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王漿和蜂蜜不同,它並不是用花蜜釀造的,而是工蜂喉嚨裡的一種腺體分泌的。和一般人設想的不同,蜂王漿並不是專供蜂王的食品。其實,所有蜜蜂幼蟲一開始吃的都是蜂王漿。吃了三天之後,才有了區別:大部分雌幼蟲改吃蜂蜜和花粉,它們發育成工蜂,個別的雌幼蟲繼續吃蜂王漿,它們發育成蜂王。一隻雌蜜蜂是發育成工蜂還是蜂王並不是天生註定的,而是完全取決於它後天吃的東西。換句話說,同一隻雌蜜蜂如果按蜂王來喂,就成為蜂王,否則就成為工蜂。「吃什麼就變成什麼」,這話對蜜蜂無比正確。
蜂王和工蜂的差別極大:蜂王有旺盛的生育力,產卵是它唯一的工作,一天能下幾千個卵,而工蜂卻喪失了生育力;蜂王能活幾年,而工蜂只能活幾個月。為什麼蜂王和工蜂有著相同的基因,結局卻如此不同呢?最近的研究表明,這和「DNA甲基化」有關。DNA是組成基因的化學物質,如果它的某個地方被加上一個甲基(叫甲基化),那個基因的功能就被抑制住了。將蜂王和工蜂的大腦細胞中的基因做比較,發現有近600個基因在工蜂中被甲基化了,而在蜂王中沒有。DNA的甲基化是由一種酶來控制的,如果讓蜜蜂幼蟲中的這種酶失去作用,蜜蜂幼蟲就發育成了蜂王,和餵它蜂王漿的效果是一樣的。可見蜂王漿的作用就是讓控制DNA甲基化的酶不起作用,並不神奇。
但人們總覺得能讓幼蟲變蜂王的蜂王漿很神奇,就會想到,如果我們也吃蜂王漿,是否也能像蜂王那樣長壽、生育力旺盛?由於這樣的邏輯,蜂王漿成了常見的保健品。中國人有時還結合中藥的補藥,做成人參蜂王漿。蜂王漿也成了一味中藥,據稱其功效為「滋補、強壯、益肝、健脾」,不過這是現代中醫發明的。中醫的典籍(例如《本草綱目》)根本就沒有提到蜂王漿,似乎不知道有蜂王漿這種東西(「蜂王漿」是外來語,是對英語royaljelly的翻譯),否則不會不把這種神奇的東西囊括進去。
中國人第一次把蜂王漿當成藥品或保健品是在1962年,這是受國外的影響。在上個世紀50年代,歐洲(特別是東歐)開始有人把蜂王漿作為滋補品推銷。蜂王漿後來又陸續被賦予了各種保健、治療功效,例如抗腫瘤、降低血脂、降血壓、升血壓、消炎、抗病毒、美容等等。這些說法傳到東方,與原有的滋補文化一結合,就更加發揚光大了。這種「蜂王漿文化」又傳回了西方,在美國多次發生過由於華人經銷商宣揚蜂王漿的保健功能而受到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警告或處罰。
有關蜂王漿的保健、治療功效的說法都沒有確鑿的科學依據,它們或者只是想當然,或者只是有一點初步的體外實驗、動物實驗的證據,都不足為憑。從蜂王漿的成分看,它對人體不太可能有什麼神奇的作用。蜂王漿大部分是水,所以和含水量很少的蜂蜜不同,蜂王漿很容易腐敗,在沒有冰箱的年代沒法保存,傳統上也就不用它。蜂王漿和蜂蜜的另一區別是,蜂蜜的成分主要是糖,而蜂王漿的蛋白質、脂肪酸含量比較高,糖的含量則比較低。一次對蜂王漿的典型測量結果是這樣的:水佔67%,蛋白質佔12.5%,糖佔11%,脂肪酸佔5%,此外還有一些礦物質、維生素。這些物質當然有一定的營養價值,但是它們都可以從其他食品更便宜、更大量地得到,沒有必要通過吃蜂王漿來補充。
我們現在並不清楚究竟是蜂王漿中的哪種成分讓蜜蜂幼蟲變成蜂王的,也許是某種特殊的脂肪酸在起作用。有人想當然地認為蜂王漿中含有很多雌激素,並以此警告兒童不要吃蜂王漿以免性早熟。事實上,蜂王漿不含有任何雌激素,只含有極其微量的雄激素,一克蜂王漿所含的雄激素的量只相當於一個男人體內一天合成的雄激素的量的幾十萬分之一,微不足道。
也許蜂王漿裡頭含有某種微量的未知物質對蜜蜂幼蟲變成蜂王起著關鍵的作用,但是那也只是對蜜蜂很重要而已。蜜蜂和人的生理構造差別這麼大,對蜜蜂有效的物質未必就能應用到人身上。即使那種物質對人體也會有作用,它在蜂王漿中的含量那麼少,而我們又不是像蜜蜂那樣把蜂王漿當飯吃,每次只吃一點蜂王漿,神奇物質能起到的作用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值得注意的是,蜂王漿能引起過敏反應,會出現蕁麻疹、哮喘,嚴重的還會致命。有人吃了蜂王漿後覺得全身暖呼呼的「很補」,或「補過頭了」而煩躁不安,除了心理作用,說不定還是一種過敏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