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hout losing a piece of me
沒有失掉部分自我
How do I get to heaven?
我何以奔赴天堂?
Without changing a part of me
沒有改掉部分取向
How do I get to heaven?
我何以奔赴天堂?
——Troye Sivan《HEAVEN》
今天,和大家聊的話題是:【自我認知——性別與性向】
本期雜談採訪了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一些朋友,讓我們看看ta們的想法~
在思想不斷發展的新時代,一些微弱的呼聲逐漸被世人所聽見。
我們從出生以來便帶有一個一個標籤,這個標籤甚至比你的名字出現的還要早。
那便是性別標籤:【男/女】。
我們周圍的人告訴我們:
你是男人,你應該愛上女人
你是女生,你應該愛上男人
但是,我們在成長過程接觸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有過的不同尋常的感受,都該如何解釋呢?
你,是什麼性別?
這個問題一出現,大家可能都懵了。
我是什麼性別?脫下褲子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嗎?
但實際上,你的性生殖器並不完全代表了你的真實性別。
在2014年的2月,外國app——Facebook的性別選項中,多出了52個選項,即一共54個選項。其中包含了:
Agender - 無性別。沒有發育性別、或者沒有感覺到自己有任何強烈性別歸屬的人。他們不見得認為自己沒有性別,但可能覺得性別不是自己的核心特質。
Cis - 順性人。自我性別認定和出生時的生物性別相同的人。大部分人歸於此類。
Androgyne - 兩性人(名詞)。擁有混合特徵或者兩種特徵都很強烈的人。更強調對內的自我認同。
......
看完這些你可能會疑惑,真的有這麼多性別嗎。又或者會不自覺的想,那我會不會也和現在的生理性別不一樣?
但其實,有一個冷知識:
平均每兩千個初生嬰兒中,就有一個是雙性人,難以分辨男女。
我國的一次調查裡,大約每十個人裡就有一個是同性戀。
所以,即使你沒有對自己性別的質疑,並不意味其他人沒有過這樣的質疑與焦慮。
人類的多樣,多元使我們遠遠想像不到的,不曾發現,不代表著不曾擁有。
所有的疑惑,都有他的意義。
我們不能忽略那些微小的聲響.
而最近,網絡上熱議著一個話題:【該不該讓跨性別人士進入女廁?】
有的人說當然可以,有的人提出疑惑:跨性別是什麼?還有的人三百字評論怒罵跨性別是變態。
男跨性別的生理性別為男,但自我認同為女性,那他們該去哪一個廁所?
不認可的人大多數的觀點是:會被不會好意的人偷看,會造成驚嚇,困擾。
而認可的人的觀點是:男跨性別的心理性別是女性,那麼其實和正常女性並沒有什麼不同啊,誰稀罕看啊?
這個問題表面上是一個單選題
但其實還有別的答案。
但其實無論是女生去女廁還是男生去女廁還是跨性別去女廁,偷窺這種行為是道德問題,而不是性取向的認知問題。
這個問題答案折射的是當今的我們對性別認知的包容度,認同度。
我們需要的是第三類衛生間。而不是無謂的爭吵與爭論。第三類廁所表示了對性少數群體的一種尊重與認可,而不是將ta們強塞進二元性別裡。
你更/只喜歡哪種性別?
性別和取向就像是雙生兄弟,每次聊到性別,取向總是緊隨其後。
A.不了解,從未聽說過。35%
B.只知道L、G的含義 45%
C.了解,自己便是其中一員 15%
D.算是清楚,但是被問到一些問題會答不上來 5%
那麼,現在就給大家解開疑惑。
What's LGBTQ?
LGBTQ(性少數群體)
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
1990年代,由於"同性戀社群"一詞無法完整體現相關群體,"LGBT"一詞便應運而生、並逐漸普及。在現代用語中,"LGBT"一詞十分重視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文化多樣性,除了狹義的指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族群,也可廣泛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另外,也有人在詞語後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兒(Queer)或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是"LGBTQ"。
LGBT這一概念最先起源於西方的「性文化革命」,這象徵著少數群體的覺醒,性文化傳播的開展,這是社會進步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越來越多人的困惑在這場性文化革命中得到答案。
而在中國,少數群體的存在更像是一場深夜悄悄的聚會。
你認為你可以一眼分辨出LGBTQ群體嗎?
大部分受訪者的回答是不能,少部分認為Les中的T(打扮中性化,強勢一方)與Gay中的0(字面意思)特徵比較明顯。
但其實在很多社會實驗中,例如:【如何在人群中找出同性戀】,少數群體被找出來的概率極低。LGBTQ群體大部分其實與常人無異,外觀打扮更多的是追求個性化。
在一個採訪中,一個老人回憶道:
50,60年代,南方一個地區的同性戀群體平日在陽光下像普通人一樣工作,生活。到了夜晚便會偷偷打扮,跑到一個公園裡約會。在某個轉角也許就會看到同性戀情侶在忘我的親吻對方。
黑夜將ta們在白天的面具撕下,使他們袒露出內心真實的渴望。
回觀現在,時代的發展和性意識的普及,這一層面具好像變得不再厚重,更像一層輕紗攏在心上。
性向流動?
A.有,並且之後改變了 15%
B.動搖過當很快就覺得不可能 25%
C.有,至今仍在疑惑 40%
D.絲毫沒有 20%
也許是因為較多受訪者的年齡段處於12-20歲,所以對此結果有一定的影響。
事實上,無論是性少數群體還是多數群體,在一定的時間段都會對自己的取向感到疑惑。
我到底喜歡怎樣的人?
但實際上,你並不需要為此過於矛盾不安。
人類的情感複雜而微妙,一剎那的動心也許不象徵著永恆,但它所留下的
痕跡卻讓人留戀。
指的是人的性別、性取向定位並非處於固定位置,而是像流動的光譜。
我們無法判定這一理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但我們要明白的是,性取向並非束縛。
它告訴我們的是,生活有更多的選擇。你不一定是單調的白色,黑色,灰色,綠色,紫色......你可以是繽紛的彩虹。
這也並非象徵著我們可以敷衍對待感情。流動的性向不代表著濫情,它並非藉口。
自我認知是一條漫長的自我探索旅程。
我們要敢於接納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正視內心的一些感受。
我們也要鼓勵這個社會接納不同,讓一些呼聲被聽見。
即使生而不同,也要為之驕傲。
謝謝閱讀~
特此感謝參與採訪的朋友們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請分享給喜歡的人
如果你不喜歡我的內容,請分享給討厭的人
The Romantic Life