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可能都是假「全息」來看看真的全息顯示是啥樣

2020-10-03 光明科普

喜歡科幻電影的人,對全息顯示這項炫酷的技術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在電影《星球大戰》中,航天機器人R2-D2發射出一種藍色的光,萊婭公主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現在藍光中,向在場的人們發出呼救信號。這一經典橋段隱含了全息顯示技術的特別之處——無論觀眾站在哪個方位,都可以看到所顯示內容的立體形象。

在現實世界中,從事光學顯示領域研究的專業人士也為這項技術深深著迷。在9月中旬舉辦的2020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5G專場上,騰訊多媒體實驗室標準總監、5G專家史蒂芬·溫格指出,基於光場技術的全息顯示將會是顯示技術的未來。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也表示:「人們對美好視覺效果的追求,是推進顯示技術發展的關鍵,而自然真實、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是人們最終的目標。下一代顯示技術將有可能是全息。」

全息顯示實質上是對光的記錄和還原

那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全息顯示技術?如今又發展到了哪一步呢?

全息,顧名思義即全部信息。眾所周知,光作為一種電磁波的形式存在,包括振幅和相位兩個參數,其中振幅反映的是光的強弱,而相位則指的是光波在前進時,光子振動呈現出交替的波形變化。全息顯示就是要記錄下振幅和相位兩個參數,還原出物體的三維影像。

上海理工大學人工智慧納米光子學實驗室的張啟明教授告訴記者:「振幅的強弱可以通過膠片等手段被記錄下來,相位卻很難被記錄下來。」1947年,英國物理學家丹尼斯·蓋伯發明了全息術,利用光幹涉技術記錄光的相位,即利用光與光之間相互幹涉形成的有規律條紋,來記錄光的相位並還原光。丹尼斯·蓋伯因此獲得197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簡單來說,兩列或幾列光波在空間相遇時,波峰與波峰疊加處會出現亮條紋,波峰與波谷疊加處會出現暗條紋,這種相互作用最終會呈現出穩定的明暗相間的條紋分布,這就是光的幹涉現象。

而全息顯示就是利用光波的幹涉原理,在物波場(物體光波波動所涉及的空間)中引入一個參考光波,使其與物光波(光源發出的光波經物體反射後形成的光波,其相位和振幅會發生改變)在記錄平面疊加產生幹涉條紋,將幹涉條紋記錄下來,即「全息圖」。

當用特定的再現光波照射全息圖時,就可以重現出原始物光波,從而形成原物體逼真的三維像。

張啟明強調說,全息術所形成的三維圖像不需要藉助特製的眼鏡等工具,直接用肉眼就可以看到。

我們熟知的名場面可能是「偽全息」

2010年日本虛擬歌姬初音未來舉辦「全息」演唱會,2015年春晚上運用「全息投影」技術實現4個「李宇春」同唱《蜀繡》,今年電視新聞媒體出現利用「5G+4K全息」技術,實現主持人與訪談對象的跨屏互動……

可能有人會覺得,全息顯示技術離我們並不遙遠。但專家認為,深究其技術實現方法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全息」其實與真正的全息顯示技術相去甚遠。目前除了博物館已經出現的靜態全息顯示,其他人們熟知的所謂「全息」技術名場面,大部分都是一種「偽全息」。

「偽全息」可以稱得上是全息顯示界的「六耳獼猴」。它有著幾乎可以以假亂真的本領,在視覺效果上,「偽全息」同樣可以讓人用肉眼看到三維立體圖像懸浮在空中。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偽全息」技術並不能實現立體影像360度可視,例如虛擬偶像演唱會雖然給我們呈現出了栩栩如生的立體影像,但是其必須在特製的舞臺上,且要在黑暗當中才能實現,觀眾也必須要從特定的角度進行觀看。

它實際上是一種叫做「佩珀爾幻象」的光學錯覺技術,實質上是在各類介質(如全息投影膜、水霧、透明玻璃、牆體等)的輔助下,利用人眼視覺的偏差對大腦進行欺騙。其原理並不複雜,就是利用一張在保持清晰顯像的同時,能讓觀眾看見背後景物的全息投影膜,首先使物體在膜中形成虛像,再加上半透明投影膜背後的景象,視覺上就會給人一種立體的錯覺,再加上CG(計算機動畫)技術以及高亮度的燈光,這種立體影像就會給觀眾一種惟妙惟肖的真實感。

同樣,基於光場的顯示技術也能達到類似的3D視覺效果,但該技術採用的顯示方法,實際上是與全息完全不一樣的技術。

所謂光場,指的是一束光在傳播過程中所包含的信息,涵蓋光線強度、位置、方向等信息。在一個具備釐米級定位精度的光場空間中,通過設置一個用光來定位的坐標系,就能實現現實環境和虛擬世界的精準疊加。例如在谷歌今年發布的沉浸式光場視頻方案中,首先要從大量的攝像頭陣列中捕獲信號,通過大型神經網絡創建出顯示內容的光場表現,並將其存儲;然後使用一個直徑92釐米、由46個攝像頭組成的球形結構,從不同角度捕捉周圍場景,並將多方向視角合併為一個視角,呈現出的圖像空間立體感更強,用戶可以隨著視角轉變看到不同角度的、具有動態效果的圖像。

張啟明表示,以光場為基礎的顯示技術,其本質是記錄與顯示物體在不同方向的光線來實現三維的視覺效果,但這種技術難以把光的全部信息還原出來,存在可視角度與顯示解析度無法同時滿足的困難。

真正的全息還在發展道路上摸索前行

據張啟明介紹,全息技術路線可以分為雷射全息和計算全息。目前利用雷射技術的靜態全息顯示已經成熟,例如在一些博物館就可以看到靜態的展品三維圖像,基於雷射全息技術發展而來的無損檢測技術、雷射照相顯微術、全息照相存儲技術等,在工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已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要進一步還原動態的影像,並且與三維圖像產生交互,技術上還是非常困難的。

「因為動態的光波相位震動非常強烈,而幹涉技術需要震動範圍尺度在納米級別,從技術角度來說,實現這種震動範圍尺度還很難。」張啟明解釋說,動態全息顯示存在一定的技術瓶頸,主要表現為全息圖片的還原速度。「假如要達到人眼看圖像呈現出的動態效果,需要讓圖像還原速度達到每秒24幀,而目前只能做到每秒1幀。」他進一步解釋說,決定全息圖片還原速度的是雷射列印技術,即如何在同一時間在全息圖片上進行多點列印。雷射列印技術越先進,全息圖片所包含的信息就越豐富、越全面,還原出的立體圖像就越完整。現階段,雷射列印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據介紹,雷射全息是藉助參考光記錄物光波的振幅和相位,而計算全息則是將全息記錄與再現過程的一部分用計算機來完成,在確定物光波的數學描述後,可以利用計算機控制繪圖儀或其他記錄裝置(例如陰極射線管、電子束掃描器等),用模擬的幹涉圖樣合成全息圖片。利用計算全息技術,還能夠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合成現實中存在的實物,許多產品的防偽標識都使用這種方式來實現的。

全息顯示技術從靜態到動態,相當於從固定膠片曝光單張照片,跨越到視頻通話中圖像實時編碼解碼,這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計算。如今,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算法也為計算全息運算速度的提升提供了有力工具。

暢想一下,未來的某一天,人們足不出戶,秀麗山河盡在眼前;醫生通過全息虛擬圖像精準指導醫療儀器開展手術;通過遠程視頻會議,可以清晰感受到對方的神態語氣……全息顯示技術一旦獲得重大突破,將會給顯示技術領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甚至它還有希望成為一種遠距離傳輸工具。「這種就不是通過電腦設計出一個模型來展示,而是採集現場的人或場景數據復刻一個模型在另外的場景還原,這種現場採集三維立體數據快速建模的技術目前正在逐漸成熟。」張啟明說。(王 春)

相關焦點

  • 你看到的可能都是假「全息」 來看看真的全息顯示是啥樣
    喜歡科幻電影的人,對全息顯示這項炫酷的技術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在電影《星球大戰》中,航天機器人R2-D2發射出一種藍色的光,萊婭公主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現在藍光中,向在場的人們發出呼救信號。這一經典橋段隱含了全息顯示技術的特別之處——無論觀眾站在哪個方位,都可以看到所顯示內容的立體形象。
  • 告訴你takee全息手機的那些事
    第1頁:告訴你takee全息手機的那些事  自提出全息手機一詞以來就引來不少朋友關注,包括其顯示效果以及操作都令人非常新奇。不過,對於大多數朋友來講,全息手機還是較為陌生,那麼我們今天不妨就來談談全息手機。值得一提的是,筆者有幸能夠體驗takee 1全息手機,因此我們不妨就從理論和實際體驗來看看這個全息手機究竟如何。
  • 「任意門」來了:全息投影瞬間轉移身體,實時交互,還能「召回」去世...
    不過這可不是真的讓你整個人瞬間轉移,而是把你用全息圖的形式發射到另一個地方。還是沒懂?沒關係我們先來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可以看到,這個技術主要利用到了一個電話亭大小的機器,不過這個機器支持的可不只是打電話那麼簡單,通過 AI 技術驅動,它能把你的 4K 全息圖按照 1:1 的比例瞬間發射到另外一個地方,還能實時和對方交談。
  • 什麼是takee全息手機?全息顯示與裸眼3D顯示有何區別?
    億思達takee(鈦客)全息手機是什麼系統?配置參數介紹(圖)什麼是全息手機?  相信絕大多數讀者都不清楚何為全息手機。首先來普及一下,如今多數手機都是採用觸控式的互動設計,這樣的操作體驗相比傳統T9鍵盤視覺效果更直觀,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強用戶的移動操作體驗。全息顯示技術在此基礎上通過追蹤人眼的實際位置,基於全息圖像數據模型,能根據人眼的視角位置計算出實際的全息圖像,最後再通過特殊的指向性顯示屏幕將左右眼的立體圖像精準投射到人眼的視網膜中,從而讓人眼產生和物體在實際環境中相類似的視覺效果。
  • 又一全息產品驚豔亮相!微美全息柔光影院
    ,小屏幕會讓你的眼睛變得越來越模糊,真的會錯過電影院的大屏幕嗎?直到發現這款價格適中、性價比高的家用觀景設備,微美的全息軟片,讓我們立刻感受到世界是清晰的!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小小的身體,大能量軟化影院的亮點是什麼!電影體驗,小空間,巨大的幕布,這種描述一點也不誇張。微美的全息軟光影院把800英寸的超清晰屏幕放在兩個0.71英寸的微屏幕上,讓你很容易享受到洶湧的視覺盛宴。
  • 什麼是全息顯示技術
    全息顯示技術是利用光波的幹涉和衍射,記錄和呈現物體全部的三位信息。與利用視差產品立體效果的技術不同,全息顯示是講物體的三維影像信息真實地傳遞給人眼,因而呈現的影像更接近實物,能夠為觀者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
  • Arm分享:從科幻到現實,移動端全息顯示計算的發展進步
    由於難以複製,模擬全息圖被廣泛用作信用卡、銀行票據、駕照和眾多應用的防偽措施(見圖1)。 隨著計算能力的提高和增強現實等新用例的出現,數字全息顯示的研究和開發同樣在不斷地進行。在展示先進視覺化未來的時候,一眾熱門的科幻電影和電視都有受到全息顯示的啟發,例如《星球大戰》、《少數派報告》和《星際迷航》等。但全息顯示真的是一個遙遠的未來嗎?
  • 這個世界是假的?科學家:宇宙是大型全息圖,我們都被編碼在二維
    科學的眼光觀世界 富有的思維察明理作為生命體的一種形式,人類可以利用各種感官來體驗身處的世界,但感知這個東西很容易欺騙我們。比如兩個維度的光線相疊加,可以構成三維形式的構象,這就是真實世界的呈現方式。或許這種「錯覺」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認知,但相當一部分科學家認為:至少在理論上,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全息圖。這個細思極恐的觀念首先於20世紀70年代被提出。科學家對黑洞的屬性以及物體的熵值如何在遵循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條件下「消失」這兩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最後得出:黑洞內 「收納」的物質與黑洞的體積無關,而與其表面積有一定聯繫。
  • 3D全息投影 讓你看到目瞪口呆!
    俗話說眼見為實,但隨著科技進行我們肉眼看到或聽到的東西都不一定是存在的,就像近幾年流行的3D全息投影技術,下面這個視頻看過之後一定會令你目瞪口呆
  • 迪威視訊:雷射顯示+全息=真3D
    雷射顯示使用具有較高功率(瓦級)的紅、綠、藍(三基色)單色雷射器為光源,混合成全彩色,利用多種方法實現行和場的掃描,當掃描速度高於所成像的臨界閃爍頻率,就可以滿足人眼「視覺殘留」的要求,人眼就可清晰觀察。臨界閃爍頻率應不低於50Hz。人眼所能看到的色域中,液晶只能再現27%,等離子為32%,而雷射則可以達到甚至超過92%。
  • 「任意門」來了!全息投影瞬間轉移身體,實時交互,還能「召回」去世親友,售價40萬
    不過這可不是真的讓你整個人瞬間轉移,而是把你用全息圖的形式發射到另一個地方。可以看到,這個技術主要利用到了一個電話亭大小的機器,不過這個機器支持的可不只是打電話那麼簡單,通過AI技術驅動,它能把你的4K全息圖按照1:1的比例瞬間發射到另外一個地方,還能實時和對方交談。
  • 《蜘蛛俠2:英雄遠徵》打鬥雖然都是全息投影,但並不會穿幫
    在這次的《蜘蛛俠2:英雄遠徵》中,要說最大的看點除了電影最後的兩處彩蛋以外,當屬神秘客的「二構」無人機群全息幻影了。在整部電影中,神秘客利用無人機群構建的全息幻象,技術上已經實現了肉眼甚至常規探測器都無法排查的地步。
  • 全息投影技術現在有嗎_帶你認知真正的全息投影技術
    這種方法主要是不斷在空氣中進行小型爆破來實現的   3.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創新科技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目前宣布他們成功研製一種360度全息顯示屏,這種技術是將圖像投影在一種高速旋轉的鏡子上從而實現三維圖像,只不過好像有點危險可以說這些技術很多國家都在研製,毫不誇張的說這項技術它包含了未來,誰最先使用這項技術,誰就最先走入未來的先進技術行列。
  • 全息投影技術「都是機器視覺的產物,和全息技術並沒有多大關係嗎
    ARC:之前虛擬歌姬演唱會,杰倫演唱會上和鄧麗君的互動等,很多網友說這些其實是利用佩珀爾幻象原理來做的,是偽全息,您怎麼看?真正的全息技術應該是什麼樣的呢?,短時間技術上不會有根本性突破,鋼鐵俠科幻片裡所謂真正的無介質全息數十年內不可能實現。
  • 全息時代要來了?美國物理學家發明全新體三維3D顯示技術
    又到周五了,乍一看,今天圈內熱點主要都是圍繞一些硬體方向展開的。但是其實今天有一個新聞尤其突出,那就是美國物理學家破除全息技術詬病,發明全新體三維3D顯示技術,實現全視角視圖。這意味著我們經常在電影中看到的3D全息圖將與我們的距離更加近了,或許在不久後我們就可以用上這個黑科技。下面跟99VR視界君一起看看吧!
  • 浮空幻影的魅力——全息投影的商用之路
    全息投影狂想全息投影系統將三維畫面懸浮在實景的半空中成像,營造了亦幻亦真的氛圍,效果奇特具有強烈的縱深感,真假難辯。生活中的全息投影完全不依賴可見介質的全息投影技術,拍攝難度大,短時間難以大範圍的商用。目前大眾能較輕易看到的全息投影其實都是「偽全息投影」,大多是利用的佩珀爾幻象原理。採用45度傾斜的全息膜或者玻璃來投射影像,並沒有3D效果,只因為圖像本身的明暗變化,以及介質(全息膜)是透明的,圖像懸浮在半空中,讓人覺得是立體的。
  • 全息投影是什麼?全息投影應用在哪些方面?
    而後隨著科幻電影與商業宣傳的引導,全息投影的概念逐漸延伸到舞臺表演、展覽展示等商用活動中。但我們平時所了解到的全息往往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全息投影,而是使用珮珀爾幻像、邊緣消隱等方法實現3D效果的一種類全息投影技術。 全息投影特點: 全息投影是一種無需配戴眼鏡的3D技術。
  • 三分鐘自製3D全息投影,讓你看到目瞪口呆!
    看過鋼鐵俠的朋友應該也都對託馬斯達克家印象深刻那酷到沒朋友的全息影像技術能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
  • FRL新研究:解決全息顯示動眼框與視場角制約問題
    ,尤其是在AR設備中,它直接影響著你能夠看到虛擬圖像的範圍大小,直接的說它就決定著你日常佩戴AR眼鏡的靈活度,假如Eyebox太小,稍微動一下AR設備你看到的虛擬內容就會不完整,極大降低用戶體驗。而FOV也是一個提升視覺體驗的重要因素,它直接決定著你能夠看到的虛擬圖像的畫幅大小,FOV越大顯示虛擬圖像面積越大,沉浸式體驗的效果也就越好。然而,在傳統非全息光學中獲得大視場角並不難,例如Oculus Rift可以直接用大面積顯示屏,而在全息顯示中由空間光調製器(SLM)所限制。
  • 全息投影不是夢 自己動手製作虛幻科技
    [中關村在線鍵鼠頻道原創]當電影大片中出現一次又一次的高科技全息投影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它什麼時候會來到我們的生活中。縱使相隔千裡,也能見面如常,這就是全息投影技術.作為最具有未來感的顯示技術,一直以來,全息投影都受到非常廣泛的關注。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電影中那些全息投影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