油汙泥中還存在很多石油類、苯系物、酚類、硫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質,甚至其中含有某些致病、致癌、致畸性、致突變等不良作用。本文對油田含油汙泥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現狀進行了分析。
  • 含油汙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油田含油汙水處理是油田礦場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重要課題。鑑於此,本文對含油汙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關鍵詞:含油汙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引言我國水資源緊缺。同時伴隨工業發展,近些年我國的環保形勢日益嚴峻。為此國家大力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倡導綠色化學。對含油汙水的處理工藝及關鍵技術進行探討正是符合了這一發展戰略。
  • 汙泥處理處置: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和汙泥項目 /生物汙泥密...
    原標題:汙泥處理處置: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和汙泥項目 /生物汙泥密閉式堆肥反應器助力中國堆肥行業發展/齊齊哈爾市餐廚、汙泥處置項目 全市第一家「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和汙泥項目」落戶贊皇/北京沃土:生物汙泥密閉式堆肥反應器助力中國堆肥行業發展/齊齊哈爾市餐廚
  • 技術研究 | 等離子體技術在處理汙泥中的應用探討
    近年來,等離子火炬技術作為引領科技前沿的技術工藝,因其經濟、高效,世界各國競相研究,並成功將該技術工藝廣泛應用於汙泥及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處置
  • 油泥處置技術全球掃描
    自2010年以來,國家越來越重視石油石化行業含油汙泥等固體廢物的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問題,陸續出臺了與含油汙泥相關的標準規範,用於指導含油汙泥的處理處置。2016年發布的《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將廢礦物油與含礦物油廢物(HW08)納入危險廢物名單,嚴格監管油田石化等行業產生油泥處置。2016年7月,陝西發布《含油汙泥處置利用控制限值》,確定了含油汙泥經處理後產生的汙泥宜用於鋪設油田井場、等級公路或用做工業生產原料,並明確了其PH值、石油類含量及含水率等項目的限值要求。
  • 間接熱解吸成套處理裝置 解決含油汙泥處理難題
    2015年10月18日,遼寧華孚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華孚環境)自主研發的專利產品——「含油汙泥間接熱解吸成套處理裝置」在遼寧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在大連組織的新產品鑑定會上通過了鑑定
  • 微生物技術處理固體廢棄物的研究進展
    該文根據以上分類,以涉重危廢、工業固體廢棄物這er種具有代表性的固體廢棄物為例,重點對這三種固體廢棄物的微生物處理技術的應用和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涉重危廢涉重危廢是固體廢棄物中有害固廢的一類,也是固體廢棄物處置管理中需要重視的一類廢棄物。
  • 汙泥處理與處置技術分析!
    填埋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處置技術,其優點是處置方法簡單、處理容量大、見效快、易行、成本低、不需要高度脫水、適應性強。但是汙泥填埋佔用土地面積大,在當今城市土地緊缺的情況下致使多數垃圾填埋場不願接受汙泥,另外管理體制存在問題,管理部門分不清責任。因此汙泥衛生填埋的前景不容樂觀。
  • 汙泥脫水的電滲透技術研究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深度脫水已經成為含油汙泥無公害處理的重要瓶頸問題,本文以電滲透技術作為突破口,分析其在含油汙泥脫水工藝的應用。本文首先含油汙泥的種類,然後簡述電滲透汙泥脫水技術的優勢應用原理,最後以試驗的方法詳細檢驗電滲透汙泥脫水工藝。
  • 22個汙泥處理處置案例詳解
    項目名稱:凱裡市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置中心項目推薦單位:安徽省通源環境節能股份有限公司項目所在地:凱裡市洗馬河街道新臺村項目類別:市政汙泥處理處置項目概況描述凱裡市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置中心是安徽省通源環境節能股份有限公司在凱裡市投資建設的BOT項目,總投資5620萬元,處理能力100t/d, 項目分兩期建設
  • 汙泥處理處置碳排放研究系列—— 厭氧消化工藝碳足跡研究
    本研究直接引用該方法,對汙泥處理處置不同工藝及環節的碳排放進行計算。除此之外,還通過查閱其它資料,對生物源排放、能量源排放、替代源排放進行劃分和計算。1 研究假設不同工藝的碳足跡與處理廠的規模、實際工藝、設備選型等都直接相關,本研究不考慮處理規模因素的影響,計算單位質量(1Gg DM)汙泥採用汙泥濃縮+厭氧消化+脫水+土地利用技術路線時的碳排放量,由於各個汙水廠與汙泥處理處置所在地距離均不相同,因此在此研究中暫不考慮汙泥運輸至處理廠消耗化石燃料所帶來的CO2排放。
  • 電鍍重金屬汙泥的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
    因此,對電鍍重金屬汙泥進行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綜合利用,國內外的學者們在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工作,取得了許多階段性的成果。文中對電鍍汙泥的各種無害化與資源化技術作一綜述,博採眾長,最終找到一種適應性強、能徹底解決電鍍汙泥問題的處理途徑。
  • 汙泥處理處置碳排放研究系列——碳排放研究背景及方法
    目前中國最大的排放源來自電力及熱力生產、工業及交通,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排放主體,實現這一目標仍然需要考慮其他碳排放,在快速推廣現有成熟低碳方案的同時積極尋找新途徑、發展新技術。2 短期氣候汙染物——甲烷第21屆聯合國氣候大會特別提出應重視短期氣候汙染物(SLCP),以獲得快速的氣候響應。
  • 汙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主流方法合集
    汙泥處理應當遵循減量化為主,資源化末端處置為輔的原則。採用減量化技術的前提是不影響汙水的正常處理。雖然汙水處理廠可通過新方法從源頭控制汙泥的產量,但每年仍有大量的剩餘活性汙泥產生,且經過預處理後,汙泥體積仍就非常龐大。
  • 【技術】膜分離材料在含油廢水處理中的研究進展
    【技術】膜分離材料在含油廢水處理中的研究進展行業快訊>【技術】膜分離材料在含油廢水處理中的研究進展【技術】膜分離材料在含油廢水處理中的研究進展工業水處理展工業生活含油廢水的排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損害,高效節能新型油水分離材料已成為研究熱點。
  • 高礦化度含油汙水處理中膜汙染特性研究
    (3)高礦化含油水:將長慶油田(環三聯站)採出水經過處理沉降後做為高礦化/ 懸浮物並含油試驗用水。其水質含有大量懸浮物,並含有有機質、微生物及其他腐蝕成垢因子(機雜)。高礦化含油用水水質指標如表1。1.2 汙泥:反應器在活性汙泥條件下運行試驗,活性汙泥來自鹹陽石化汙水處理站生物池,除特殊說明外,試驗過程中維持汙泥濃度在6 mg/L不變。
  • 盛大環境 | 汙泥處理處置技術綜述
    隨著環保督查力度的加大以及循環經濟渠道的興起,中國的汙泥處置已經迎來最好的時代,但其技術路線目前卻尚無定論。本文匯總現有汙泥處理技術,並展望未來主流技術路線。早期,由於缺乏嚴格的汙泥排放監管,我國汙水處理廠建設存在嚴重的「重水輕泥」現象。近年來,飛速增長的汙泥總量和巨大的潛在風險,使如何妥善處置汙泥問題逐漸成為公眾及業內人士共同關注的焦點。
  • 德國汙水汙泥處理處置政策及磷回收技術解析與啟示
    從德國汙水汙泥處置途徑的發展來看,由於協同焚燒投資相對較低,在德國曾是發展的主流方向,但隨著《汙水汙泥條例》的執行,德國將逐步轉向單獨焚燒處理,到2029年必將基本廢棄協同焚燒處理方式。德國汙水汙泥處理處置經驗可為我國汙水汙泥的處理處置提供有益借鑑。
  • 戴曉虎:汙水處理廠汙泥中病毒的賦存特性及處理處置過程中暴露風險...
    本文系統總結國內外汙水處理廠汙泥中病毒的賦存特徵、滅活特性、傳播途徑、風險防控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進展,並提出存在的問題,以便為疫情期間汙水廠汙泥中新冠病毒的風險防控,以及對未來加強相關方面的研究及標準制定提出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