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跟魚都是生長比較快的動物,而且它們偏向吃素食,農村俗語「豬大三百斤,魚大無秤稱」說的是豬(家豬)長得再大再快,一般到300斤這樣就算是封頂了,很難再長;而魚自然的生長,會長得很大條,都沒有合適的秤砣能夠稱重了。
豬大三百斤
其實,有這樣的說法也不奇怪,以前的農村,人們都養豬的,養的是本地土豬,個頭也不夠現在的三元豬大,而且那個年代比較窮,餵豬吃的食物也是比較簡單的,地裡種的蔬菜、野外長的野菜、人們吃的剩飯剩菜淘米水、自家磨的炒黃豆粉就是拿來餵豬的,餵飼料的很少,這樣餵養出來的豬肥肉少,豬肉口感更好,但是養的時間比較久,而且體重增長慢,養一年這樣有200斤就不錯了,一般也就150斤左右,再養久點也就兩百來斤,很難達到300斤的。
鄉居小菜的媽媽也養豬多年,前幾年才開始不養的,記得家裡賣過的最大的豬也就220斤這樣,而村裡其他戶養的生豬一般也是在200-250斤左右的;其實豬長到一定程度了,體重增長是很慢很慢的,而人們養豬一般是賣出去的,所以不會一直養的,成本太高,豬長到一定重量了就賣出去,所以,有「豬大三百斤」這個說法也是不奇怪了。
魚大無秤稱
以前的農村生態條件好,野外的江河湖溪水庫有很多魚的,人們不用養也能有魚吃,而野外的水域有些地方是比較偏遠的,人們沒去那裡捕魚,而且環境好,壽命長的魚自然的生長几十年,是可以長很大條的,比我們平時見到的魚大很多倍,當被人們發現時,已經是非常的大條了,人們平時拿來稱幾斤、幾十斤重的魚的那種秤砣是沒法稱大魚的重量的,即魚大無秤稱。
而四大家魚之一的草魚最大能長到多少斤呢?
鄉居小菜的爸爸也在魚塘裡養過草魚,說實在的,這種魚長得很快,而且平時吃草吃菜葉的,特別好養;而我們家是3年多清塘一次的,抓到的草魚最大達到10斤呢,當時把那條魚切了分一些給大舅家跟叔叔家,剩下的我們家吃,一部分煮湯、一部分做油炸饃、一部分煎來吃。
當然了,人們人為養的草魚壽命是不夠野生的草魚長的,野生的草魚壽命更長,而且野外水域食物更豐富,草魚本身生長就快,一直長是可以長得很大條的;野外長了10年以上的草魚是有的,最大個體可長到40公斤大呢;而畢竟是大草魚,平時藏身覓食也是很精的,可不容易被人們發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