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很早就有了登月計劃,並且可能在2030年左右實現載人登月,現在我國正處於登月關鍵技術攻關和登月籌備的階段。一旦技術條件達到要求,我國隨時可能完成登月任務。
作為登月的前奏,我國已經進行過多次月球探測,早在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工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升空,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發射升空。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發射升空。
嫦娥三號和以往不同,它攜帶著中國第一艘月球車「玉兔號」實現首次月面軟著陸,取得大量成果,成功證明月球上沒有水。嫦娥五號更是功勞卓著,攜帶月壤返回地球。至此,探月三期工程完美收官。
我國對月球不斷地探索,每次探索都能取得進一步的突破。實現載人登月並不容易,美國自1972年最後登月以來,由於登月所需經費數額巨大,對經濟造成衝擊,已經近半個世紀沒有再次登月。
幾十年前美國登月,一次就要花費數百億美元。我國沒有登月的意向,只是把登月的時間向後推遲,先把這筆錢用到更需要的地方。過去幾年,我國處於經濟高速發展期,如果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到載人登月上,確實要仔細考慮和衡量一下。
載人登月是高尖端科技,光有錢是遠遠不夠的,登月最先要解決的是科學技術問題。從大推力火箭發射、登陸器繞月運行、軟著陸再到返回地球以及救生技術,中間困難重重,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大量科研人員辛苦工作才能逐步實現。
想要把太空人也通過火箭送上月球,那麼就需要更大推力的火箭才能完成,長徵五號能夠完成任務,但需要多次發射。後續也有可能研製出推力更大的火箭「長徵九號」一次性實現載人登月的發射環節。
當年美國登月也不是一帆風順。阿波羅1號的3位太空人在模擬發射的過程中,由於指令艙起火與世長辭。阿波羅13號在發射兩天後氧氣罐爆炸,太空艙嚴重損毀,所幸無人員傷亡。這次失敗過後,美國終止了登月計劃。
美國為登月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而中國一定會吸取美國的教訓,在沒有足夠的把握下,不會輕易載人登月。一旦出現事故,功虧一簣,不但損失了精銳的航天員,而且為登月所付出的成本也得不到回報,再次載人登月可能就要等待很長的時間。
中國載人登月的目的不同於當時的美國。不會以誰先登上月球、誰登上月球的次數多、搞星球大戰為目的,而是為了探索未知的宇宙,為了服務科研。
對待載人登月這件事,謹慎一點總沒錯。中國目前的技術水平完全能夠支持一次次地發射月球探測器,失敗的概率很低,是相對保險的辦法,即便失敗也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和影響。
在一次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先搞關鍵技術攻關,等我們近地軌道的空間站建成,我們再規劃論證是不是要搞載人登月。」由此可見,我國準備等空間站建好後才會進一步考慮載人登月。
我國將在2021年春季發射空間站核心艙,預計在2022年建成第一座空間站,屆時太空中可能只剩下我們中國唯一的空間站。我國的航天事業正在蓬勃發展,若干年後,我國一定會實現載人登月,讓我們共同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