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這一最新進展,引發外媒關注。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2月2日報導,據中國中央電視臺報導,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的著陸器與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
嫦娥五號是在北京時間12月1日晚間11時許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這次嫦娥五號任務的目標是把月球巖石和土壤帶回地球進行分析。
在今後兩天時間裡,該探測器預計將對其周圍環境進行勘測並採集月球表面物質。
報導稱,為進行這一任務,嫦娥五號配備了攝像機、光譜儀、雷達、一隻進行表取採樣的機械挖掘臂及一臺進行鑽取採樣的鑽具。
該探測器計劃會將2公斤重的月壤進行密封封裝,之後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將樣本交給返回器,從而運回地球。
另據法新社巴黎12月1日報導,這是中國太空計劃的重大飛躍:嫦娥五號探測器周二成功在月球著陸,這項任務對於實現2030年載人登月目標至關重要。
2019年初,中國探測器實現全球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著陸,引發轟動。如今的嫦娥五號是中國太空計劃的新階段。
該探測器以中國神話中月亮上的仙女命名,於上周二發射。
它的任務是採集2公斤月球土壤,特別是深入月表以下兩米鑽土取樣。
《自然》雜誌指出,嫦娥五號將在此前從未探測過的區域——由火山熔巖形成的廣袤平原「風暴洋」——提取樣本。這些樣本或將為月球史這張龐大拼圖增加一些額外的部分。
預計嫦娥五號將於12月初或中旬帶回樣本。
中國中央電視臺播放了一段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著陸的畫面。這項任務的負責人們在監測臺前鼓掌。
8.2噸的嫦娥五號由四部分組成:軌道器(留在月球軌道)、著陸器(登陸月球)、上升器(從月表上升到月球軌道)和返回器(返回地球)。
報導稱,這是自1976年蘇聯成功完成「月球24號」無人探測任務以來的首次採集月球樣本嘗試。
但不同的是,蘇聯探測器在採集樣本後直接進入月地返迴路線,而中國使用的方法難度要大得多。樣本將首先被放入上升器,然後將被轉移到返回器中帶回地球。
美國也曾通過阿波羅17號載人任務取得樣本,但這些樣本是太空人直接採集的。
報導稱,中國還可以通過這項雄心勃勃的行動測試新技術,這些新技術對於實現2030年載人登月目標至關重要。
各國表達祝賀期待合作
據塔斯社莫斯科12月1日報導,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主管國際合作的副總裁謝爾蓋·薩維利耶夫代表公司,就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向中國同行表示祝賀。他指出,這項計劃的新一階段任務的圓滿完成是一個歷史性事件。
他祝願中國國家航天局圓滿完成計劃,順利將月球土壤送回地球。
薩維利耶夫提醒,月球研究是各國航天活動的優先方向之一。他還說:「俄羅斯和中國經常討論在這一領域發展合作。」
另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2月1日報導,中國的一個太空飛行器周二降落在月球上,其任務是採集巖石和土壤並將它們送回地球。這是中國一系列月球任務中的又一項。這些任務顯示了中國作為一支太空探索力量的崛起。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負責科學任務的副局長託馬斯·楚比興在推特上向中國表示祝賀。他寫道:「這項任務不簡單。當月球上採集的樣本返回地球時,我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從研究這種推動國際科學界進步的珍貴貨物中受益。」
又據德國《明鏡》周刊網站12月1日報導,據中國的中央電視臺報導,中國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已在月球表面著陸。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成功將月球樣本帶回地球的國家。
西方專家認為中國此次登月行動的方案很出色。歐洲航天局高級科學顧問馬克·麥考林說:「此次任務比登月本身要複雜。它與阿波羅計劃有很多共同之處,顯然是向載人登月任務邁出的又一步。」
此外,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1月29日報導,毫無疑問,嫦娥五號探測器沒有讓人失望。它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發射的月球探測器,將執行中國的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嫦娥五號這次面臨的新挑戰包括「兩次發射起飛」「兩次著陸」「在近月空間進行無人交會對接」和「對月壤和月巖碎片進行採樣後返回」等,這些都是中國探月的「第一次」。
德國明斯特大學的行星地質學家因塔班迪特認為,中國的地外天體採樣能力是一種「令人驚嘆的能力」。歐洲航天局的研究員詹姆斯·卡彭特也表示,此次飛行對未來探索活動而言將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探月任務穩步向前推進
據法新社巴黎12月1日報導,這並不是中國第一次在嫦娥計劃框架內發射探測器。中國曾先後於2013年和2018年發射小型月球車。
為趕超歐洲、俄羅斯和美國,中國投資數十億歐元發展太空計劃。2003年,中國首次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另外,中國今年6月完成了與美國GPS系統競爭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組網。中國還計劃到2022年建成一座大型空間站。
另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2月1日報導,新冠病毒並未對中國的太空計劃產生重大影響。今年7月,中國發射了其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
但月球是中國的關注焦點。中國於2013年完成首次月球軟著陸。2019年初,中國實現了人類探測器的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又據法國《快報》周刊網站12月2日報導,孔子是一直在為中國人指路嗎?「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中國人有獨一無二的航天策略,因為與不斷宣稱要登上彗星(或者更有可能是火星)的某些美國億萬富翁相反,中國人很少對外宣傳卻在大步向前。
在開始實施今年最雄心勃勃的嫦娥五號探月任務之後,北京終於可以鬆口氣了。人類已經44年沒有從月球帶回哪怕一點兒土壤了,而這次中國希望帶回來……而且是兩公斤!
「始於21世紀頭幾年的整個嫦娥計劃,技術上的意義大於科學影響,而嫦娥五號此次的經歷是一次真正的檢驗時刻。」法國權威中國航天問題專家菲利普·庫埃解釋說。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在國內外都是一個轟動的計劃。成為第三個從月球帶回採樣的國家,會讓中國獲得大幅領先於歐洲的新地位。
報導稱,中國已經承諾,如果嫦娥五號計劃成功,會將珍貴的採樣分享給科學界。庫埃說:「很快會有其他的探月計劃繼續下去,嫦娥六號將會從月球正面或背面南極附近帶回採樣,而嫦娥七號會開展月球南極著陸與巡視探測。探月的目標,是在10年裡能夠在月球建立一個永久基地,先是無人的,隨後再派人前往。」如果能精準地按照計劃繼續實施,中國就能在人類重返月球的競賽中超越美國。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