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迅速及時地把新近發生的事實報導出去,最大程度地縮減新聞事實發生與報導出去這兩者之間的時間距離,以產生應有的社會效果,這是新聞報導的重要特徵,是新聞存活及構成新聞價值的重要條件,也是新聞的珍貴處所在。新聞時效即新聞時間性,是新聞報導必須堅持的一個基本要求。
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廣大新聞工作者的時間觀念也日益發生變化,並強烈意識到當今社會日益注重時效的趨向,紛紛起來同新聞報導的遲緩現象作鬥爭。但是,我們也應當承認,不少記者的時間觀念仍然較差,版面上用"最近"、"不久前"等彈性很大的字眼作時間根據的新聞仍然比比皆是,因此,如何克服新聞報導遲緩現象、增強新聞時效的任務仍很艱巨,並且是長時期的。
增強新聞時效是一個帶綜合性指標的問題,在我國目前物質基礎尚薄弱的情況下,要克服新聞遲緩,增強時效,筆者認為應當抓住下述環節:
1、新聞從業人口員的觀念要轉變、強化。當今時代是講速度、講效率的時代,各行各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亟需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報導的時間性就是富民強國的橋梁,也是新聞從業人員新時期群眾觀點的具體體現,新聞時效能不能增強,更是一個國家新聞事業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新聞從業人員應當站在時代高度看待新聞時效問題。這個觀念若不確立、強化,新聞從業人員就可能落伍,對工作就意味著褻瀆。
2、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作風修養要增強。作為記者,要儘快改變過去那種習慣在"低速公路"上行走的精神狀態,必須聞風而動,刻不容緩、爭分奪秒地採寫新聞稿件;作為編輯,要"熱件熱處理",不能慢條斯理,更不能搞稿件上的親疏和"論資排輩"之類;作為新聞單位其他方面的管理人員,要採取最經濟、有效手段,將有價值的新聞迅速及時地傳播、發送到受眾那裡。通過各個環節的能力合作,使新聞"成為冒熱氣的新聞"。上述各方面人員,記者往往更為主要,記者的工作作風修養不增強,採寫動作緩慢,那麼,其他方面人員的動作再迅速,也往往與事無補。因此,要求記者一旦獲取某個新聞線索後,迅速佔有理想的交通工具,在趕赴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後,又必須儘快佔有通訊工具,立即與自己服務的新聞單位溝通聯繫,一旦獲取有價值、有意義的新聞事實,隨時傳送給編輯部,力爭分分秒秒也不耽擱。
應當特別強調關於搶新聞和搶獨家新聞的問題。我們不能象從前那樣籠統、偏激地把搶新聞指責為西方資產階級記者的工作作風。搶新聞,即是搶時間,從心理學角度看,搶即競爭,競爭才能使事業產生動力,從而推動事業前進。更何況我們搶的社會是主義之新,爭的是社會主義之快,更應名正言順、理直氣壯。獨家新聞,即指第一個被發現並予以報導的新聞事實。從一定意義上講,能否經常搶到獨家新聞,是一張報紙有無份量、水平、特色的具體標誌之一,也是一個名記者的具體標誌之一。特別是在同一地區有幾家報紙、電臺、電視臺並存的情況下,搶新聞就顯得更為迫切和必要。當然,作為中國記者,在這個問題上還應注意兩點:一是注意搶和壓的辯證統一,即搶新聞要考慮政治、社會效果,應當在準確、無副作用的基礎上搶,而該壓的則壓,要服從一定的新聞政策與組織紀律。二是要剔除和排斥西方資產階級記者那種損人利己、不擇手段搶新聞的做法,遵守新聞道德。
3、採編人員的分工不宜過細。按照現有的體制,新聞單位對採編人員的分工過於細緻,跑工業的記者不能採寫"田"裡發生的新聞,跑大學的記者不敢跨中小學的門,即使分管以外的新聞事實蹦到面前,也不敢問津,唯恐有"搶人飯碗"之嫌。這種"黃牛角,水牛角,各管各"的現狀若不適時改變,將會繼續影響新聞時效。
新聞單位的人員設置、分工和工作範圍、程序等,應當適應新聞的規律,適當分工是可以的,也是需要的,但過細、過死,則無疑是作繭自縛。有人建議,記者只管抓頭題、抓快訊、抓短新聞,而專題調查、典型報導、經驗綜述、評論等,則可讓編輯或各行業的專欄作者採寫。也有人建議,記者不宜過於受行業、地區局限,可以"滿天飛",可以搞"下去一把抓,回來再分家",既利新聞時效,又利出名記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管說得有無道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廣大新聞工作者都希望探索新聞體制的改革,以利時效,以利我國的新聞事業的現代化。
4、先簡後詳地搞連續報導。為了贏得時間,面對一個新聞事實,特別是一個突發事件,記者可先就新聞的結果發一個簡訊,然後再通過深入採訪,就新聞事實、新聞事件的背景、起因、發展情況、影響範圍及各界的評述等,作有深度、連續的報導。因為簡訊的涉及範圍小,篇幅短,採寫周期就短,故容易發。如,許豔梅奪得第二十四屆奧運會女子跳水冠軍,有關報導當天僅發了個短訊,第二天起,才陸續報導該運動員的有關背景、賽前和賽時的心理狀態及各界對此事的反映。這種快慢相交、長短結合的做法,深得人們好評。
5、簡化審稿制度。新聞的特性要求人們,稿件除了在寫作、修改、排字印刷等必要環節上停留一段時間外,不應當在任何人的桌面上耽擱。新聞稿件大可不必篇篇送審,可審可不審的就不審。這是因為,審稿人一般都是各單位的負責幹部,工作較忙,送審稿往往得不到及時處理。即使非審不可的稿件,記者也應當事先說明理由、打好招呼,力求做到審稿人等送審稿,使送審稿做到"立等可取"。有人曾說:"送審即送命",此話雖說得偏激了點,但許多新聞稿件的時效"死"於審稿途中的現象是存在的,應當引起人們的關注。
西方通訊社新聞時效之所以快,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從記者採寫稿件到報導出去,中間沒有太多的環節,稿件到了編輯手中,一般只需幾分鐘時間就可發出,最快的僅一二分鐘。在西方編輯看來,遲發消息是丟臉的事。我國新華社在近幾年裡,對此也有了較大的動作,如對國內新聞報導的"今日新聞"中,規定凡屬事件性新聞,記者必須在事件發生後的兩小時內發到總社,特別急的新聞,經一道編輯處理就發,並沒硬性的審稿要求。
6、儘可能地更新通訊和交通工具。在當今發達國家,通訊技術自動化程度相當高,電子計算機進入了編輯室,記者配備電腦打字機裝置,編輯有電腦版面設計機,印刷工人有電子排字機,新聞從採寫到傳播出去,都採取自動化。加上交通工具的現代化,記者有轎車、摩託車甚至配備了直升飛機,因此,新聞時效當然得到保證。相比之下,我國就落後多了,拿我國的報業來說,採寫編排技術長期處於落後狀態,廣大記者普遍的還是靠一支筆、一個採訪本加兩條腿採集新聞,加上人工編排和人工澆鑄成模上機印刷,整個周期一般需要二十四個小時。用五十年代的設備承擔、完成九十年代的任務,新聞時效肯定要受影響。目前,我國的物質基礎還不豐富,想一下子改變現狀也不切合實際,但是,只要各有關方面予以重視,肯下決心,在一定程度上更新或改善通訊設備和交通工具,還是可能的。
7、組織強有力的多渠道發行網。比較上述環節,影響新聞時效的最主要癥結是發行問題。目前我國實行的還是"郵發合一"的發行制度,即由郵政部門統一辦理報紙訂購、計劃發行與傳遞工作。當然,這一發行網絡有其優越性,但因發行層次多,輾轉費時,加上近年來報刊量的激劇增加,這種發行網絡已越來越不適應需要,新聞報導的時間性受到較大損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的報刊訂閱率百分之九十一點六,居世界第一,其中郵寄僅佔百分之零點一。原因何在?主要是它擁有強有力的發行制度,如按戶投遞制度,即報社僱傭販賣人和送報員,直接送報刊上門。在改革開放逐步深入的今天,為了迅速提高新聞時效,直接跳過郵局這一層次,將印刷廠出來的報紙直接靠售報人和送報員送到讀者手中,以縮短報紙傳遞的周期,是可以考慮的改革措施,何況,我國的人力資源是豐富的。
總之,只要各有關方面一起努力,採取切實可行的辦法,相信我國的新聞時效在近期內一定會跨上一個大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