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為肺功能是以哪個值判斷「阻塞」而困惑嗎?給你權威答案!
2019-09-23 來源:王生成
作者丨王生成 海南省儋州市人民醫院呼吸內科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先來看一張肺通氣功能檢測報告單上的幾個重要指標和數值:
經常有同仁給我發私信或在微信群裡問我,肺功能報告裡,判斷有沒有「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用的是哪個值?
這個問題確實困擾著好多人!
很早之前,判斷通氣功能是否存在「阻塞性」是根據FEV1/FVC(一秒率)<70%,也就是上圖的黃色標識值。隨著臨床實踐和研究的深入發現,用FEV1/FVC<70%判斷阻塞性會引起部分中青年人漏診,及對老年人的過度診斷。
考慮到年齡對一秒率的影響,2014年由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功能專業組制定的「中國肺功能檢查系列指南」中做出更新,明確指出用「FEV1/FVC<92%預計值」來判定肺功能存在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上圖的綠色標識值)。2019年6月最新發布的《常規肺功能檢查基層指南》同樣是以FEV1/FVC<92%預計值為判定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的依據。
有人發現,呼吸領域權威性最高之一的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報告單是以「FEV1/VC<92%預計值(上圖的紅色標識)」來判定阻塞性,而不是用指南上的「FEV1/FVC<92%預計值」。
FEV1/FVC和FEV1/VC有什麼區別呢?在正常情況下,VC與FVC相等,但在氣流阻塞的情況下,用力呼氣可致氣道陷閉,從而導致FVC下降,VC相對大於FVC。也就是說,這兩個值還是有一定差異性。
2010年,筆者曾有幸在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現已更名為「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學習肺功能,當時是按照「FEV1/FVC<70%」來判定阻塞性。今年3月份再次參訪時,看到該院肺功能報告確實是以「FEV1/VC<92%預計值」來判定阻塞性,但這可能仍處於探索研究階段,目前尚未公認。
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長鄭勁平教授(原肺功能室主任)和肺功能室主任高怡教授在最新的講課資料中,和指南一樣用的是「FEV1/FVC<92%預計值」來判定阻塞性,而不是「FEV1/VC<92%預計值」。
今年,人民衛生出版社與鍾南山院士、鄭勁平教授、高怡教授等著名專家聯手開展的「走進肺功能」人衛慕課中,高怡教授的講解再次證實了「FEV1/FVC<92%預計值」(上圖綠色標識)才是目前公認的用來判定阻塞性的值。
另外,也經常有人在肺通氣功能報告中,將阻塞性和慢阻肺判定氣流受限的值搞混。
其實,籤發肺功能報告時,通過觀察FEV1/FVC%預計值是否<92%(第一張圖的綠色標識),來判定有無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通過觀察舒張試驗後,FEV1/FVC是否<70%(第一張圖的黃色標識),來判定是否為慢阻肺,這是兩個不同指標,其值也不同。換句話說,肺通氣功能報告判斷阻塞和慢阻肺判定氣流受限是兩個不同指標,不要再混淆了。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