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的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登上月球,邁出了「人類的一大步」。兩名太空人在月球上度過了21小時36分。他們插了星條旗;放置了一個雷射角反射鏡和月震儀;從著陸器附近採集了20千克玄武巖、角礫巖石和一些月壤;與尼克森總統通了電話、還拍了許多照片和視頻錄像帶;甚至還通過無線電向地球傳送了太空人在月面活動的影像。
阿波羅11號太空人月面活動錄像
在幹完所有事情後,兩名太空人回到代號為「鷹」的著陸器,準備回到地球。就在這時候,奧爾德林的航天服把儀錶板上一個控制發動機開關的手柄給碰斷了,如果開關打不開,上升火箭無法供電,「鷹」就沒辦法離開月球。兩名太空人折騰了好一會兒,出了許多汗,最後用一支筆插進去把開關給擰開了。
奧爾德林用這支筆觸發了開關
國際標準時間7月21日17:54:00,隨著爆炸螺栓解鎖,「鷹」從月球表面騰空而起,向上進入環月軌道;21:24與等候在環月軌道上的「哥倫比亞」指令艙會合;21:35兩艙成功對接;23:41「鷹」被拋棄,阿波羅飛船開始返回地球;7月24日,阿波羅返回艙濺落在太平洋上。
阿波羅11號在環月軌道上純手動對接
阿波羅11號登月的整個過程出乎意料地順利。除了奧爾德林將開關碰斷又奇蹟般地用一支筆挽救了「鷹」之外,另一個可以拿出來說道的波折發生在地面:在阿波羅飛船返回的過程中,關島地面站的天線「軸承卡住了」,為了保證通訊暢通,站長先生10歲的兒子格雷格站了出來,用他的小手伸入機器為軸承抹上黃油,再一次拯救飛船。為此阿姆斯特朗特意向這個孩子表達了感謝。
經常有人以阿波羅登月為例,說美國科技領先我們50年。那麼50年前美國人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
太空人在月面上放置地震儀
從大環境講,當時正處於美蘇全方位爭霸的時期,蘇聯在太空探索方面先行一步,他們第一個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個將太空人加加林送入太空,第一個發射了環月衛星並在月球實現了無人探測器軟著陸。美國作為當時世界上新興超級大國自然不甘人後,甘迺迪總統發誓要在1970年前將人類送上月球。
鑑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主流計算機仍處於龐大笨重的電子管時代,電晶體是新生事物,由幾個電晶體集合而成的集成電路剛剛被發明,即便是美國也沒有能力實施遠距離的無人深空探測,因為這需要計算機強大算力支持,並且這臺計算機要足夠小足夠輕,沒有人能做得到。
1960年代計算機部件快速發展,阿波羅依然採用磁芯存儲器
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是人。用經過長時間反覆訓練的人來完成本應由計算機完成的大量工作,算計力有限的算機則作為輔助工具進行彈道運算,而將人送上月球就需要依賴龐大的運載火箭。
馮·布勞恩與土星五號引擎
二戰之後,美國和蘇聯從德國網羅了一大批科學家,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航天科學家馮·布勞恩。在他的領導下,美國打造出了空前絕後的F-1火箭發動機和同樣空前絕後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美國人的思路是這樣:既然我無法實現登月的自動化,乾脆就用大火箭把人送上天,讓人去充當傳感器和計算機,這樣一舉多得。
如果你翻一翻阿波羅計算機留下來的檔案文件,就會赫然發現,阿波羅的太空人們個個都是"話癆",他們與休斯頓中心的通話從來就沒中斷過,事無巨細都會與地面溝通,包括聽到了什麼聲音、哪個指示燈亮了、將要撥動哪個開關等等,簡直是「口水多過茶」,無線電因此成了阿波羅機組的生命線。
太空人通過語音與休斯頓密切溝通
儘管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星,但38萬公裡的距離對於人類來說依然是徵途漫漫。中國古人說「失之毫釐謬以千裡」,用在登月之旅上是一點也不為過。阿波羅的太空人是怎麼把飛船開到月球又準確登陸的呢?
首先,NASA讓麻省理工學院和雷神、IBM公司一起聯合打造了幾臺導航計算機,分別裝在土星五號火箭、阿波羅指令艙(返回艙)和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鷹」裡。這幾臺計算機主要用於計算火箭彈道,調整發動機推力及控制方向。
阿波羅指令艙控制面板密布開關,中部偏右是導航計算機
但那時候計算機的算力和存儲量不僅不如今天的一臺計算器,甚至比一張音樂賀卡的晶片還差,你不能指望它做太多的事情。阿波羅登月主要依靠人。
在阿波羅飛船裡安裝了複雜的光學觀測設備,包括帶刻度的望遠鏡、還有可調節的太空六分儀。太空人需要記住太空中一些恆星的位置,以及它們與太陽、月亮的相互關係,用望遠鏡和六分儀測量角度,再把參數手動輸入計算機,看飛船是不是偏離了目標。
太空人依賴六分儀和星圖導航
而在登月的過程中,太空人則需要記住登月艙下方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哪兒有一座山、哪兒有一個坑、哪兒有一條溝,用六分儀瞄準它,再用計算機計算。當計算機死機時,太空人需要手動控制操縱杆引導飛船著陸,當然,這時候太空人很忙,他們沒時間再去翻厚厚的導航日誌。因此在長時間的地面訓練中,太空人需要反覆對照畫師們畫在牆上的月面照片,把它背下來並諳熟於心。
太空人需要記住月面地形以便手動降落和起飛
答案顯然是:不能。
50年前的科學技術水平儘管已經突飛猛進,但完全無法做到自動化和智能化。當時的美國為了奪得太空競賽的領先地位,不惜血本打造強大推力的土星五號飛船,將人送上太空、以人的眼睛代替傳感器、以人的大腦代替計算機、以人的雙手代替自動控制設備,加上地面強大通信能力的密切配合,才能實現載人登月的壯舉。
而對於月球無人軟著陸、月面無人探測、採樣和封裝、月球軌道無人控制、交會對接等等技術,你首先需要的是高靈敏度的傳感器和控制器、強大的計算機、部分人工智慧、地面精準遙測技術以及高速超遠程無線數字通信支持。而這一切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都是無法想像的。
阿波羅11號拍攝的地球更漂亮
在阿波羅計劃結束後的幾年裡,蘇聯人一共完成了三次月面無人採樣和返回,他們採用的辦法是上升器跳過環月軌道接力,直接從月球表面發射回到地球。在嚴格的荷載限制下,月球-24號飛船僅取回170.1克月壤樣本,但這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航天科學成就了,美國一次也沒有做。
時代在發展,科學在進步,美國在月球探索上確實曾經走在世界的前面。同時我們也看到,四十多年來美國人再沒有踏足過月球,未來十年他們也沒有能力再次回到那裡。我們正迎頭趕上,嫦娥五號不僅實現了月球採樣返回,同時也為將來可能的載人登月完成了技術驗證,只要我們願意,就必然能夠做到。
嫦娥五號月面起飛返回地球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