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打水漂」返回地球,驗證載人登月,阿波羅不敢玩

2020-12-19 老粥科普

萬眾矚目「打水漂」

嫦娥五號在億萬人的矚目中返回地球,在落地之前,它會在大氣層打個「水漂」。許多人產生疑問,為什麼太空飛行器不直接降落到地面,而偏要在大氣層上面跳幾下,如果不是「多此一舉」,難道這背後有什麼深意嗎?

嫦娥五號再入大氣層的彈道

有好事者說,這是在驗證「錢學森彈道」,為以後的軍事鬥爭作技術準備;還有人說這是嫦娥五號做高空機動,防止有國家攔截我們從月球帶回的寶貝。其實這些說法都不對,「打水漂」是嫦娥五號從月球返回時要驗證的一項的基本技能,以後會經常用,並且這項技能也不是嫦娥第一個用,當初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就是碰巧打著水漂回到地球的

阿波羅11號返回軌跡模擬圖

為什麼不直接降落?

你可能注意到了,嫦娥五號去月球的時候,它的著陸器是直接降落在月面上的,不需要「打水漂」,也沒法打,因為月球表面沒有空氣。另一個原因是,當嫦娥到達月球軌道時,它的速度已經很低了,月球的逃逸速度是2.38公裡/秒,超過這個速度飛船就飛走了。

但當嫦娥從月球回到地球就不一樣,在地球的強大引力下嫦娥會一路加速,在到達地球時它的速度會接近11.2公裡/秒(第二宇宙速度)。以這個速度闖入大氣層的後果是災難性的,如果是載人飛船,大概率船毀人亡。

返回角度不對會造成災難性後果

地球有厚厚的大氣層,在距離地面100公裡的高空儘管空氣極其稀薄,但對於高速飛行的太空飛行器來說它的作用已經不可忽視了。

空氣對於太空飛行器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阻力,你的速度越快,空氣阻力就越大,減速越快過載就越大;二是與空氣摩擦會產生熱,同樣也是速度越快發熱量越大。空氣阻力、發熱量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關係,所以我們一方面需要把速度降下來,同時避免船被燒毀,人還得活下來。

神舟十號返回,王亞平出艙

如何才能做到安全地減速呢?

有人說用火箭反推呀,這是個好主意,到達月球時就有個「剎車」動作,又叫近月制動。但問題是回地球時速度太快,剎車需要消耗大量燃料,無論是嫦娥五號還是之前的阿波羅飛船,它都沒有空間攜帶幾百上千噸燃料和強大的發動機,它還是需要依靠大氣層來減速。

科學家將飛船返回艙的底部做成一個圓球面的盾,上半部分向內收攏成為錐體或者鐘的形狀。底面是一種複雜的防熱結構,同時覆蓋了燒蝕材料。這些燒蝕材料在受熱時會燃燒,同時將熱量散發到空氣中。

阿波羅11號返回模擬圖

阿波羅的好「運氣」

在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前,美國先是做了一系列的實驗,包括阿波羅4號和6號無人飛船高速返回模擬最壞的情況。其中阿波羅4號計劃用長而且平直的彈道,這樣不利於散熱但比較平穩;6號則以一個比較陡的角度衝入大氣層,它記錄的過載超過了太空人承受的極限。結果是阿波羅4號在大氣層中產生了一次「彈跳」,最後變成了「二次進入」。

「二次進入」並不是美國人的發明,早在1963年11月,英國的兩個科學家L.F. Crabtree和D.H. Peckham就提出用這種辦法使太空飛行器減速並且達到散熱的效果,同時太空人也能承受其過載。

通過調整下降攻角完成大氣層彈跳

從NASA後來公開的阿波羅飛行計劃數據看,阿波羅4號的打水漂並非有意為之,並且阿波羅11號同樣在大氣層「Duang」那麼一下也有運氣的成分(它的飛行計劃裡也只有一個過載峰值)。

阿波羅飛行計劃中沒有兩次過載,因此沒有設計彈跳

阿波羅11號著陸前,預定著陸區天氣不好,休斯頓臨時決定改變返回艙的下降攻角,讓它落到更遠一些的備降著陸區。結果太空人出艙後告訴他們過載沒預想的大,感覺良好。儘管1968年NASA將這種降落方法描述為「大氣層中的跳躍」,但後來阿波羅飛船的飛行表明這只是個「意外」,因為除阿波羅17號有記錄到兩次加速度「波峰」外,其它飛船返回時並沒有試圖再主動「打水漂」。

阿波羅4號下降軌跡以及記錄的過載數據

NASA知道「打水漂」可以完美地解決減速與過載的矛盾,為什麼他們不主動去做呢?因為運氣只可能有一次,航天飛行是一門科學,你沒辦法次次去賭運氣,並且阿波羅11號的運氣實在是太多了,天知道下一次會怎麼樣?

阿波羅11號有太多的「好運氣」

為什麼嫦娥五號要做?

嫦娥五號返回器結構很簡單,它的使命很單一,就是攜帶月壤返回地球。這東西是摔不壞的,也不怕什麼過載,只要把防熱做到位直接返回就好了,為什麼中國科學家要「自找麻煩」選擇「打水漂」呢?

答案只有一個:嫦娥除了要將月壤帶回,還要驗證載人登月的整個過程,包括安全返回技術。

美國是首個將「打水漂」付諸實踐的國家,但直到2011年NASA才有人將其定義為「二次進入」,認為這是載人登月飛船最安全的返回方法。所有阿波羅報告中對大氣返回過程都語焉不詳,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在太難了!

對於太空飛行器而言,地球的大氣層極薄,入射角度要求極高

大氣層沒有明確的邊界,我們將100公裡高度定義為大氣邊緣,阿波羅4號和11號也是在這裡完成的彈跳,但如果你從整個地球的角度看大氣層,它就實在是太薄了。「打水漂」對太空飛行器的入射角度上下限要求極度嚴苛,太空飛行器的攻角往上偏一點點飛船就「彈」飛到太空再也回不來,往下一點點就是在賭太空人的命。在那個彈道計算機性能還不如今天計算器的年代,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老老實實硬闖,讓太空人去承受長時間高過載的煎熬。

總有人把「我們落後不止50年」掛在嘴邊,他們看不到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付出。早在2014年,嫦娥五號的先導型號「嫦娥五號-t1」實驗器就已經用「打水漂」的方式成功返回,我們有信心嫦娥五號也能準確落地,圓滿收官。

嫦娥五號-t1成功著陸

關於載人飛船是怎麼返回的,請移步瀏覽我的文章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苦等6天才返回,為什麼比阿波羅飛船直接返回地球更先進
    相信大家最近都在等待這一天的到來,嫦娥五號終於帶著月球樣本返回地球了。在2020年11月24日發射升空以來,嫦娥五號探測器先後完成登月、月面取樣、月面起飛、交會對接等過程,最後返回地球,整個月球任務耗時23天。
  • 嫦娥五號奔向月球,中國向載人登月又邁進了一大步
    嫦娥五號幾乎匯聚了目前中國航天所有最頂級的技術,而這次發射也將是中國載人登月的一次超前預演,為十年後的載人登月進行技術驗證。首次在 38 萬公裡以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按照計劃,這次嫦娥五號至少將攜帶 2kg 重的月球土壤樣本返回地球。而蘇聯過去 3 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一共才帶回了約 330g 的土壤樣本。為什麼嫦娥五號一次就能帶回這麼多樣本?這主要得益於在這次任務中採用的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技術。
  • 阿波羅飛船半世紀前載人登月,嫦娥五號後來居上靠的是什麼?
    探測器順利入軌後航天科技五院終於公開了珍藏已久的嫦娥五號完全體照片,看著這張高清照片熟悉航天的人們不由得聯想起半個世紀前連續六次載人登月的阿波羅飛船。 嫦娥五號完全體 的確,兩者構型有一定的相似度,比如都由四大艙段組成,阿波羅飛船有服務艙、指令艙、下降級、上升級,可以分別對應嫦娥五號的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這是因為二者選擇的都是登月返回效能最大化的
  • 嫦娥五號即將返回地球,採用打水漂方式著陸,令人疑惑
    對於嫦娥五號返回地球將會以打水漂的方式著陸,這點令人疑惑不解!現如今航天工程將兒時所玩的遊戲運用在嫦娥五號身上,他們之間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嫦娥五號的「打水漂」則是快速進入地球的大氣層,藉助大氣層的力「彈跳」起來,最後再進入大氣層,最終返回地面,在我們眼中可能就是簡短的打水漂模式,但是它在航天領域中擁有專業術語——高速再入軌道技術!
  • 嫦娥五號奔向月球!中國向載人登月又邁進了一大步
    嫦娥五號幾乎匯聚了目前中國航天所有最頂級的技術,而這次發射也將是中國載人登月的一次超前預演,為十年後的載人登月進行技術驗證。4 個月前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在太空中飛行了 3 億公裡,嫦娥五號讓中國航天再次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篇章。
  • 攜嫦娥五號大勝之威,航天員何時登月?雙重防護載人登月艙亮相
    嫦娥五號11個重大任務階段重達8.25噸的嫦娥五號月球採樣飛船採用四艙結構設計,分別是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與半個世紀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船異曲同工。在嫦娥五號發布會中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先生對此作出了權威解答,他指出我們的初步意向是先搞(載人登月)關鍵技術攻關,等我們地球軌道空間站(天宮)建成用好再規劃論證是不是要搞載人登月。看到這一解答有些人可能會失落,而這種失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 嫦娥五號太空「打水漂」回家,我們比美帝強在哪?領先至少10年
    令人遺憾的是,美國探索宇宙深空比我們早的多,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阿波羅計劃」就已實現載人登月。而這次的嫦娥五號整個登月行動,就體現出了中國多項獨有的航天技術,其中最重要的,是嫦娥五號返回地球時採用的「太空打水漂」技術,這也正是目前美國還未完全掌握的一項尖端科技。
  • 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載人登月的重要一步
    任務:取2000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這是中國探月工程中第一階段「繞、落、回」的最後一步--「月球採樣返回」,同時也可以看作是中國載人登月的一次縮小版的全程預演,是對載人登月全程技術的一次全程驗證。嫦娥五號探測器結構構成與載人登月飛船的結構構成類似嫦娥五號探測器包括:著陸器,上升器,軌道器和返回器四部分,對比美國載人登月的阿波羅11號,阿波羅11號的結構構成是:指揮艙,服務艙,登月艙。登月艙包括下降級和上升級。
  • 人類首次月球無人交會對接,中國嫦娥五號技術反超美國阿波羅登月
    擁有了無人交會對接技術之後,中國將在以後的載人登月技術上擁有更高的可靠性,而且更有利於以後火星探測以及採樣返回,要知道火星距離地球最遠4億公裡,測控通信時延來回有幾十分鐘,地面支持力度會更弱,對探測器的精密化、智能化、自動化要求更高。
  • 剛剛,嫦娥五號奔向月球!中國向載人登月又邁進了一大步
    嫦娥五號幾乎匯聚了目前中國航天所有最頂級的技術,而這次發射也將是中國載人登月的一次超前預演,為十年後的載人登月進行技術驗證。2kg 重的月球土壤樣本返回地球。嫦娥五號月球軌道多次分離和對接,其實與美國阿波羅計劃載人登月的技術類似。
  • 嫦娥五號為何「冒險」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NASA至今未成功
    其實我們早在六年前就專門發射了一顆驗證探測器「嫦娥五號T1」,進行了「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技術驗證,並獲得完美成功。嫦娥五號T1由長徵三號丙運載火箭發射至近地點219公裡、遠地點41.3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隨後在距離月球約6萬公裡處實施月球轉向,爾後進入月地轉移返回軌道,並在距離地球約5000公裡處釋放返回器,在此次任務中我們真正掌握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太空打水漂」式再入返回技術。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 時隔44年再由月球取樣返回 將模擬載人登月
    「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之間的2014年10月單獨發射了名為「嫦娥五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對探月工程三期的繞月高速返回地球技術的實踐驗證。第三步「回」的第一階段也就是此次發射的「嫦娥五號」,即探測器軟著陸後收集月球土壤和巖石並返回地球,同時為下一階段載人登月打下基礎。
  • 嫦娥五號成功登月!如果採集的樣本和阿波羅的不一樣,說明什麼
    因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的任務並不僅僅要成功登陸到月球表面,還會首次在月球表面無人採集樣本,在完成樣本採集以後還會首次從月球表面發射起飛,在到達月球軌道後還會與軌道器進行無人交會對接,最後以接近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高速返回地球。這些技術都是很大的挑戰,畢竟月球離我們地球達到38萬公裡遠,不過,相信嫦娥五號探測器能夠順利完成所有的任務。
  • 為啥「嫦娥五號」返回地球要那麼久,「阿波羅號」卻時間很短?
    從12月2日「嫦娥五號」著陸器登陸月面採樣完成上升器升空,再到17日返回,「她」的返家路途用了15天之久。實話實說從「她」要返回的那一刻心就揪揪著,生怕「她」眷戀「廣寒宮」而不願意返回「人間」…但「人間」有好吃的、好玩兒的,還有那麼多關心「她」的人在呼喚,「她」義無反顧得以順利返回,為「她」感到高興!
  • 人類首次月球無人交會對接,嫦娥五號技術反超阿波羅飛船
    擁有了無人交會對接技術之後,中國將在以後的載人登月技術上擁有更高的可靠性,而且更有利於以後火星探測以及採樣返回,要知道火星距離地球最遠4億公裡,測控通信時延來回有幾十分鐘,地面支持力度會更弱,對探測器的精密化、智能化、自動化要求更高。
  • 嫦娥五號成功返回:我國可以實現載人登月?
    從我國在2004年開展月球探測工程的那一刻開始,「嫦娥」就承載著無數華夏兒女的登月夢想。如今「嫦娥五號」就要順利返回地球,它攜帶者2公斤的月球土壤,完美地完成了任務。如今世界各國的科研組織都期待著能從我國手中「討要」到一點土壤做研究。
  • 長徵5號矗立發射架,嫦娥五號已嚴陣以待,登月挖土還要返回地球
    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期間曾經進行了著名的「太空爭霸」的競賽,美國最後通過了「阿波羅」計劃實現了載人登月項目的成功,從而獲得了太空競賽霸主的地位。在美國的「阿波羅」等於計劃實施的過程中,美國從月球帶回了諸多的月巖和月壤樣本,通過這個對於月球的起源和礦物質的分布等進行探索,不過隨著「阿波羅」計劃的終止,人類就不再向月球發射載人飛船,也不再從月球獲取地址樣本來進行研究。
  • 嫦娥五號成功登月!美國阿波羅曾帶回樣本,為啥還要我們分享
    因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的任務並不僅僅要成功登陸到月球表面,還會首次在月球表面無人採集樣本,在完成樣本採集以後還會首次從月球表面發射起飛,在到達月球軌道後還會與軌道器進行無人交會對接,最後以接近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高速返回地球。這些技術都是很大的挑戰,畢竟月球離我們地球達到38萬公裡遠,不過,相信嫦娥五號探測器能夠順利完成所有的任務。
  • 嫦娥攬月|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離載人登月還有多遠?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管劉然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次對接,包括之前的著陸起飛,後續的降落返回,都是基本勾勒載人登月的主要環節,也是為後續的深空探測和載人登月奠定了技術基礎。吳偉仁院士,現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在嫦娥五號發射後也透露,「如果只是為了完成採樣返回任務,嫦娥五號的系統可以做得簡單很多。
  • 嫦娥五號反超阿波羅登月,大言不慚還是言之鑿鑿?人類進步的必然
    探測器順利入軌後航天科技五院終於公開了珍藏已久的嫦娥五號完全體照片,看著這張高清照片熟悉航天的人們不由得聯想起半個世紀前連續六次載人登月的阿波羅飛船。,嫦娥五號在地面與地月轉移飛行段都是合體形態,而阿波羅飛船從始至終都沒有公開過四大艙段合體照片,這是因為他們的服務艙/指令艙組合體與登月艙/上升級組合體在地面不對接,只是在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後才對接,而在太空也從沒有任何一個鏡頭角度可以囊括四大艙段,所以地球人也就無法看到阿波羅飛船完全體的全景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