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五讓人持續興奮,然而不能忘懷的還是探月工程的先驅:嫦娥一號

2020-12-05 北方學渣

嫦娥五號的發射讓中國人徹底沸騰了。也讓全世界人刮目相看了。因為人類已經持續44年,沒有從月球返回過了。如若成功,這不光是中國,也是全人類的一次重大技術進步,我們提前祝福他。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從中國第1個探月工程,嫦娥工程中第1顆探月工程衛星——嫦娥一號,說起。

2004年3月1日,中國啟動第1個探月工程——嫦娥工程。 從此,中國人向這個在古詩詞文化中存在幾千年的地外天體邁出了腳步。

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廣寒宮,玉兔嫦娥。中國人從來不缺少對月球的興趣。只是那時大部分都稱它為月亮,用它來寄託思想抒發情感。然而隨著現在科技的進步,中國人逐漸發現,月亮只不過是和地球一樣的一種天體,而且比地球還要小,上面冷清寂靜。沒有了嫦娥的月亮,只有荒蕪一片的月球。從月亮到月球,這是中國人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

然而中國人卻從未放棄對月球的好奇心與探索欲,這個時期有這個時期的方法。

2004年中國第1個探月工程——嫦娥工程,就這樣誕生了。根據官方表述,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該工程主要任務是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特性,探測地月空間環境。

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設計。壽命為1年,於2007年10月24日。由長徵三甲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發射任務。11月5日,抵達距離月面200千米的地方進行繞月飛行探測。

作為整個探月工程的第1步。「嫦娥一號」衛星,攜帶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雷射高度計、微波輻射計、太陽宇宙射線檢測器和低能離子探測器等多種科學儀器,對月球進行探測。它在環月飛行執行任務期間,主要獲取月面的三維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球土壤厚度,檢測地月空間環境。其中前3項是國外沒有進行過的項目,第4項是我國首次獲取8萬公裡以外的空間環境參數。此外,美國曾對月球上的5種資源進行探測,我國將探測14種,其中重要的目標是月球上的氦—3資源。氦—3是一種安全高效而又清潔無汙染的重要燃料,據統計,月球上的氦—3可以滿足人類1萬年以上的供電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達500萬噸。

與嫦娥一號保持聯繫的地面測控系統。

依靠嫦娥一號,我們中國人繪出了人類歷史上第1張完整的高精度月球表面影像圖,以及月壤主要元素分布圖。

1994年開始,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進行了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1996年,完成了探月衛星的技術方案研究。

1998年,完成了衛星關鍵技術研究,以後又開展了深化論證工作。

2004年11月19日「嫦娥一號」開始初樣研製,「嫦娥工程」進入實施階段。

2005年年底,完成了衛星初樣產品的研製和相關試驗。

2006年3月,中國探月計劃第一顆衛星「嫦娥一號」進入有效載荷正樣系統最後聯試階段,以確保科學探測設備將來在太空正常工作。2006年10月前,完成探月衛星正樣產品的設計、研製、總裝、測試和各項試驗。

2007年8月,已完成了產品研製,並通過了各項試驗考核驗證。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共繞月飛行5514圈,燃料即將耗盡。經過討論研究為以後的月球軟著陸獲取經驗。在下午4點嫦娥1號減速變軌。經過13分10秒後,嫦娥1號在預定地點撞向月球。永遠的睡在了月球。

直到最後一刻,它還在不斷的傳回影像資料。這是中國第1顆探月工程的衛星,十幾年的理論研究探索,這期間的各種質疑迷茫與被嘲笑。讓我們把所有的期望都壓在了嫦娥一號的身上。而它也確實沒有讓我們失望。讓我們取得了開門紅,對此我們要由衷的對它說一聲:嫦娥一號,辛苦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嫦娥五號」,是迄今最為複雜的探月工程?
    從「嫦一」到「嫦五」,從西昌到文昌,從大涼山腹地來到南海之濱,45歲的李智斌與中國探月工程有著不解之緣。作為國家空間站建設工程發射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國家「探月工程」三期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研製優秀個人,這次是如何送「嫦五」出徵?它將完成怎樣的使命?為何說這是目前為止最為複雜的探月工程?為此,22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了李智斌。
  • 嫦娥五號回來了!盤點那些為「嫦五」升天出力的高校
    今天,老馬主要想和您一起,盤點一下,那些為了「嫦五」默默奉獻的高校。現任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同時還有一大批校友在探月工程中擔任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和一線工程師,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10、北京化工大學:三位校友助力「嫦五」成功發射北京化工大學三位校友胡紹華、馮振華和劉青烽為「嫦五」成功發射做出了貢獻。
  • 「嫦五」奔月成功!探月工程中也有咱們宣威人!
    嫦娥五號發射升空瞬間畫面 視頻來源:「人民日報」微博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 中國探月再啟嫦娥奔月的浪漫之旅
  • 胖五!嫦五!相當威武!
    我國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先後實施了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一二級分離以及器箭分離等動作。
  • 「長五」和「嫦五」,已就位
    >11月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本次任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第二次應用性發射此前已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真沒想到嫦娥一號被搶註商標!
    十一月二十四日凌晨四時三十分,載著無數人的希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踏上了徵程。它是探月工程的第六個任務,也是目前為止我國航天領域最複雜和最困難的任務之一。嫦娥五號發射現場伴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的探月工程已經向世界打開了合作之門,在此前的嫦娥四號探月任務中
  • 「胖五」送「嫦五」 「奔月」採樣去|我國首次,510所擔綱嫦娥五號...
    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搭乘「胖五」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升空。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首個月面採樣返回任務,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中至關重要的一步,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將為後續月球及深空探測等任務奠定科學和工程基礎。
  • @三亞「嫦五」出徵在即,細數「嫦娥」的奔月之路
    記者 劉洋 攝  探月是中國人的千年夢想。從嫦娥一號傳回《歌唱祖國》的音符,到嫦娥四號拍下人類首張近距離月背影像......十幾年來,中國探月工程碩果纍纍,一個個驚喜時刻令人印象深刻。嫦娥五號即將奔月,小編為你整理了「嫦娥」的奔月曆程,一起來get中國探月工程的高光時刻~  先來看一個視頻↓↓↓點擊觀看視頻(來源:人民日報微博)  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
  • 「長五」和「嫦五」,已就位!
    11月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本次任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第二次應用性發射此前已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
  • 「嫦五」飛天,月球,我又來了!
    我國探月工程重大科技專項分為「繞、落、回」三步走,嫦娥五號將要完成的正是這最後一步「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嫦娥五號任務發射場區指揮部指揮長張學宇宣布:本次任務圓滿成功。嫦娥五號探測器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太空飛行器,也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期中最關鍵的探測器。更為重要的是,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整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戰略的收官之戰,本次任務成敗與否,意義重大。
  • 「嫦娥家族」兄弟姐妹有很多!一圖帶你看懂中國探月工程
    月球具有可供開發利用的各種獨特資源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留下的第一行「印記」探月工程都有啥任務?「探月工程」分幾步?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奔月落月之後何時實現載人登月?
    1959年1月2日,蘇聯經歷了「月球計劃」三次任務失敗後,終於成功發射「月球一號」,拉開了人類探月的序幕。據統計,從1959年至2017年年底,人類共發射132個月球探測器,其中美國60個,蘇聯64個,中國4個,日本2個,歐洲1個,印度1個,成功率約為50%。2004年,中國啟動了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邁出了探月第一步。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了,嫦娥一號被搶註,嫦娥五號會被註冊成商標嗎?
    北京時間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2004年,我國正式立項繞月工程並把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
  • 中國焦點面對面:「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
    (中國焦點面對面)「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  中新社北京11月24日電 題:「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  ——專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李青  作者 張素 郭超凱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更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 嫦娥五號副總指揮張玉花:「嫦五」任務如同拍攝太空大片
    張玉花在載人航天領域幹了18年,後來接到調令,她二話沒說就參與到探月工程中來,從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再到嫦娥五號她都全程參與,見證了我國探月工程的光輝足跡。剛剛過去的2020年,不論是對於張玉花還是中國航天事業都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年。
  • 護送「嫦五」探月,有我湖北航天人
    在這次探月背後,文昌航天發射場有10多名湖北籍航天人,他們日夜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貢獻著嫦娥奔月的「湖北力量」。24日凌晨,圓滿完成發射任務的其中3人,在接受家鄉媒體採訪時,仍難掩激動之情。梅春睿(右一)「掌舵」火箭方向的是黃梅女孩「雖然參與過多次任務,『嫦五』發射成功後,我還是忍不住顫抖。」
  • 「嫦五」啟程探月,多國科學家:史無前例且令人振奮
    【僑報訊】中國於北京時間24日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這是逾40年來全球首個旨在將月球巖石樣本帶回地球的探月任務。(圖片來源:新華社)英國《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雜誌11月23日報導,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嘗試從尚無人涉足的月球風暴洋(Oceanus Procellarum,月球最大的月海)北部收集至少2千克月壤。
  • 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
    新華社西昌12月8日電題: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新華社記者胡喆、謝佼、荊淮僑12月8日,嫦娥四號開啟奔月之旅。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再到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月球探測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回顧我國一路走來的探月之旅,可謂精彩紛呈。
  • 「嫦五」回家 英雄凱旋
    12月17日20時許,嫦娥五號返回器被送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記者 付毅飛攝迎「嫦五」回家,賀英雄凱旋。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懷著迫不及待的心情,經過一天奔波,於17日晚上回到了它的「誕生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為歡迎嫦娥五號任務試驗隊凱旋和返回器回家,航天城玉琮廣場舉行了隆重歡迎活動。五院院長張洪太、黨委書記趙小津等領導,院綜合管理部門及京區各單位共500餘人參加了活動。
  • 「長五」送「嫦五」 月球去「挖土」!
    原標題:「長五」送「嫦五」,月球去「挖土」!   圖為嫦娥五號探測器來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2020年最具「分量」發射   此番「長五」送「嫦五」,被視為今年中國最具「分量」的探測器發射任務。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重達8.2噸,是中國目前發射的重量最重的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